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结构、特点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宗族组织的结构包括宗祠、族谱、族训族规、族长及族田.宗族组织具有族内的等级性、族长的权威性、执法的宗法性、族田的福利性等特点.由于明清中央王朝在意识形态上对宗族组织提供支持,这无形之中鼓励了宗族组织的快速发展,故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不仅成为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维护中央王朝统治和封建宗法伦理秩序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修复宗祠和重修族谱等活动,实质上是宗族话语权的表达方式,是宗族意识在较长时间失语后的一种诉求;以湖南荷叶村葛氏建宗祠和修族谱为个案,叙述了建祠修谱的过程,分析了宗族意识复兴的背景和动因;认为建宗祠和修族谱等活动表现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恢复和再现,是地方民众政治和经济诉求的体现,是国家和民间权力相互调适的结果,是地方性知识和现代技术推动所至;宗族话语权的诉求是当下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江苏、甘肃两省三县偰氏、完颜氏和赵氏三个宗族在历史和当下不断跨越他者边界,形成了跨民族、跨地域、跨时空的宗族共同体,宗族成员找到归属感,宗族内部具备关怀感,宗族组织具有使命感。在个人、家庭、家族、宗族社会结构序列中,宗族成为民间合法的最高层级组织。宗族共同体跨民族特性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在对"边界"的跨越和消解基础上建构一个更高层级的上位群体,从而由"我们"和"他们"转变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我们"之过程。这种不断拆除边界、吸收"他们"变为"我们"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缩影,秉持了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混元""连续统"思维模式,传承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思想和讲究"天、地、人"融合的"传统主义",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宗族关系处理,大到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培养一种更广泛的"我们"感的共同体思想基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启示和助益。  相似文献   

4.
根据有关宗族的族谱,以及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分析很多收养案例后得出结论宗族内部的分支是导致收养外人这一异常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当由原初自然生态环境所营造的族群地理边界随着族群的发展而不断突破时,以占有更多生态资源为主要目的边界扩张势必使原本远离的族群因各自的扩张而发生边界冲突.在漫长的历史场域中,因族群势力的时强时弱就会在边界之间形成你来我往的边界缓冲区.无数历史实践证明,边界缓冲区往往是催生新族群的温床.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归属地之争是当下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中的一个棘手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地方要素的地理边界。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和西山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地方要素边界不清的问题。以东、西两山作为研究区,归纳了地方要素地理边界与行政区边界不整合的四种模式,探讨了地方要素地理边界清晰与否的三种原因,提出了使地方要素行政区归属清晰化的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弗里德曼范式是中国宗族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在反思、批判这一理论范式的过程中,学者们不仅质疑了其所关注的祀产要素的核心作用,也尝试从地方化聚居、文化族谱等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宗族。本文梳理人类学中国宗族研究的理论流变,反思已有的研究局限,认为各类仪式性互动对宗族的构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理解中国宗族的关键要素。并从仪式入手探讨中国宗族组织的学术路径,旨在对当代中国宗族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于道德伦理、礼俗互动的宗族惩戒和表彰,以及冼夫人信仰文化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突出展现的是重教兴学、崇德、行善、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吴氏宗族文化体系中,宗族成员的祭祀仪式和宗族制度体现出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维系和互助、共治观念,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从古代儒学观念嵌入下的民族交往,到冼夫人信仰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建构,再到临高“村人”文化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地方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外推动力。正是在内外合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铸牢。  相似文献   

9.
宗族救助是我国传统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时期,宗族是以九族为限,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宗族网络之中。宗族成员之间要互帮互助,扶危济困。救助的主要内容有救助贫困的族人、孤子及丧葬救助等。先秦时期的宗族救助对于加强宗族团结,维护宗族的生存与繁衍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秀彬、杨标、蒲师术三同志的文章以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分析了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民间出现的修谱之风,不仅值得一读,还应该引起有关地区政工、司法、文化等部门的思考。族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它通过记录宗族世系繁衍、变迁以维系人们的宗法观念,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故历代以来盛行不衰。当然,不少族谱特别是某些豪门望族族谱中记载了一些为正史、方志所未采的材料,故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种复杂的情况使我国现存的历史族谱形成为一个单独的文献系列,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但是研究历史并不是重演历史。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广大农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他们拿钱拿物,请几个三家村秀才,把自己的名字列入续修或重修的族谱之中,我们认为这毫无必要而且劳民伤财。不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族谱,其基本依据是族,是血缘关系,这与今天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毫无共同之处,有觉悟的农民是应该抵制此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