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剧中的"悬念"是引发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以及剧情发展变化的一种期待心理,是使观众保持兴趣的关键。李渔在其剧作《意中缘》中,展现了其在悬念设置上的精湛技艺。首先,剧中悬念的产生,并不是在观众完全无知的情况下,而是通过向观众预示剧情的发展或让观众提前预知剧中的秘密,迅速造成悬念,激起观众的期待心理。其次,李渔设置了"必需场面"以满足观众的这种期待。而该剧悬念设置的最高明之处,是全剧的总悬念从一开场便提出来了,但一直"悬而未决"。李渔在剧中导入新事件和新力量,成功地将悬念维持到了幕落以前。  相似文献   

2.
叙事学最早产生于文学领域,之后沿着跨学科的线路发展,走向了更加广泛的领域.体育比赛通过媒介传播使受众更加广泛,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被注入了叙事元素而变得更加吸引人.体育赛事结果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本身固有的悬念,而悬念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叙事元素.文章结合体育学、传播学和文学的方法,对体育赛事传播中的情节、结构和心理上的悬念设置进行解读,力求从跨学科的视角对叙事悬念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讨论幻觉的基础上对幻觉性及剧场性内涵作了一番梳理。幻觉性与剧场性皆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之分。幻觉性与剧场性并非“冤家对头” ,而是相反相成的。抛弃剧场性的幻觉性与抛弃幻觉性的剧场性的结果都一样 :只能取得消极性的效果。互不相容、彼此对立的只是消极性的幻觉性与剧场性 ,而积极性的幻觉性与剧场性之间是完全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未来戏剧演出的发展必然是在将消极性的幻觉性与剧场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情况下 ,积极性幻觉性与积极性剧场性的完美融合。这种积极性的幻觉性与剧场性的完美融合 ,已经出现于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4.
周贻白借鉴西方的“theater”概念,最早开始探寻戏曲的剧场性特征.他的《中国剧场史》一书从“剧场的组织”、“剧团的组织”、“戏剧的出演”三个方面,首次对戏曲的早期剧场形态进行了总结.此外,周贻白还尝试将中国剧场置于世界剧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予以考察,通过关注外来舞台风气对国内剧场的影响,寻求戏曲与其他国家戏剧在艺术审美上的差异性与互通性.  相似文献   

5.
悬念教学法是运用悬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课堂思维,以加强教师表达吸引力和提高效果的传播方式。悬念教学法的操作可因人而宜,总体归纳为悬念的设置、悬念的解答、悬念的延伸和反馈等。  相似文献   

6.
戏剧是冲突的艺术.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把它视作剧本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他在著名的《诗学》中第一个提出“戏剧家们的苦衷在于如何能创作既有戏剧性又能合情合理的戏剧,那便是寻找突转和发现两种手段”,同时进一步解释说“发现指处于逆境中的人发现对方的仇敌关系”.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亚里斯多德对戏剧冲突这一重要发现.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大戏剧家维迦强调“悬念是把观众安定在剧场里的  相似文献   

7.
在经典影片《迷魂记》中,导演希区柯克采取不同于原著小说的悬念设置.先于当事人把事件的真相告诉了观众,由此勾起了观众对当事人的反应产生焦虑与担心,以此来制造悬念.  相似文献   

8.
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电影界的传奇人物.他毕生致力于实验电影的创新与探索,其电影作品通过设置悬念而产生的“炸弹效应”让人震撼.希区柯克影片中鲜明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希区柯克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使得他所拍摄的悬疑惊悚电影刻上了他自己独特的标记.  相似文献   

9.
悬念的普遍运用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小说中包含着不同类型的悬念,而不同类型的悬念往往又跟不同的叙事技巧与叙事效果相联系。本文对古代小说悬念的类型、设置方式及其表达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讨论,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戏剧形成了强烈的剧场性,这与他提炼的戏剧冲突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将戏剧动作和冲突建立在主体心灵中的生命期待与追求之上,形成一种生命依存与命运纠葛的关系.他将动作的外在对抗性和内在矛盾性的冲突过程予以精巧的编织,始终抓住蓄势、聚焦、节奏这几个关键词去营造更具艺术张力的戏剧冲突,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剧场性,对受众的情绪形成影响与控制,主导着审美接受心理.惟其如此,他的戏剧冲突形成了四个最能感染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