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台“总统”大选,国亲结盟的泛蓝阵营能否翻盘,重夺台湾地区执政权倍受岛内外瞩目。本文分析了蓝、绿对决双方的优、劣势和泛蓝能否取胜的几个关键问题,认为目前实力泛蓝阵营高于民进党的泛绿阵营,但泛绿阵营在最后的几个月里将展开全方位的攻防,泛蓝将面临全面的挑战,若无意外,泛蓝的胜率应高于泛绿。  相似文献   

2.
随着台湾2004年“总统”选举的临近,岛内选情逐渐升温,泛蓝与泛绿两大政治势力为赢得此次选举,相互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泛绿阵营来看,陈水扁为了连任,从去年台北和高雄两市选举之后,就开始运作布局,在与泛蓝的较量中,其竞选主轴逐渐凸显“台独”议题,并以操纵“台独”议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11日,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结果揭晓,应选225席当中,民进党得89席,国民党79席,亲民党34席,台湾团结联盟12席,无党团结联盟6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者4席,新党1席。在225“立委’’席次中,泛蓝阵营获得过半席次(114席),如果再加上相当比例属于泛蓝阵营的无党籍“立委’’席次(两名自行参选的国民党人曹尔忠和张丽善,  相似文献   

4.
2003年台湾政局主要是围绕2004年“总统”选举这一主轴展开的,泛蓝、泛绿两大阵营为争夺执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煽动民粹,陈水扁在岛内掀起一波波“台独”浊浪,并成功地主导了选战议题。为扭转被动挨打局面,泛蓝阵营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立场,在“公投立法”等议题上由保守  相似文献   

5.
空前惨烈的台湾“大选”目前虽尚存很大争议,泛蓝阵营仍在进行剧烈抗争,但一般评估连宋翻盘的可能性已十分渺茫。选后岛内事态反映出:  相似文献   

6.
在去年台北、高雄选举后,陈水扁多次提出民进党的任务是“拼经济、大改革”,对正逐渐升温的2004年“总统”选举采取冷处理。这是因为在台北、高雄两市选举中民进党声势受挫,陈水扁想通过“拼经济、大改革”的宣示,掩饰其拼选举的目的,改变选民心目中民进党“只会选举,不会治国”的负面形象,吸引中间选民的支持,同时反击泛蓝阵营的竞选攻势。随着“拼经济、大改革”策略的提出与实施,泛蓝、泛绿两阵营围绕2004年选举拼行了新一轮攻防战。  相似文献   

7.
在2004年底的台湾“立委”选举中,民进党试图掌握“立法院”过半数席位的盘算落空,反而是普遍不被看好的泛蓝阵营取得了过半优势,以此为契机,台湾政局自2000年以来一直被“台独”势力挟持、主导发展方向的局面出现了转折。  相似文献   

8.
马英九正式以党主席身份领导国民党后,他作为泛蓝阵营面向2008年“总统大选”的当然候选人的大势已定。而他也开始加强政策经营,政治整合和社会活动,为他的“总统”之路作出全面布局和准备。对于这种发展,迄今为止仍不知陈水扁接班人谁属的民进党所感受到的“政权危机”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9.
中间选民现象在台湾的政治选举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台湾“中间选民”一词的使用相当混乱,经过对台湾“中间选民”的语义和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的选民分布在主要议题的坐标上,呈中间凹陷双峰状。形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台湾族群政治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状况可从台湾“中间政党”立足失败得到旁证。台湾族群政治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间选民将会经历分离和逐渐回聚的过程。但这一回聚已经不会回到原先的“中间点”。随着泛蓝阵营的自我修正和民进党对台独立场的坚持和宣导,台独在台湾已经不再被选民视为极端政策。  相似文献   

10.
董希文 《学术论坛》2005,2(8):176-180
面对来自左右阵营的攻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将詹姆逊勇敢地接过时代赋予的重担,将现代语境中占优势地位的语言文本理论与历史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泛文本理论与批评。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同时又借鉴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语言学阐释模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文章对詹姆逊泛文本理论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内涵与特征及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联合早报》高级编辑陈迎竹:大陆应把握蓝营执政机会面对可能重新执政的泛蓝势力。大陆应该如何看待呢?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可能重新掌权的泛蓝军,已经不是单纯的国民党一党独大,而是蓝橘之合,  相似文献   

