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张贤亮的作品,不难发现张贤亮有一个难解的情结,那就是对女性的关注和赞美,这已经成为了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文学现象。张贤亮把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女性,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张贤亮之所以如此,是跟他的遭际命运息息相关的,同时他对女性的描述受到了传统文本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普贤寺》在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小说以佛宗禅理观照主人公的心性,展示他们彻悟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看破世事,放下烦恼,构建了快乐、安祥、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这种独特的“终极关怀”带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在艺术上,小说采用了故事体的形式,散文化的手法。纵观张贤亮的小说,主要描写极“左”思潮酿成的人生灾难,从“苦难的现实”到“苦难的记忆”是他的创作心路。《普贤寺》所提供的摆脱“苦难的记忆”的纠缠,从精神炼狱中超拔的范式,显示了张贤亮小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曹平 《新天地》2012,(7):47
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在全国公映,引起了关于"出国"与"爱国"的大讨论。接着,他的文学作品《肖尔布拉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河的子孙》、《青春期》、《龙种》相继发表。由此,张贤亮三个字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诚然,对我这个喜欢文学的人而言,能与大作家张贤亮谋面,不啻是个梦想。于是,我斗胆涂抹了几篇小说,投给时任《朔方》文学刊物的编辑之一张贤亮。结果得到的回复无非是"文字流畅,语言朴实,立意一般,缺乏思想深  相似文献   

4.
现就张贤亮坎坷的个人际遇分析和把握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特色和创作成因。着重研究其小说一《灵与肉》、《绿化树》、《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进行分析。张贤亮小说善于发掘“伤痕美”,善于在悲剧冲突中剖析灵魂,追求作品意境和诗情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时都曾引起持续的争论。这种争论,依我看,由于只涉及艺术内容而忽视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就难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然而,正是张贤亮选择了(或者毋宁说创造了)这一具有独特个性的叙事方式,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张贤亮最有争议,最具影响的五篇小说《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无法苏醒》是一组完整的政治系列小说。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在新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遭受的苦难的描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政治觉悟上逐步成熟的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并进而探讨了造成这场“全民大灾难”的政治原因和历史规律。中国是一个讲究政治的国家。从秦朝建立第一个封建专制的大一统国家开始,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种种政治手段,以巩固其专制统治。秦的“焚书  相似文献   

7.
张贤亮的代表作《绿化树》,重在展示荒谬年代苦难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但它并非肤浅地描写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表面,而是严肃地借用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尖锐冲突。在作品中,作者不仅运用了人物与人格结构的对应手法,且采用象征物形象生动地展示蕴含深厚的人格美。由此,笔者试图发掘出解读《绿化树》及张贤亮其他类似作品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红尘》是台湾著名作家墨人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对中国文化的独到见解与史识,将近百年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与人间世态炎凉,形象地史诗般地呈现出来,洋洋一百六十多万言,是墨人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宏篇巨制。《红尘》在台湾《新生报》连载后,“受到台湾和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大陆著名作家、诗人雁翼对《红尘》尤为推重,视《红尘》为中国“百年世态因”、是“用火山一般的爱,冰河一般的很,结构出新的人间恩怨世态图”。他说,《红尘》是墨人“文学与生命合成的大树上结出的最瑰丽的硕果”。因此,他特别把《红尘》推荐…  相似文献   

9.
王昌连 《社区》2008,(35):20-22
1919年,中国文坛上突然冒出了一位“冰心女士”。这年9月18日至22日的《晨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署名为冰心的一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冰心”这个名字最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接着,短短四年间,冰心创作了短篇小说30多篇,散文近50篇,诗380余首,还出版了诗集《繁星》与《春水》。  相似文献   

10.
是“诗化”不是“散文化”──废名研究之三饶新冬自从周作人一语道破“废名君是诗人”①之后,废名小说的诗化倾向、诗式文体就成为文坛的公认的事实。废名自己也承认“一向自己作文也是兴会多佳,那大概是做诗”(《(泪与笑)序》)、“躲起来写小说乃很象古代陶渊明、...  相似文献   

