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思想转变和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要的著作: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继承是唯物史观发现的关键环节;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扬弃是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前提;黑格尔的<逻辑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需要重新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部分,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二次全面批判.尽管当时马克思的批判仅是站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立场上而未能达到更深的社会历史领域,但正是在这次批判中生发的革命的、批判的哲学方法,使马克思在后来的研究中经过多重的辩证扬弃,最终形成了从社会历史的深层视域出发的、真正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并确立了自己哲学的开放的体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的批判方法,成为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第一次方法论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过渡期著作,既要看到它的变革功绩,也要看到它的理论局限.马克思世界观和美学观成熟期的拐点主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作马克思哲学和美学"诞生地",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开端",有失妥当.模糊马克思的思想"早期"和"成熟期"界限,容易将其美学观变成人本主义.应当坚持走与实际结合的科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的诸多研究争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马克思在文本中凸现出的社会批判路向的逻辑归属,即此种批判究属抽象人性论的异化逻辑,还是哲学革命语境的历史逻辑.由此衍生的分歧是,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是否初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社会观念,亦或仍局限于传统哲学的社会语境.对这一问题的觉解,直接关联着对<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使用的人、类本质、感性、实践、历史等一系列概念特质的判断,进而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1835年秋至1848年2月是马克思国际法思想的萌芽时期。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从跨国角度关注国际社会底层阶级的命运;《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马克思开始启动无产阶级人权事业之门;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批判性考察中体现了维护和推进国际劳工权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了重要的生态思想."人化自然"与异化劳动是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从生态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重要的思想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经典文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表现为否定了从原理、原则出发的哲学立场,转向实证科学的立场,超越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而创立"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今天纪念<共产党宣言>,不仅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更要理解他们的哲学革命.只有改变从原则出发的思维方式,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8.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石,是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和本质特征.这一观点的基本内容最早提出和论证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首次对劳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了系统阐发,即作为实践自然前提的感性存在、作为实践本质内容的对象性活动、作为实践歪曲形式的异化劳动.为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正式提出做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等唯心论者异化观的批判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理论的剖析,分别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方面论述了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现实性.<手稿>写作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实现向唯物史观的彻底转变,我们必须客观认识<手稿>的这一过渡性特征,既不能将<手稿>中科学性因素无限夸大,用<手稿>来代替整个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彻底否定其中具有天才萌芽的价值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残留着一些前唯物史观思想,具体表现在唯心史观宗教观、一般唯物史观、哲学共产主义等方面.马克思在多个后<导言>文本中,曾自觉地对此展开过批判清算.清算<导言>中的这些前唯物史观思想,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正确运用并现实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