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篇中的语气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作为人际意义的语气在交际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同的语气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文章从语境暗示、人际关系、连贯性和交际目的等方面阐述了语篇中语气的选择。第一部分阐述语气和语境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语气如何体现人际关系;第三部分阐述语气如何达到语篇中的连贯性;第四部分阐述语气的选择与交际的目的。其目的在于阐明选择恰当的语气,能实现有效的交际。  相似文献   

2.
语气副词"千万"在明清时期表现出和现代汉语一些不同的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演变历程,"千万"在语义、句法和句式中的表现都可以从语言的主观性上得到解释。在表达语气上,"千万"经历了从表确定语气与强调语气共存到以表强调为主甚至成为一种表叮嘱的主观标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以相互补充的语言理论。语言学家对于英语和汉语中许多用一种形式间接地表达另一种功能的语言现象,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是由于言语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则认为这是由于说话人的字面之力和言外之力不一致而产生的。两种理论在解释时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语气隐喻作为人际语法隐喻的一部分,频繁出现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依赖口语语境,语言隐喻的生成实际上是语气域的转移,有明显的言语特征,是交际策略的具体运用,具有人际交往功能.  相似文献   

5.
经堂语气是回族社会中的一种文体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语气有一个演变过程,直至今日仍然在一些特殊群体中使用。经堂语气的来源是不同的,主要来自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并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元明白话,它和当时的一般白话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这些活证据可以从保留的小经文献中得到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典型的情况下,某一语气往往与特定的言语功能相 对应。依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气进行比较,证明这两种语言由于社交习惯、语言方式等不 同,在语气系统选择上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语法隐喻是针对句子语法层的,它为篇章服务,含有语法隐喻的篇章才是篇章的一致式表达形式。人际语法隐喻通过采用不同的情态和语气表达方式,间接的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可以避免在日常交际中引起的不愉快;人际语法隐喻通过合理调配语法资源,使交际参与者在人际意义潜势中做出正确选择,有助于人们确定语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或态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汉英在祈使语气表达方面的不同:一、英语没有而汉语独有的表达法,这部分集中体现了汉语的特点;二、汉语没有而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法,这部分既表现了英语在表达祈使语气的特点,同时,也反衬出汉语在表达英语中同类现象时的特点:三、汉英祈使语气表达法同中有异,这部分从细微之处展现汉英在表达祈使语气的不同点,对高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高级口语教学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语法化学说的指导下讨论了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的形成,认为其形成方式主要有五种:他类词语法化为语气副词;同义复合形成新词;句法结构固化为语气副词;跨层结构凝定为语气副词;附加后缀形成新词。形成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种:汉语自然音步规律对双音节语气副词的形成产生影响;语气副词的平行虚化现象普遍;重新分析和类推成为语气副词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借用英汉语语气隐喻对比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了在古汉诗英译中正确理解原诗语气隐喻对于再现原诗神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汉语第三声调自主音段的分析成为争端:是把音段作为单位还是声调丛处理,Yip(1989)认为作为单位处理更好,并引例说明曲折调作为单位扩展,同时解释了曲折调有从左至右,从右至左扩展的边缘效虚.然而,Chan(1991)对比两种语言,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扩展既可从调根层又可从调终端层发生.Yip表明曲折调是底层单位.Chan声称平调才是底层调,平调的组合派生出曲折调,因此这一课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诗有用韵和不用韵之分,旧诗大都用韵,其中律诗绝句偶句只押平声韵;韵书也有新旧之别。《九道辙》是据现代普通话语音编著的改革新韵书。普通话虽无入声,而按音值,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分明,作律绝依然适用。据调查,旧读入声常用字1313个,派入上声、去声的704个,入声字仍为仄声,派入平声的615个入声字(阴平159、阳平456)仅占《九道辙》全部常用韵字的12.5%,并且该韵书为每个旧读入声字右上角都嵌有小六号‘入’字以便识别。从总体看,在7696个常用韵字中,平声3909个,仄声3787个,平仄交替基本相当。而从押韵看,615个入声字派入平声,扩大了平声字群,也就扩大了押韵的领域范围,为今人写律诗绝句提供了方便。《九道辙》对写新旧诗、格律体都是一部新颖而实用的韵书。  相似文献   

13.
连读变调与轻声是官话方言中两种常见现象.传统的看法是两者之间无密切联系.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音系学的最新理论--优选论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描述与音系分析,获得了具有原则性的统一解释.结果表明标记性制约条件"低调"既适用于连读变调又适用于三字组轻声音高的音系分析,因此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由于四声所依方言不同其说有异,五音所依调式不同其说也有异,关于四声与五音之间的关系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聘请播音主持专业人士读念汉语,使用现代乐器与录音设备并进行录音与测音进行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声调的调高、走向、行程及音乐术语的引入。结果表明:古人研究四声与五音关系是指四声末端音高用乐音表示的;汉语中所存在的调高、走向、行程与音乐中的调高及旋律走向存在相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对清乾嘉年间评判河南沁阳话的韵书——《乡音正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入声进行了研究.发现该书有9类入声韵,入声韵类呈现出三分的格局:咸山宕江四摄为[a?];深臻曾梗四摄为[(e)?];通摄及个别臻摄合口字为[e?].对比今晋语入声韵类的特征,认为该书所呈现的三分入声韵类与大多数晋语二分韵类的格局整体上是吻合的,其中[e?]韵类当是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四声递用与抑扬清浊之说 ,便是古人在“进一步安排”上用心而作出的发挥。有关这两方的论述 ,见于明清两代的诗论家 ,尤以清人论述为多。本文将就其意见进行疏释、分析或补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王昌龄七绝诗的分析,发现一般人认为的近体诗歌声律理论只讲平仄,不论四声似嫌有失偏颇。诗家高手对于四声的调配运用,可以使之为表达思想感情,营造环境气氛,创造审美意境服务。四声在近体诗创作和鉴赏中的功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漫谈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在诗赋骈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的特点。对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直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喜爱。  相似文献   

19.
新洲方言的入声自成独立调类.中古入声字除少数已派入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调类外,其余绝大部分在新洲方言中仍保持入声调类.但现今新洲方言的入声:一、已失去了塞音韵尾,也没有喉塞音韵尾的发音趋势.二、发音不很短促,而是稍稍缓长.新洲方言的入声正处在向阳平等调类继续转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汉语声调特点对英语语调学习的负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声调不同于英语的语调,汉语为声调语言,英语为语调语言,两者各具特征。分析汉语声调的主要特点,指出其对英语语调学习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