11.
《故乡》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中的篇目,是一篇脍炙人口之作,百读不厌。小说中那“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和“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的猹,还有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鲜明的印象能从小说中凸现出来,正是因为《故乡》在艺术手法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对比的运用。 对比在文中好似一面镜子,照出故乡的面目,照出故乡人的形象。《故乡》全文突出一个“变”,故乡在变,故乡的人也在变。这“变”使故乡的过去与现在、人物的过去与…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史上的两篇“日记”宋曦业1918年4月,也就是在震惊中外的“5·4”运动爆发的一年前,鲁迅先生写下了震惊中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而当历史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10年后的1928年,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又确立了一位女作家在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3.
人性及其价值──从《呼啸山庄》的人物形象看其主题思想卢华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19世纪英国文坛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安妮·勃朗特的姐姐。她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独特个性的小说家。她唯一的长篇小...  相似文献   

14.
“三言”的思想和艺术张兵在我国文学史上,被人称为“三言”的著作,是晚明时期刊行的3种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名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总称。这3种书共辑入了我国宋元时期至明代未年流布于社会上的各种白话短篇小说120篇。其题材...  相似文献   

15.
《品尝家》(TheSampler)是美国作家I.V.莫里斯写的一篇胜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莫里斯是芝加哥人。他曾在密尔顿研究院、哈佛大学和海德伯格大学就读。毕业后在纽约担任过报纸和出版社编辑。一九三四年以后成为自由作家。著有《自由大街》、《纸墙》、《芝加哥故事》和《通往西班牙之路》等长篇小路。他曾有五篇小说被评为美国最佳短篇。《品尝家》写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在一家布丁店品尝布丁时不肯接受年轻人“我”的施舍但自感受辱而消声匿迹的故事。这个短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但读来使人觉得有声、有色、有神、有味,尤…  相似文献   

16.
老舍作为小说家,众人皆知,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蜚声海内外;老舍作为剧作家,有口皆碑,他的《茶馆》等剧本誉满全球。然而,如果把老舍说成是一位诗人,那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来看,恐怕是由于老舍一生中所创作的小说和剧本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掩盖了他诗歌创作的光辉。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所说的:“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①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  相似文献   

17.
近两三年来,一个被称之为“’70后诗人”的诗人群落出现在诗坛。在“第三代诗人”和“90年代诗歌”雄居诗坛十余年之后,这一在历史夹缝中艰难生长的新的诗人群落,开始受到了读者的注意。就我搜集的刊物和诗选来看,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偏移》、《诗歌与人》和诗选《时间的钻石之歌———中国新锐诗人诗选》(2000·8)、《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2000·8)、《’70后诗人诗选》(2001·6)等中。另外,《小杂志》、《诗》、《第三者说》等刊也载有他们的部分作品。由于视线所限,有些刊物可能会有所遗漏或被忽视,但…  相似文献   

18.
品味苦难     
唯经历苦难,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人生。这是哪能贤哲的名言已记不清了。早几年读张贤亮的《绿化树》,最近读《梵高传》,让人震撼心灵的,都是苫难,以及对苦难的抗争。苦难是把刀了,能把人的坯了雕刻得趋于人的完美,更接近于人的奉质。苦难是山痛苫、磨难、艰辛等等煎熬的。它来自于物质,更来自于精神。我们常常品味到的甜,就是苦的回报。  相似文献   

19.
冰心与胡适 1919年,中国文坛上突然冒出了一位“冰心女士”。这年9月18日至12日的《晨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冰心的“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冰心”这个名字最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接着,短短四年间,冰心创作了短篇小说30多篇,散文近50篇,诗380余首,还出版了诗集《繁星》与《春水》。  相似文献   

20.
大礼谨悉。您的尖锐的质疑——关干中学语文教材中反映大跃进时期(即三年困难时期)的一批散文是否是真实,即是否是“瞒和骗”的问题,使我们思忖良久。您说,你是一位刚走上中学讲坛的青年教师,又喜爱文学、善于思考,当你读过《初恋的回声》、《心曲》,读过张贤亮的《绿化树》,这些小说反映的生活同是大跃进时期的生活,为何与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描写甘苦迥异、完全两个样?《初恋的回声》里的周冰要向别人借四两饭票,还踌躇再三不敢启齿,借多了担心还不起;《绿化树》里的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