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禁欲主义是不合乎人性的。从生理上讲,人类的性欲与食欲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从感情上讲,每一个正常的人也都需要异性的爱抚。独身者除了极个别的意志坚强、事业心极强者之外,一般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总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欲望和实际,理想和现实,复杂的人际关系,个人对环境的适应与调协,都会产生不可胜数的矛盾。中国多年的封闭社会造成了中国人的传统的心理特点是内向,不外露,有多少苦痛、郁闷都隐抑在自己内心深处,不向人倾吐,超过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2.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这涉及到自爱、友爱,营造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生活理想样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人需要自爱也需要友爱,德性人的自爱是对自身灵魂当中高贵部分的实现活动的爱,本真意义上的友爱是德性人之间的出于德性的友爱。德性人之间的共同生活是通过友爱的方式来维系的,而德性人之间的友爱也需要共同生活来实现和完善,对自身德性的爱和对朋友德性的爱是从自爱走向友爱的关节点,友爱的共同生活是一个完善的共同体中的德性人的理想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源于性爱和情爱交融的持久稳定的心灵感应。婚外恋则是指夫妻生活中的一方和第三者产生的爱情。其深层心理及其机制派生于爱情模式化和包容性的特点及其矛盾运动。所谓模式化,意为每个成年男女都有自己相对稳定、各具特色的理想爱情模式,包括对异性身高、气质、相貌、性格、婚姻历史、价值取向、个性修  相似文献   

4.
试论汉武帝性格对西汉历史的影响孙忠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结果,都可以看到性格的痕迹。普列汉诺夫曾指出:“个人因其性格的特点而能够影响社会命运”①。汉武帝作为一朝天子,其性格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西汉社会历史的发展。一一个人性格是在个体与客体的长期相互...  相似文献   

5.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2,(6):120-122,126
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目标。柏拉图运用理念论设计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拉伯雷把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理解为尽善尽美的人,近代启蒙运动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一种理性的人,马克思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克服了异化的、个性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这是一个调节性的理念。它为人类实践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黄斌 《社科纵横》2001,(2):15-16
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的合乎逻辑的设想,信念则表示人们对这种设想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确 认无疑。“一个政党,就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纲领、按照自己的政治路线、为实现自己的政治 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①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而建立的政 党。每一个共产党员,从他入党的那一天起,就等于从思想深处认同了共产主义理想,愿意 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此而奋斗终身。② 理想的价值是可贵的,理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有理想,其人生才会有方向、有追求。 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形成了共同的理想,才会有共同奋斗的目标。邓…  相似文献   

7.
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道德建构角度展开对情感的研究,是舍勒的独特视角。舍勒指出,由人类基本情感体验构成的精神气质是充满伦理价值意义的系统,爱和恨是其中两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激情建构形式。舍勒确立了一种"爱感优先论"的伦理学爱之本体论,认为理想道德的建构就是爱的秩序的建构。然而,随着基督教爱的伦理观的衰微,现代人情感之爱欲向怨恨转化。怨恨成了资本主义类型人的精神实质,它导致了伦理价值的颠覆。怨恨在现代社会伦理建构中惊人地活跃,它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动力。受怨恨支配的现代世界道德价值观的颠倒,意味着现代文明精神的"没落"。要摆脱这种没落,必须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爱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闲暇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颖 《探求》2006,25(6):75-77,68
闲暇,是真正的自由时间,是人类发展自身的宝贵财富。闲暇活动是由个人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所决定的自由发展的活动。因此,闲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要通过闲暇教育造就占有自由时间的主体,闲暇教育不仅是为了人们更美好的生活,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面对的社会危机是整体性的,而这个整体性危机与宗教信仰和法律信仰的丧失有关。真正的法治需要人们对法有至上感、可信赖感、神圣感及对法制之于我们人类的自由幸福有可依托感。但是现实情况绝不容乐观。法律自身如何能被“信仰”?法律自身如何能“至上”?法律自身如何能“神圣”?法律自身如何堪承保障人类自由幸福之重任?法治怎能自我完善?法治的完善不在自身乃在对于超验真理的坚信,只有这种坚信才能使人生发仁爱、公义、责任感、使命感,使人类不仅能够制定良善的法律,而且能够忠心地遵从和执行法律,建立善义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共享公义的生活。法治的完善以爱为它的最高价值目标,但法治本身并不能生产爱;惟有以牺牲之爱成全律法的基督是我们真正的自由之源、爱之源,基督的牺牲之爱能够带给人们仁爱的能力,只有这种爱能够胜过世界短暂的利益之争,法治的所有理想在基督信仰里得以成全。法治与基督信仰的完美联结是我们可以向往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智慧选择。  相似文献   

10.
茅盾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在一些论述中探讨过茅盾艺术风格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学运动、文学风尚、社会思潮以及他个人的思想(社会的、艺术的)、生活环境、文学渊源、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联系。在这篇文章中打算着重研究茅盾的性格与他的创作风格的关系,这对探讨他的创作特色或许有所裨益。如何解释人的性格、个性以及艺术风格、个性,这些问题学术界仍在探讨中,我只是依据个人的看法来谈谈茅盾的性格与创作风格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我把性格解释为人以习惯方式表达对客体事物的态度及自己言行的特点,把性格作为个性的重要方面,并不包括组成个性的人的气质、能力等因素。至于风格,不是把它理解为体现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中诸因素凝成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而是把它看作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