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决策》2009,(8):78-78
《大气候》是李昌平的新著。2000年,他“上书”朱镕基总理,喊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一个草根加基层官员的身份提出了“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的疑问。接着他就写了本书《我向总理说实话》,名声大震。  相似文献   

2.
郭永昌 《决策》2006,(10):30-3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提出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这个提法使人明显地感觉到国家对于农业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农民的重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觉得不管是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实践上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一直抓了这么多年,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农业没有根本的改观,农村还是山河依旧,农民的收入仍是长期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3.
白立功 《决策探索》2004,(12):45-45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农业的源头、农村的依托.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根基。保护和节约耕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文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如何联系实际.贯彻中央精神.以保护耕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之一,是本文着力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会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1.“民以食为天”,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从执政伊始,就对发展农业、增加农业产品供给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发动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后来又搞了“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推行农业机械化”等活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信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政府监管市场主体的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理应主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积极拓展监管服务领域,不断延伸监管前沿,把监管市场主体与服务“三农”有机结合,更加贴近农村、农业和农民,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十几年的圈地运动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下岗”,遗留了许多社会问题: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没有将失地农民纳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没有一个村将土地征用款用于解决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二,缺乏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行重庆市分行针对重庆大农业、大农村、大量贫困农民三大特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府关于“三农”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支持“三农”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在思想观念上,由支持小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在政策取向上,由单纯支持农业生产向支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生存条件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支持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向支持集约化经营的规模生产转变;  相似文献   

8.
杨树成 《决策导刊》2005,(11):33-34
近年来,垫江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以农民增收为基本目标,以“三百工程”为重要载体,全面实施“重农”、“支农”、“扶农”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增加值9.32亿元,  相似文献   

9.
《领导广角》2003,(6):57-59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被称为“三农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三农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们谏言献策的热点话题。3月6日。温家宝同志参加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讨论。谈到“三农问题”时强调:共产党人一定能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他还特地询问代表团里是否有来自监利县的人大代表。当地税费改革实施的情况怎样?农民的负担是否真的降下来了?而三年前。担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也是在两会召开期间。就“三农问题”上书国务院领导。反应了当地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三年后。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即将结束之际。李昌平第一次面对电视镜头回忆了他当时上书总理的心路历程。阐述了他对“三农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0.
《决策导刊》2005,(10):29-30
解难题 建起“农业110”,近两年来,江津市李市镇为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全面实施农业信息化和“农业110”工程,镇信息中心利用网络及时收集国内外农业信息,利用村村通电话和信息采集卡收集镇内各种信息,依托镇农业信息网和LED户外电子显示屏,科技赶场,广播系统,电视系统,信息发布专栏,农业信息专刊等向广大农民发布信息,技术,建立起了一套遍布108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1.
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铁军 《决策》2006,(5):25-26
中国农村的事情要想做好,主体是农民,外来者永远是帮忙的。因为农民最懂农村和农业,他们很明白,也很实际,多村建设培训的方式是互动式的、分享式的,我们不妨“尊农民为师”,他们之中有许许多多能干的人。  相似文献   

12.
淘“绿金”     
<正> 前几年,一阵汹涌澎湃的“打工潮”,使多少农民们背乡离土,到城市中“淘金”。近年来,“打工潮”已大幅度回落,并出现了“打农潮”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国家在1995年提高了粮食订购价格,使农业生产收益增加,造成部分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就连城市职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也看到了“农村是一块淘金地”,纷纷奔赴农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了近年来社会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问题,持续保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十五期间嵩县的三农工作势头良好,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业增效成果显著,农村社会大局  相似文献   

14.
杨喜延 《决策探索》2009,(12):13-14
驻马店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基本帝情是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村长期落后。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关键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科学发展中着力破解“三农”工作难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理人》2011,(6):128-128
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领域正在成为新兴的投资热土。如何解读十二五规划的农业政策?如何借鉴全球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经验?农村信用合作体系如何支持“新三农”经济发展?如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金融服务如何护航“农超对接”……三农经济要踏上中国宏观经济成长和经济转型的节拍,还有很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杨青 《咨询与决策》2004,(10):79-79
科技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是城乡差别的“变速器”。科技兴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并没有有机结合,主要原因在于:干部的科技认识游离在头脑之外;科技成果游离在实践之外;农技人员游离在农村之外;“三项”经费游离在项目之外;工作实绩游离在干部考评之外。  相似文献   

17.
郭建军 《决策探索》2009,(14):16-18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渐进过程,需要大量的要素投入,从而需要调动农民以及社会投资者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过低的农业比较效益状况严重制约着黄淮平原等主要农产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指引下,这种局面开始得到改变。但总体来讲,对此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需要深化和提高。例如,都说农业比较效益低,到底低到什么程度?都说“反哺”好,但还不够“解渴”,到底“哺”到什么程度才合适?什么“哺”法最科学?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坚持反哺方针,努力构建科学的农业比较效益形成机制,奠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柳文 《决策与信息》2009,(10):30-33
安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的干部群众在“三农”领域改革的实践中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围绕着农村财政金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笔者曾于2005年和2007年到安徽省的若干县市、乡镇及村进行专题凋研。今年夏天.笔者再次就以上问题到安徽省进行了走访。通过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同志、企业代表、农户代表的座谈和实地参观走访.笔者发现.在各方的齐心努力下,与几年前相比,各地方的“三农”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转变农村基层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包涵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多个层面。“三农”问题的形成,是我国人多地少、小农经营、长期城乡分割和过度城市偏向型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结果。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其形成的历史性,寄希望于短期内通过单项的农村改革来解决是不现实的。要全面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长期而不是短期地关注“三农”问题,从社会历史和国  相似文献   

20.
为入世后"三农"问题寻找答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益盛 《决策探索》2002,(8):28-29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关注的事,朱镕基总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或者在内部会议中屡屡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入世后我最担心的是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