12.
3月20日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结果,泛绿的陈水扁于仅领先于泛蓝的连战不到3万张选票的结果胜出。这是在陈水扁为了胜选,不择手段,制造台湾族群对立,把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与所谓的“和平公投”绑在一起,选举前一天发生了扑朔迷离的枪击案使其获得了数十万的同情票  相似文献   

13.
未来两年,泛蓝、泛绿两大阵营将以2008年大选为中心进行各自内部整理和布局,并将围绕三场重要选举、陈水扁是否提前下台、“宪改”等重大活动和议题继续展开激烈争斗,台湾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14.
8月13日,泛绿阵营头号金融人物、深受“第一金控案”困扰的台湾第一金控董事长被迫提出辞去董事长职务,他的下台使绿营在经济金融领域又失掉了一员大将。陈建隆的下台有其必然性,民进党执政后,作为绿营头号金融人物的陈建隆执掌了第一金控,然而,民进党“立委”认为他执掌第  相似文献   

15.
廖国一  白爱萍 《学术论坛》2012,35(1):102-106
泛北部湾的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盟国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就形成了朝贡贸易文化圈、铜鼓文化圈、方孔钱文化圈、陶瓷文化圈等多重文化圈,它们共同构成了泛北部湾历史文化圈。泛北部湾历史文化圈为当今泛北部湾的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文学中写茶小说的鉴赏,可品味茶雅,泛淡历史与文化,了解茶俗,领略各地风俗人情,知茶论事,体悟人生。  相似文献   

17.
从9月9日开始长达35天的反贪腐倒扁运动,于lO月10日“天下围攻”到高潮后,暂时画下休止符。似乎陈水扁已经走过险滩,化险为夷了,台湾社会与民意的焦点转向北、高市长选举。同时民进党的基本盘并没有明显的萎缩,“台湾认同”、“本土政权”在岛内依然有着市场。在国民党与民进党两者间,泛绿民众依然倾向民进党,倒扁似乎反而促使民进党和陈水扁抱成一团,并形成蓝绿对抗的态势;“倒扁”反而造成泛蓝受伤了,受创最严重的将是马英九。深绿内部最近一段时间批扁倒扁,或许是基于恨铁不成钢.不希草民进常被陈水扁拖垮;  相似文献   

18.
在战后初期中野重治与《近代文学》同人平野谦、荒正人之间围绕战争责任问题展开的论争中,论战双方都试图借壳于战争责任问题,试图超越战争、在较长时段中考察自我与论敌的历史位相,并以历史正确者之名提出自我主张。平野将对责任问题上溯至1934年,以人性之名,经由转向问题转化为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路线的批判,据此否认了战后“民主主义文学”阵营无反思的再起及其文坛领导权的一元化独占;中野所代表的新日本文学会则将战争问题转化成了革命议题,意图将异己者视为反动势力并从革命阵营中予以排除,战争责任问题在双方各自的算计中迅速空洞化。实际上,在多重意义上,1946年的民主主义文学运动都与1930年代前半期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存在着诸多显见的思想继承关系。战败之初,新日本文学会并非没有表现出对战前道路的省思和战后文学跨阵营联合的意愿,然而,一方面缺乏将其落实的现实方案,另一方面,伴随着论争的展开,双方过剩的情绪、主观臆测架空了原理性思考,最终渐行渐远亦是必然。  相似文献   

19.
黄前明 《理论界》2008,(9):196-198
赛义德·贾迈勒丁·阿富汗尼是伊斯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泛伊斯兰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也是伊斯兰现代政治改革运动的创始人,在伊斯兰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阿富汗尼的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产生于近代伊斯兰世界面临存亡危机之时,他的泛伊斯兰主义运动应是广义的,他倡导的伊斯兰改革是在内部配合他的泛伊斯兰运动,二者紧密联系,所以很有必要把他的伊斯兰改革和复兴思想囊括在内。此外,泛伊斯兰主义运动实践原则,以及它对阿拉伯民族主义、伊斯兰复兴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后续影响,都是研究阿富汗尼不该忽视的地方。当然在评价阿富汗尼的泛伊斯兰主义运动时也要客观公正,要注意它的实际面和乌托邦面。  相似文献   

20.
泛自然主义与历史神学──斯宾格勒与汤因比历史观念之比较刘莘作为现代西方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汤因比本人的一再确认之中,也表现在基本观念上的某种一致。这种情况使一些研究者常常忽略联系的性质而将他们的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