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寨》(《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主人公尼克在与父亲一起出诊的过程中所体验的稚嫩的人生“历险”初步反映其对死亡的思索:生与死可以看成是一对兄弟,生死是一个圈,有生就有死,死中孕育着生。正是这一“死亡情结”之初体验贯穿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始终,蕴涵了其人生哲学:生活总是辨证统一的。生命与死亡可以比肩为邻,相互较量。  相似文献   

2.
生与死是任何有生命的生物必须经过的两个过程,在进化中生与死并非是生命的界限,而是生命的接点。自然选择在生与死之间精确地保持着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为生者提供生存的保证,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推动着进化过程。人类的生死智慧在于把死视为自然事实坦然待之,把握住确定的事物,以现世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生死矛盾论     
生死是人在生命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矛盾系统,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生与死的矛盾,因为它是每个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必定要面对的问题.但生与死的矛盾绝不是生死矛盾的唯一表现形式,生死矛盾还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价值性矛盾、有限与无限的超越性矛盾.认识到生死矛盾的系统性和客观存在性,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在直面死亡中实现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古到今彝族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有生必有死的生死自然观。反映在支格阿鲁文化里的丧葬习俗有着水葬习俗和土葬习俗反映,而没有火葬的形式。这与近现代彝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差异。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彝族哭唱追悼言辞。  相似文献   

5.
生与死是人世间的一种客观必然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遇到而又必须正视的人生矛盾。这就决定了一切人生哲学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过程中,都必须对生与死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因而生与死也就成为一切人生哲学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生死观的有关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生死观的形成及其历史考察人究竟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应当如何对待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作出不同的回答,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死观。由此可见,生死观就是人们对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抱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命不是源自皇天上帝而是物质性元气。生老病死是必然性的自然过程 ,决不以什么鬼神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生与死是生命链条中相存相验的既定环节 ,有生必有死 ,有死必有生。人类总体生命绵延不绝 ,个体生命有始有终。因此 ,每个人必须善待珍重一生只有一次的生命。如果正确处置本性和理性、人和自然及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就能确保个体生命百年寿期的享有。  相似文献   

