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理论的肇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是在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以悲观人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审美超越、审美慰藉、审美救赎(解脱)为逻辑发展主脉.它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现代性";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中国性".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专业化舆论学研究萌芽于民国初年,20世纪20年代,经过罗加伦、徐宝璜、刘国桢等学者的努力,专业化舆论学研究从无到有,逐渐开展起来.30年代以后,舆论学研究的学科范围继续向舆论史学和民意测验等领域拓展,同时不同政治主张的学者都参加到舆论学的研究中来,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40年代后,中国舆论学研究的历史著作和理论著作均已产生,舆论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其学科领域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史学史上,中国史学有其特殊的地位,它是世界文化发展群山中蜿蜓漫长而高耸的一脉.这一文化脉络崎岖瑰丽,有它的高峰,也有它的低谷.这符合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本文讨论的不是整个中国史学史,而是中国当前的史学状况.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历史研究处在低谷期.虽然每年有上千篇史学论文发表,有新的历史著作问世,但没有形成当代中国的史学高峰,没有改变当前历史研究低谷期的大势.这一看法是否合乎实际?我想谈谈几年来思考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流行文化研究,是当今美国的热门学术领域;对流行文化与其受众关系的探讨,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史学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对某些历史事实的叙述,更是透视美国史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综述“无权”与“有权”两种观点的主要著作,勾勒美国史学界流行文化受众研究的发展历程,或许有助于把握美国当代文化史研究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流行文化研究在史学界的发展脉络。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支———法兰克福学派对流行文化问题的探讨对美国史学界关于受众研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们很同意蒋寅同志在《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体系》一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即:中国古代“没有形成文学理论体系,而只有文章学理论体系”(《文学遗产》1986年第6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有些学者,往往用现代流行的纯文学观点去观察、研究我国古代文论,结果常常是凿圆枘方,龃龉难通。比如说,《文心雕龙》明明是一部以一切形态的文章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学理论著作,有的同志却说它是“文学概论”一类的书。那么,书中大  相似文献   

6.
中华礼学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积淀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行为观念。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调节着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唐代礼学是中国礼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里,礼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但是,迄今为止,对唐代礼学的变革仅局限于认识,尚未作系统的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作一简单探讨,祈求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7.
李宗桂同志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是近期学术界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产生的一部力作.这部著作近三十万字,对从上古一直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了系统的反思。这一反思既是哲学的,也是文化的,更是历史的。尽管看上去这部著作不大象是一部通史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史,但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贯串全书;作者充分基于历史主义的立场,对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逻辑形成和发展及其传统的模式和特征,作了严密的分析,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说是这本著作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美国现代城市制度与孙中山直接民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民权理论是孙中山先生在借鉴欧美先进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设计出的关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理想蓝图。美国在 19世纪末、2 0世纪初经过市政改革所确立的现代城市制度即是孙中山直接民权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它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 ,孙中山对美国现代城市制度就产生了浓厚兴趣 ,并对其明显有所取舍 ,最终将美国新型城市民主制度———直接民主主义城市制度作为创设其直接民权理论的丰富素材  相似文献   

9.
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船山学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船山著作注释初具规模;船山学的研究全面深入;船山伟大爱国者地位牢固确立——影响中国近现代的精神领袖;对船山在中国思想史地位的认识逐步趋同——儒学正统的重建者。  相似文献   

10.
蒋秀英 《北方论丛》2001,(6):W002-W003
20世纪以来中国古籍整理和开发利用进入了最为迅速的发展时代,这为改造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础.古籍整理的现代化、学科体系化,推陈出新与现代社会发展接轨,一直是诸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前沿课题.中国古典文献的辑秩工作,多年来却处于理论滞后于丰富实践的境地.曹书杰博士的<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1998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问世,改变了这种现状,为中国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为文献学研究者和图书馆古籍工作者提供了一部重要的理论参考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