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仑峰 《理论界》2014,(4):142-143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总是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纵观中国书法史,在唐之前虽然有很多名家名迹,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在技法层面,但唐代书法对后世的影响真正进入到了精神层面,唐人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影响了以后书法家的审美流向。那么,怎样对唐代书风及唐代书法的审美进行概括,只有通过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方能勾勒出它的总体风貌和其审美流变。  相似文献   

2.
<诗人主客图>以"法度一则"为标准,首次明确地从风格和传承的角度对众多中晚唐诗人进行了派别上的区分,具有区分风格流派、辨析渊源传承、品第诗人高下的意图,确立了唐诗流派理论之雏型.<诗人主客图>的产生标志着唐人风格流派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成为后世诗歌流派学说之滥觞.后世学者对<诗人主客图>在诗歌流派理论方面的首创之功多予以肯定,但对其取舍划分的标准多有批评,究其批评的实质,乃为历史的真实与后世文学史的总结、唐人对唐诗的认识与后人对唐诗的认识、<诗人主客图>作者张为与后代评论家对唐诗理解之间的差别.<诗人主客图>不仅是令人确认元白、姚贾等诗歌流派之风格及阵容的首要依据,而且对研究中晚唐诗歌流派之特征、传承及分布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李梦阳对杜甫七律的追摹及创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七律被后世奉为法式,影响至深,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七言律诗创作也得到明清人赞赏,但他倡言"诗必盛唐",尤其对杜甫崇奉备至,力追心摹,对杜甫七言律诗呈现出明显的继承关系,这一点却未引起学界注意.李梦阳七律对杜诗的承继与学习具体表现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对民歌的态度等方面.当然,李梦阳在模习杜甫七言律诗的同时也在题材的扩大、艺术技巧的求新、诗歌风格的别样以及以民歌入诗等诸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
宋庠、宋祁是后昆体诗人群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七律创作在西昆体向江西诗派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就内容而言,二宋七律皆表达了自己的仕途沉浮、叹老念衰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倾向,这一点迥别于西昆体。在风格上,二宋七律由效西昆体的典丽柔靡向瑰迈健举或沉郁奥博发展。这与二人七律学杜分不开,而学杜是江西诗派七律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在创作手法上,宋庠七律以比兴寄托、借用典故写景抒情及多用倒装句三大特征为主;宋祁七律除此之外,还在造语、炼字、对仗、用典等方面表现出求新求奇、精益求精的努力,特别是僻典、俗字的使用,已率先实践了江西诗派"化俗为雅"的理论。在唐风向宋调的演变过程中,宋庠七律更倾向于唐风,而宋祁七律则在很多方面开了宋诗法门。二宋七律,一以承唐,一以启宋,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文学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有独特的美学艺术价值。从陶谢首创经过千余年历史积淀,已为当代本土作家所认同、继承、创新和发展。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缩影,是与世界文学接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本文分两条主线论证:一是历代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所表现出近似的鄱阳湖文学风格,从纵向形成了一个不约而同的鄱阳湖文学流派的雏形。一是当代作家在同一历史或接近同一时空中,所表现出继承和发扬鄱阳湖文学风格传统的作家群体,他们的自觉不自觉近似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横向结合,正在循序形成鄱阳湖文学流派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文作品中的"镜子"意象,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审美内涵。唐代镜子的造型款式日新月异,其花样装饰较之前代大有改观。在唐代,"镜子"是夫妇定情、新娘婚娶的嫁妆,又是友人别离赠送留念的珍品。此外,唐人深受道教文化影响,"镜子"又是他们求福纳吉、消灾避邪的吉祥宝物。在唐人文作品的意象中,佳人照镜是流年暗换、青春易逝的无奈叹息;文人览镜是士人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奋起抗争的无奈心曲。  相似文献   

