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改变了标准时点,使得在对比以往人口普查结果的一致性时需要先做调整。以往研究在进行这种一致性检查时均采用了对单岁年龄组人口内插分配的方法来取得与以前普查队列的相同口径。然而,这种调整方法所依赖的一些假定由于不符合实际可能导致较大的误差。本研究通过新的途径,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样本重新检查了"五普"和"四普"年龄别人口一致性,得到的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显著差别。采用新方法来进行对比时,"五普"和"四普"队列人口的一致性显得比以往结果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2.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人口年龄构成最完整的表示方法自然是按每一年龄组的人口比重来计算。但区分为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三组,更能集中说明人口年龄构成和社会经济的关系。近二十年来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和2000年的预测,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3.
控制出来的"三大"人口高峰及相关学术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人口理论解析了出生人口高峰与"三大"人口高峰中的"高峰"的概念区别,论证了21世纪中国"三大"人口高峰的相继到来是实施计划生育后生育水平降至低生育水平并持续稳定的结果.同时指出,劳动年龄人口"黄金时代"、"人口生物老化"、老龄化中的"两堵墙"论等均是学术上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一、性别年龄构成 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是几十年来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对人口的作用。 (一)中国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属于世界发展中地区的类型。发达地区人口寿命较长,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较大,发展中地区与之相反。从表1看到,中国60~69岁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宋健 《人口研究》2006,30(3):18-21
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与变动 近些年,对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一概念最初由经济学家提出①,指由于迅速的人口转变,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人口的增长,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还相对较轻,因而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应用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1992年"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数据,估计了OLS,Probit,Tobit和GeneralizedTobit模型。数据分析和估计结果显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男性老年人口比女性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好;农村老年人口比城市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好;年龄与老年人口的自理能力分值为负相关关系;而老年人口没有患慢性病的事件与年龄之间呈"U"型关系;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程度对城市老年人口患慢性病的概率和数量的影响相对更大。总的来说,少数民族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与汉族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没有明显的差异。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孩子数量多的老年妇女患慢性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户均收入水平对城乡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农村,这一影响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7.
在人口统计中经常用人口年龄中位数来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特征。它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口集团年龄变量数列的中间值。通俗地讲,就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人的年龄就是年龄中位数。这样,按照统计原理的方法计算年龄中位数的公式是:  相似文献   

8.
"人口红利"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布鲁姆与杰佛瑞·威廉森于1998年提出。什么是"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换句话说,一个国家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形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语境应是中国版的Urbanization,是本土化的"城市化"概念。但不宜将"城"与"镇"混为一谈。本文试图依据人口普查设置的"市人口"和"镇人口"指标划分,解析中国"市""镇"人口规模变化及其消长关系;比较"市""镇"人口聚居密度及集聚能效;观测"市"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及其年龄构成差异。据以阐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来自"市""镇"两个层面的人口学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口的性别、年龄数,可以说是人口研究中的最基础资料。本文根据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公布的民族人口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推算了1982年中国各民族的性别、年龄人口,并以推算的结果为例,分析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建国后50年来人口变化的情况,对中国穆斯林人口的发展变化,人口的文化素质,出生和死亡率的特点,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人口性别比,婚姻与家庭,人口分布的现状等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卫  宋健 《人口研究》2006,30(2):84-88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过去生育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未来20年里  相似文献   

13.
杨胜慧  郭未  陈卫 《南方人口》2012,27(6):31-40
基于2005年"小普查"及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本文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男性与女性老年人口预期寿命、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提高,预期寿命与自理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均呈缩减趋势;5年间,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在低龄阶段有略微的扩张趋势,而自理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则在各年龄均呈扩张趋势;男性老年人口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始终高于女性,而且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5年间老年人口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女性该比重的上升幅度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82-201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概率的考察显示,近3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死亡概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降低,表明我国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内涵正在发生改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老年人口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与机会,从而使得后世代的老年人往往比前世代的老年人"更健康"、"更年轻",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对老年人的传统定义.此外,中国老年人口死亡概率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地区差异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说明对中国来讲,要完成死亡模式的根本转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充分认识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老年,将使得我们对老龄社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将有助于我们重构未来常态化老龄社会的公共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国未建立完善的生命统计制度,以致分年龄死亡率资料很不健全,更无从对历史上中国人口寿命水平作出准确计算。为了填补40年来历史数据之不全,本文将根据中国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的有关死亡资料,试对中国人口40年来分年龄死亡率与平均期望寿命及其变动趋势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德祥 《西北人口》2007,28(5):93-96
本文以"四普"、"五普"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湘西州出生人口性别比调查数据,对湘西州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性别比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治理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对策,为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口与经济》2012,(3):1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承办的"人口红利与社会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将于2012年8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过去3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伴随着快速的人口转变。这一转变表现为生育率显著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等特点,通过充足劳动力供  相似文献   

18.
<正>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人口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口年龄的变动构成一系列连续的变量数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 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在一定的年度内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通常是以各年龄组的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的。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以一  相似文献   

19.
人口年龄结构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一种“同期人平衡”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与工作相关联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些特性决定了养老保险与人口年龄结构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分析了生育率,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以及退休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例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育率对劳动年龄人口作用的时滞性的存在,使得用提高生育率来缓解养老保险压力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提高劳动参与率只在短期内有利于增加代际转移支付能力;我国近期养老费用总额增加的原因是退休人口与在职人口比例上升,退休金平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年与2010年"五普"与"六普"的汇总数据,本文借鉴区位商及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从教育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跨省流动人口比重4个维度计算19个城市(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数,并对其发展状况的变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副省级以上城市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且质量的中心性也相对下降.对此,本文从培养和吸引更多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