7.
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那么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过程,众说纷纭,毕淑敏在生死问题上有着独特的理解,她认为快乐生活应该是我们生存的大智慧,而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则是人类对自己生命整个过程的一个呵护,这也正是毕淑敏在作品中要向人们传达的关于生命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生命?儒家贵生爱物,道家尊敬生命,释家爱惜生命;如何对待生死?儒家乐生哀死,道家苦生乐死,释家生死皆苦;如何超越生死,实现生命价值?儒家强调修身进取,道家强调与道合一,释家强调旨在觉悟。这些都是生命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分析、挖掘儒、道、释的生命伦理思想,对于建立现代生命观、生死观和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生死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欧美小说发展史上一名重要的开拓者,她关注社会,关注灵魂,从精神的高度重复远古时代人类“生与死”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颇具特色、发人深省。她的主要小说《达洛维太太》和《海浪》表征了她独特的生死观———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云南经济形式多样化的一个时期,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契约也随之产生。土地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交易往往较其他更加的严谨而慎重,因此产生了为保障交易双方利益且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土地买卖契约。以«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 101 卷«彝文账簿文书»中收集到清代云南禄劝地区的17份土地买卖契约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了解当时彝族地区土地买卖契约的组成部分及特点,结合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形式,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契约中所体现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下?对彝族土地买卖契约文献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雍正朝始?清政府对云、贵彝族聚居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吴三桂作为清初清廷在西南疆域的代理人?在彝族文献«布 默战史»«吴三桂野史»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布默战史»将之视作仇人?而«吴三桂野史»中则对其带有一丝同情? 究其原 因?一方面是吴三桂在不同时期对待彝族群众的政策态度不同?另一方面也归因于记忆群体所接受的记忆不一? 同时?虽然 两本书反映的事件有所差异?但也反映了云、贵彝族地区对于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道创生一切,也创生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道的载体,人要体道而行。为了推动道的运行,人应该珍惜生命。人的生死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规律,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庄子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超然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彝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彝族土司也是中国土司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彝族土司的研究?有助于深化西南民族史学科的纵深发展2009年以来,彝族土司研究产出了一批新的成果,在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在通史性著作、研究资料的拓展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略论儒、释、道的生死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心生死问题,是人类一切文化都无法回避而又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儒、释、道三家文化不仅对此有其各自的理论观点,也有其各自的实践过程。儒家重生轻死,强调有为人生,生当做人杰,死则亦鬼雄;佛家重修炼人生,强调生死轮回,追求“常乐我净”;道家重乐生长生,强调生死自然。儒、释、道三家生死观及其实践,不但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石榴崇拜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整个世界动植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蒙昧阶段,无法认识和控制自然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即植物树木作神祗崇拜和图腾崇拜。回顾人类植物崇拜的历史,石榴作为生命繁衍符号,也应该是在人类食物、采集、种值的生存发展中应运而生。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石榴崇拜仍然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中,特别是民间艺术、民间民俗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的人文本体和终极价值 ,其核心意蕴是天下万物和人从何而来 ,往何而去的问题。在基督教文化中有着自然与自觉、生命与智慧、生与死、无忧虑与原罪、快乐与痛苦五大冲突。中国没有设计一个唯一绝对的上帝创世纪说 ,而是由天地、男女、阴阳冲突融合而化生新和合体 (众多人物 ) ,和合是万物化生的价值本原。中国儒道的生死的终极追究 ,道家上生死的共同载体是气 ,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 ,儒家从道德价值的视角讲生死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义务。和合生死学三界 ,即生存、意义和可能生死世界 ,生存生死世界蕴涵境的生死学和理的生死学 ,即体质生死学、生理生死学、情绪生死学 ;意义生死世界包括性的生死学和命的生死学 ,即心理生死学、道德生死学、价值生死学 ;可能生死世界意蕴宗教生死学、哲学生死学和精神生死学。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专题论著或教科书里,大都把老子的思想及其特征置于他的“道”之下来加以理解,这样就多少忽略了老子哲学中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内容。我倒是倾向这样认为:老子哲学中的“道”,乃是对于人生存在的生死问题的体悟与思考的结果,也是老子企图对人类的生死行为作一本体、形上探索的产物。一老子向往远古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及其生活,可能不是因为“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缘故,而是因为“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重死而不远徒”的考虑。因为在这样一个鸡犬之声相闻却重死、安土而不喜往来的宁静社会里,可以把人的生命活动固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把死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因素的僵持性结合起来,从而能够避免死亡对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结构、个体生命价值意义的摇撼和振动。倘若人们情愿、乐意把自己的既生之后、将死之前的生命活动限止在一个毫无人为痕迹的自然境界里,人们自然就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相似文献   

18.
以“生死一体”与“安之若命”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为出发点,探索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在“无为而为”的自觉意识中将生命历程的个体体验塑造成一个中心圆的世界,生和死是起点和终点的重合,死生成为一体。安之若命是生命得以延续、实现生命之自然价值的无可奈何之举,其最终目的是突破生死而得“道”,超越自我达到无待,实现逍遥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念评判梁剑兵死是唯一可与生并论的主题,它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表现力,是丰富而又生动的,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提示。没有它,生命就不完善了,也显不出人生的悲喜。本文试图从文化与观念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衍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生死...  相似文献   

20.
“庄周梦蝶”提供了一种沟通生死的方法——“梦”。对“死”的未知,带来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与对生命的极度热爱以及二者之间的深重矛盾;通过“忘”生进入“死”的状态——“梦”死,则沟通了生死,由此解除了对死亡的未知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生死相互为梦,不辨梦里梦外,不知是梦是醒,最后等同了生死,达到了“齐物”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