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经给哲学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近年来,对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应当把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和“客观化的意识现象”包括进去。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特别是哲学教材体系还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工程。我们认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应力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的精神实质及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给予科学地表述。过去通用的一些哲学教材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贯串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的精神实质——“科学认识的运动”表现得不够明确;  相似文献   

3.
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流行的说法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革命的,哲学体系是保守的。宋祖良撰写的《论黑格尔辩证法与哲学体系的一致性》 (载《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4期),一反多年成说,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是辩证法构成的。恩格斯  相似文献   

4.
<正> (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1883年,最为了解马克思的全部思想和理论的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盖棺定论”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在近现代世界哲学史上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但是,自从恩格斯揭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以来,论者多认为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是革命的,其哲学体系是保守的。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尖锐的矛盾:内容和形式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不是对立的统一,是违反事物存在的逻辑的。本文一反百年成说,揭示出这个矛盾。它指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由辩证法构成的,其辩证法势必扩展为哲学体系,二者有机地结合为统一整体,是一致的;其辩证法和哲学体系都具体有二重性,都有革命方面和保守方面,这正是黑格尔辩证法和体系一致性的表现。文章进而指出,过去人们之所以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有革命而无保守性,其哲学体系有保守性而无革命性,是因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地改造过的辩证法看作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我们要:认识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体系的一致性,必须区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物质概念先后下了两个不尽相同的定义,前一个定义是人们熟知的,后一个定义则是被人们忽视了的。我们认为,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的相关原理,对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之同异进行深刻反思,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没有留下一个现成的哲学体系,更没有留下一个时下流行的且引起人们颇多争议的“板块结构”体系.那末,这个板块结构体系是如何来的呢?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人把它归于苏联三十年代的哲学家米丁等人的创造.尽管近年来,这些议论被尊为定论,人们不厌其烦地、牵强附会地去发掘斯大林和苏联三十年代哲学家创造这种板块结构体系的政治背景,甚至把苏联三、四十年代的政治异常状态归之为这种体系的必然恶果,但是,这种议论是有悖于历史的事实的.具体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发展史,笔者认为,“板块结构”体系的形成与列宁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在列宁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 近来不少刊物和学术会议对如何以现代科学成就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理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抱着推进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工作的愿望各抒己见,切磋琢磨,空气很活跃。列宁的物质定义(即见于《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四节中的那个为大家熟知的论断)是这场讨论的焦点之一。有些同志主张修改列宁的定义,主张修改的理由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管窥所及,主要的有这样一些: (1)这仅仅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下的定义,没有涉及“本体论”的问题,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不完备的;必须在这个定义之外再下一个“本体论”意义的物质定义。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离开我们整整六十年了,列宁在他光辉的战斗一生中,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哲学遗产。本文仅就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发展这个侧面,谈一谈作者在学习中的体会。(一)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①列宁在一九○八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  相似文献   

10.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利益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含义的社会学范畴。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范畴,它不是人们自由意志的创造物,而是由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按人们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物质利益可划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等;从物质利益的社会功能看,又可划分为根本利益和非根本  相似文献   

11.
苏联教科书用本体论模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未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梳理重构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命题的原则;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框架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体系主体的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原则;以历史主体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为主线的原则;以经济利益为一切社会关系与社会现象根源和本质的原则;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统领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费尔巴哈论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因为它彻底摆脱了费尔巴哈,确立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费尔巴哈论》则是恩格斯晚年为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这两篇著作,论述了一个极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一切旧哲学体系的区别。其他经典著作,如《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是批判其它哲学体系的产物,因此亦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同革命战争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客观性、规律性、可知性不同,进入过剩经济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作为非哲学的哲学,即生活哲学。它必然超越作为知识论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把作为情感论世界观的无神论和作为意志论世界观的实践科学作为两个有机环节纳入自身,从而指导人们以对象性价值观为引领,追求人类幸福和个性自由,形成以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把哲学体系改造一下,这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一般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要求随着人类的实践(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和认识(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并不断地恰当地改变自己的形式;其二是特殊的意义,现在流行的哲学体系,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一些缺点,这不但与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貌。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物质范畴的三重定义朱宝信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对物质范畴的不同理解,决定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成的不同立场。过去,围绕着物质范畴的本体论定义和认识论定义,已经经历了为期不短的争论。今天,笔者再提出物质的实践论定义,并且认为前二重定...  相似文献   

16.
傅济锋 《理论界》2004,(5):72-73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重要的基础性范畴。然而在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对于物质定义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误解,其中关键在于正确而准确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这一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7.
制度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吉忠 《东南学术》2007,(3):95-10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在分析总结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制度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启示,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制度哲学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制度的哲学研究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8.
<正> 1988年7月,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围绕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再认识的问题,与会代表解放思想,各抒己见,展开自由争论.一方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僵化的理解,进行了批评性分析,指出这是当前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深入研究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就如何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新见解.在会上,笔者谈到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多样化的哲学体系,从结构上看,它包含着  相似文献   

19.
杨耕 《中国社会科学》2023,(4):99-121+206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于芬格尔特等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弗罗洛夫的《哲学导论》力图建构一种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卢卡奇力图以“总体性”为根本原则重建唯物主义辩证法,哈贝马斯力图以“社会交往”为中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力图建构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民主德国的柯辛则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凝聚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明确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命题;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具有“中国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刘丹岩、高清海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建构原则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哲学工作者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一般仍限于对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的调整或修补,还远不能总结、概括我们这个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和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人们对此仍然感到不满足。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历史地、发展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形式,它决不是僵化的和封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