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符是东汉后期杰出的政治评论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无神论者。长期以来,对他的无神论思想研究甚少,或不屑一顾,或评价过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揭示它的本来面目和特点,是完全必要的。天人关系是两汉哲学争论的中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唯心主义认为“天”是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鼓吹“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以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宣扬“自然无为”的元气说。王符继王充之后,站在元气唯物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立意在于叙史存义,但在情节铺排中,却搀杂着许多有关天命星象、卦兆灾异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及书中有关天文星象、卦兆灾异等的描写,主要是受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神秘学说的影响。西汉经学家董仲舒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始创者。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万物之祖”;认为“理”,即“天理”或“天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的本原(董仲舒《遗书》)。是最高范畴。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认为天人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心”是“仁爱人君”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异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对贤良策一》)同时,董仲舒又认为人君的政治措施和行为,人们的某些宗教仪式等也能感动上天,促使上天改变天意对人事的安排。他的这种“天人感应”学说,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吸收了法家及先秦各家学派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其本质和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3.
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叙论按照馬列主义的理论处理中国思想史上的问题,已經有《中国思想通史》这部大著作做我们的榜样,而且集中了一大批新的材料,对于写作中国思想史的新途径,有了很好的基础,这种贡献是很大的,而且路线是正确的。我这篇论文,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中国思想史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天人合一”说。很明白的提出“天人合一”说的是西汉早期思想家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汉武帝因此就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他们两人之间的问答,有总结封建前期思想史的作用。若就思想史的趋势说,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是倒退的,若就“有征于人”与“有驗于今”而言,仲舒的思想是能够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的。在董仲舒以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自然观与西方自然法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没有自然法 ?对这一问题 ,长期以来 ,人们发表过各种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最早提出中国古代法属自然法的是梁启超 ,他在《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十分肯定地说 ,儒家法理学就是自然法。近现代的一些学者 ,包括许多台湾学者也主张 ,儒家的“礼”和道家的“道” ,墨子的“法天”就是自然法。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 ,认为中国只存在“法自然观”而无“自然法”的思想。① 各种意见聚讼纷繁 ,莫衷一是。本文作者认为 ,中国古代法理学和西方自然法是有区别的 ,二者存在一些相似点 ,也只能是中西法律文化发展中的暗合 ,而不能认为二者是同…  相似文献   

5.
从宗教神学的宇宙观高度,董仲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终极关怀.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君,是造物主.祥瑞和灾异是"天"赏善罚恶的生态神学表现.作为"天"在人间的代理者--天子的责任和使命是谨承天命,爱护百姓,关爱自然,与其他生物平等、和谐相处.故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朴素的生态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周桂钿 《河北学刊》2001,21(3):10-14
董仲舒哲学在 2 0世纪一直受到许多人的批判。董仲舒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反面人物 ,是错误的也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家。本文从汉代的现实出发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详细分析 ,认为他的天人感应论是理论形式 ,实质内容却是针对现实的。屈民而伸君 ,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权 ;屈君而伸天 ,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以历史唯物义观点来分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在汉代还是有一定的真理性 ,才会被当时的许多人认为是真理的  相似文献   

7.
读过立早同志《董仲舒是地主阶级保守派思想家吗?》一文,很受启发。它从地主阶级各阶层利益的不同,指出他们在阶级利益的共同点之下,其间还存在矛盾,从而论定董仲舒有关经济、政治以及选人等主张,都与保守势力相抵牾,这是卓有见地的。但在分析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命题时,却认为他的思想中有“天变,道亦变”的观点。其理由是:一、董仲舒提出“天有十端”的命题,十端便是构成天的十种因素,由它们构成的天,“有意志,会变化”。二、董仲舒以为“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经是常,权就是变。三、权是变,“天谴论”就是这种变的具体形态。灾和异是天变的一种,天变之后,道便跟随改变。这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要讨论董仲舒这一命题,首先就要弄清他讲的“天”和“道”是指什么。对于“天”,在董仲舒的意识中,有把它看做自然的意思。“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但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徐复观认为,董仲舒的经学解释与"天的哲学",塑造了汉代思想的特性,影响到先秦儒家思想在发展中重要的转折,在思想上的意义特为重大.徐复观从解释学的角度研究董仲舒之公羊学的建立,揭示其经学解释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董仲舒把阴阳五行的天道与社会政治人生之道贯通起来,构成了天的哲学;天的哲学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徐复观的解释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阐释董仲舒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个性人格对他思想形成的影响;二是同情理解董仲舒其人及思想,一方面能深及他思想建立的动机和目的,另一方面能抉发专制政治对他思想的歪曲利用与后世小儒对他思想的片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的美学思想以其天的哲学为基础。他未孤立地讨论美,美在他这里尚未获得独立的位置。美在他的视野里是一种“仁之美”①,仁构成其美学的内在方面,美则是仁的呈现和实现,因而他的美学基本上是伦理美学。 (一) 出自孔孟的仁学范畴,经由董仲舒的阐释而获得新的内涵。董仲舒说:“仁者,爱人之名也。”(2)仁者爱人是儒家对仁的根本规定,董仲舒于此深有会心。《春秋繁露·仁义法》反反复复地以“爱人”来揭示仁的本质属性,体现了董仲舒与先秦孔孟的微妙差异,这种差异标志着儒家仁学发生了一个由内向外的思想转向。 仁在孔子那…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天论再探王永祥董仲舒的宇宙论,以“天”为宇宙万物的本元,这是中哲史界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天”的性质为何?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哲史界一直因其以天为“百神之大君”,而论定其宇宙观为正宗神学。“文革”之后,虽然有人提出董仲舒的“天”有三重意义:“神圣...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与“中和”精神,对古代诗歌的内容题材、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等皆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本”与“中和”精神,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一、“人本”精神对诗歌的影响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种“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在道家和佛家思想中也有所反映。如儒家董仲舒指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要“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的“度制”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在《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等著作之中。董仲舒的“度制”包括二层特定含义:一是指制定规章制度时,规定的限度,制裁的力度要恰当,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枉;二是指按照“度”制定制度。具体指制定贫富的“调均”制度。即贫富的悬殊要有度。既不能过富,也不能过贫。他主张通过“调均”措施,使贫富有差、有度,以达到汉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董仲舒的“度制”(调均)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因此,本文拟对董仲舒“度制”(调均)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思…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宇宙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公元前176年——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他是西汉时代大思想家。对于他的哲学思想,近年来,学术界颇为重视,也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笔者也想谈谈不成熟的想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行。一、宇宙本原关于宇宙本原问题,董仲舒提出了“元”的概念。他说:“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又说:“《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候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元”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宇宙“正”的顺序中,“元”又是在最前列。这些说明,在董仲舒的心目中,“元”是宇宙的终极本原。  相似文献   