7.
李德辉 《船山学刊》2006,(2):129-131
在唐代,随着交通的发展,馆驿的大量设置,涌现了数量可观的馆驿题诗。这种诗创作于公共场所,从内容,风格、形式到题写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浅俗化特征,它的兴盛是中晚唐诗俗艳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类诗有着独特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文化功能,是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唐代举子科考应试,以及考前的纳卷、行卷等,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诗文总集模仿借鉴。同时,举子活动促进了送别、唱和集的编纂。因此,唐人编撰诗文总集对唐举子应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科举考试的发展又丰富了诗文总集遴选内容、编选标准以及编集体例;科举与市场需求对唐人编纂诗文总集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科考环境影响下,与之相关的一些诗文总集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9.
昭君出塞是政治使然,但这件事的社会与文化意义更为深远。本文试从诗歌角度来探索与整理唐人在这方面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唐代昭君诗思想继往开来,观点众彩纷呈;赋体、兴体、比体诸体兼备;意象更典型凝练概括性强,意境雄浑宽远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10.
并称是唐代文学史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唐诗人并称的类型很多,有文笔相称、一时齐名的,有专以诗闻名于当世、才力匹敌的,也有为后学推崇或后世学者在研习唐诗过程中总结归纳而成的.诗人并称是特定时代的诗歌潮流与风格流派兴衰与变迁的缩影.后世诗论家对唐代诗人并称现象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随意到固定、由个别见解到大众认同的漫长历程.随着文学研究史中对诗人并称现象的重视,探求相似、辨析不同以及区分优劣等与并称现象相对应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也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古典诗学研究领域基本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组诗的结构形态是其有别于单体诗歌的重要文体特征,也是阅读组诗的重要线索.唐代组诗在前代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以时序流程和事件进程为特征的结构形态,创造性地以情感历程、意义承接、意象勾连等方式来结构组诗,丰富了组诗的结构艺术,为后代组诗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唐人所说“乐府”涵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唐诗时 ,人们经常使用“乐府”一词 ,那么唐人所说“乐府”涵义为何 ,却不甚了了。经过考察发现 ,唐人所说的“乐府”或是指代朝廷的音乐机构 ,或是指在朝廷演唱的歌诗 ,总是与朝廷有关。这一发现 ,使唐诗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唐代舞蹈诗中的舞姬包括后宫善舞的妃嫔、士人家中的舞女姬妾以及从事歌舞表演的宫妓、营妓与市井乐妓。大多数舞蹈诗描写的舞姬,或是风情万种的尤物,或是地位卑贱的玩物,或是致祸夺宠的妖姬,或是令人同情的苦命女。此外,还有少数舞蹈诗塑造了天真欢乐的少女形象和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形象。舞姬是唐代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唐代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从舞蹈诗对舞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唐人喜好纤柔细弱、欣赏风情愁怨的女性审美好尚。  相似文献   

14.
魏中林 《学术研究》2004,(1):130-137
钱钟联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于清诗研究贡献尤巨。《钱仲联论清诗》是钱先生对清代诗学的系统论述,由魏中林教授据1987年听钱先生讲授清诗时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整理者为呈现钱先生讲授时的原貌,基本上按讲授顺序实录,未作删减。2003年秋,魏中林教授将整理稿呈钱先生,蒙96岁高龄的钱先生亲自审阅校订、写作跋语并题写题名。今钱仲联先生不幸于2003年12月4日去世,我们特将钱先生的跋语置于文首,与钱先生论清诗正文一并刊出,以表达对一代国学大师的哀思和敬意。《钱仲联论清诗》共分8个部分,我们刊出的是第一、二部分,其余各部分将由《韶关学院学报》于今年内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15.
与初唐诗作相比,王维现存的20首七律,在风格、技法、意境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沈期、宋之问等人开创的宫廷应制七律,至王维已经发展到了顶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边塞诗的唐人边塞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为主要资料来源,佐以其他文献史料,探索唐代中原人士对“塞”的空间感受与理解,即边塞地理观念。唐人心目中的“塞”,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绵长、南北界线相对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东起辽水,西至玉门关、阳关,其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杂居,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区。通过对唐代中原人士边塞感观印象的概括与分析,认为其边塞感知的产生其实是对中原的归属感与对边塞景观的恐惧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熊明 《北方论丛》2013,(4):73-78
唐时的长安,在各种节日期间,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庶民百姓,均喜游宴于曲江。在各种各样的曲江游宴中,新科进士们的曲江会最为隆盛,由于新科进士们的特殊身份,除了饮酒赋诗作文,曲江会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宴聚的特别习尚,因而成为春来曲江江畔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进士及第后的特殊庆祝活动,曲江会不仅在唐人的诗文中多有描写,在唐人小说中也多有表现,为时人以及后人所羡叹。唐人小说中的曲江会,在呈现唐人普遍游宴习尚的同时,又呈现出许多特殊的风情,更可窥见唐时多姿多彩的士人心态和形形色色的世间人情。  相似文献   

18.
19.
唐代艳诗创作在对女性审美价值的体认、男女情爱的感知、绮靡华艳诗美风范的追求方面,龙翔凤翥,超越同侪。唐人才华横溢,这些艳纵之笔,亦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平添了几许流丽风情,增饰了无限旖旎韵致。运用文本分析、史论结合的方法,将艳诗研究置于文学、文化、人性发展的大视野中综合考察,可以发现,无论从创作规模、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唐代都堪称艳诗创作的繁盛阶段。  相似文献   

20.
肖妮妮 《兰州学刊》2008,(1):137-140
山岳不单纯是自然存在,同时也是社会存在,基于历史而形成的山岳文化既是前人认识的积淀和结果也是后人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嵩山能在唐代上升为隐逸士人最多的隐逸名山,其山岳文化既包含丰富的隐逸文化传统又契合唐代隐逸的时代特征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