14.
试论孟子的天命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理论界对孟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其天命范畴,是正确评价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些看法。一天命是孟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积极成果,剔除了天命人格神含义,赋予天命以自然之天、社会趋势之天命、伦理之天命的含义。在自然观上,孟子的“天”一是指日月星辰、四时、云雨等自然现象及其发展的某种必然性;二是自然万物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正> 著名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我国汉代、汉代以后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深入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对探索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都是很有意义的。董仲舒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神学性的“天”。本文仅就其“天”的形态、形成、评价谈点粗浅意见。不当之处,欢迎时贤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意图从刑名法制的角度,探讨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这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人们往往忽视刑名法制在董仲舒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方面,有人把刑名法制跟董仲舒所宣扬的儒家学说对立起来。比如,在一部专门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新著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汉初六十余年间,“在思想界是黄老法家和儒家关于‘刑’‘德’之争的问题。”(见周辅成《论董仲舒思想》)笔者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把“刑”和“德”对立起来,并把排除了“刑”的所谓“德”附丽在西汉大儒董仲舒身上的观点,理论上是错误的,也缺乏应有的史实根据。  相似文献   

17.
君权论是国家权力论的一个支项,在君主国里,特别是古代封建国家,国家权利就体现在君主的身上。国家权力论是政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君权论也就成为政治学中的一个强项。在我国,封建时代许多政治思想家谈到过这个问题,而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他的君权论尤其有特色,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为了论定其在政治理论上的学术地位,有必要做一番仔细的考察。“受天监护”的命名,是根据其理论的特点而定下来的。“监护”本是个法律专用名词,是指没有行为能力的人受其法定代理人的保护与监督。如父亲为其未成年子女所负的责任即是。董仲舒的…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06年)①,广川(今属河北省景县)人②。西汉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哲学家。司马迁认为从高租到汉武帝五世,最精通《春秋》的是董仲舒。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五行态》),“为群儒首”(《董仲舒传》),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董仲舒思想对后代影响也很大,南宋理学大师朱幕称他为“醇儒”.并将他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写入《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认为董仲舒思想“轶荀超孟”,超过孟子和荀子。历代思想家对董…  相似文献   

19.
一孔子是否有自然观,他以什么语言和形式来表示他对世界的看法?历来就有争论。从《论语》、《左传》和《国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行来考察,围绕着春秋时期哲学上斗争的中心问题——“天道观”,表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因素,当然,是不彻底的,但不能说孔子没有自然观。孔子的“天道观”是与其政治观相联系的。当统治阶级利用“天命论”,来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时,孔子代表着奴隶主贵族向封建地主转化的集团的利益,开始冲击“天命”、“鬼神”的束缚,而强调人为的作用。正如墨子所评论:“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西汉大儒。约生子高祖初年,卒于武帝元狩之末或元鼎之初,享年八十有几。①景帝时,他做过讲授儒家经典的“博士”;武帝朝,又先后做过上大夫、江都相、中大夫、胶西相。他上过“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则是他的代表作。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当时以至后来的封建政治,影响极大。应该给董仲舒以怎样的历史地位?目前,史学界、哲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复古倒退的,是反动的,他的理论和主张迎合了地主阶级保守派的要求,并长期地被历史上的腐朽势力所利用。这实际上是把董仲舒说成是地主阶级保守派思想家。这个观点很值得商榷。下面是我个人的看法,不揣冒昧,提供出来,向史学界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