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分析了天津高密度城市的灾害特征,基于安全防灾视角,结合景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统筹规划用地布局、建构安全优先的网络结构、完善平灾结合的立体空间布局等原则,探索了高密度城区公共空间规划中防灾避险途径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9,(10):6-7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3月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近日,国家减灾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研究部署。在今年4月底至5月中旬,开展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之间的关联,提出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趋势,抓取了2014—2018年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网络舆情相关文章的关键词,构建高频词的共词矩阵,使用聚类分析将高频词聚集成7个类团,并采用战略坐标图揭示类团内部及类团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传播的仿真建模,基于大数据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突发事件、公共热点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等7个领域。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对舆情传播中个体特征的研究较少,对微信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舆情的研究较少等问题。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个体情绪认知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等是潜在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以历史灾情数据和国内沿海城市特征为基础,分析“一带一路”国内沿海城市风暴潮灾情影响因素,深入探讨风暴潮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孕灾环境稳定性,剖析风暴潮灾害链式反应过程,最后提出信息保障、政策保障、工程保障以及技术保障等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区新一轮扶贫开发面临很多掣肘因素,灾害问题是为其一.尤其是作为主要承灾体的广大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以湘西7.15暴雨洪灾为个案,对其灾情灾况进行实录,进而考察武陵山区暴雨洪灾的历史变迁,发现这一灾种其实由来已久,并逐步呈现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尽管该地区具有长时段应对灾害的切身经历以及技术、经验的累积,但在防灾意识、减灾运作、灾害救助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分别从防、减、救三个环节为武陵山区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6.
传统知识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与自然资源的传承和生态整体保护有关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科学无法提供的洞察力。各民族对于周边环境脆弱性和致灾因子及灾害的观察建立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能够有效地将收集到与危险、灾害相关的各种信息传播到社区的大多数成员之中,使成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这就是传统知识的防灾减灾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现实社会的网络映射,微信创造了崭新的“共在感”和“圈层关系”,承载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基于独特的形态、结构与动力系统,微信场域构建了“圈层区隔”和“层级分化”的传播秩序,呈现出半封闭、多节点、多层级的非典型生态格局。微信传播机制具有天然的自我约束性和稳定性,逐级过滤、时间延迟、空间割裂等因素显著降低了舆情风险指数。与此同时,微信场域存在难以甄别舆情风险要素、深度传播与社会动员、信息勾连与信息遮蔽等潜在风险,易导致市场震荡、信息异化、技术异化等舆情生态失衡现象。因此,应从舆情主体、信息、环境三个层面入手,以创新性思维构建微信舆情防范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9.
灾害与经济关联分析及减灾经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害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生产力布局又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中必须树立减灾就是效益的灾害经济观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可能降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致灾效应;努力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承灾能力,降低社会经济的易损性;逐步建立以灾害保险为主体的综合救灾补偿保障体系;大力开展灾害经济区划工作,将减灾防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0.
由伊朗巴姆大地震引发的巨大的灾害损失,促使人们必须反思当前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存在的误区。防灾绿地作为“柔性”空间,在城市防灾、避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健全相关城市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构建具有合理的层级结构和均衡分布的城市防灾绿地网络,建立城市防灾绿地的补偿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有利于城市的防灾与减灾。  相似文献   

11.
识别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结构及特征,解析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节点,有助于从舆情源头疏导、管理负面舆情,增强体育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效率与效果。本文以"6·23国乒罢赛门"为案例,结合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该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在社会网络分析视域下,分析该事件网络舆情的网络拓扑结构,揭示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为体育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历经"形成-爆发-扩散-衰退"四个阶段;(2)网络舆情传播结构的整体密度不高,节点间存在普遍的交流关系,但紧密度一般;(3)节点间距离短,信息传播速度快;(4)存在凝聚子群,促生出多中心、多主体的传播网络结构;(5)有结构洞存在但约束力相对较小,信息多为直接传播,个体位置和角色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邻避设施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邻避事件中网络舆情传播探析首先要分析传播要素、传播周期和传播特点。然后,分析邻避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建构:网络舆情往往因“蝴蝶效应”、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媒体追求“眼球效应”、民众急于维权等因素而走向失控;从而表现出谣言泛滥、群体极化、官民情绪对立等突出特征;网络舆情能够起到信息传递、引导监督和超前预警的正向作用,但也会造成邻避设施的被污名化、恐慌性情绪以及激化官民矛盾的负面影响。要搞好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必须从政府转变职能、媒体承担责任、群众理性参与等措施入手,多方合力联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复杂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结构特征,并利用机器学习分析舆论情绪变化。研究发现,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生命曲线特征,潜伏期和爆发期短,以多级路径为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媒体和意见领袖是舆情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三者的舆论情绪及变化存在差异,易产生次生舆情。研究表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多元且透明,伴随了公众理性思考和公民社会进步。建议分阶段采取引导策略,分层级持续释放权威消息,消除信息死角。同时加强有害信息管控,有效应对并严惩网络谣言,维护城市灾难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往往贯穿事件全过程。事件本身的衍生性、多样性特点与网络空间匿名性、泛在性特征叠加,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导致民众恐慌、引致次生舆论灾害,还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舆情治理的难点和症结体现在健康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网络监管和政府公信力维护等方面。从生成动因来看,社会矛盾和现实风险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根本动因,事件走向和主体行为为舆情危机提供了直接动因,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则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放大效应。为消解舆情危机,维护网络晴朗健康,应优化舆情监测预警、完善舆情回应引导、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让 2 1世纪成为一个安全少灾的世界 ,是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主题词。本文从科学视角上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分析 ,就安全减灾规划战略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思考及建议。文章指出 :“十五”规划及西部大开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趋利避害的防灾减灾主题。不如此 ,我们的国家会在未来突发灾害及灾变面前处于无准备的危机境地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7.
突发灾难事件的舆论会成井喷状爆发,在事件发生后的不同阶段,舆论关注点会有不同。新的舆论议题不断出现,但持久度并不高,其主流是网民的情绪表达,其中也兼有理性的思考。社会化媒体在突发灾难事件中承担信息传播和情感宣泄的功能,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舆情的管理中,要让社会化媒体成为信息传播和情感宣泄的通道,理性看待灾难事件中的网络动员,并重点关注舆情中变数较大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简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进入微博时代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是网络舆情形成与传播的“生力军”。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加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已成为事关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重大任务。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焦点热点多,传播快、难监控,应该本着宜快不宜迟、宜疏不宜堵和依法打击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组织保障、舆情预警和舆情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每个微信用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核心讨论网络"——朋友圈。微信的"朋友圈"是基于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二元交叠而建立起来的连接,"我"决定朋友圈的结构的同时,也深受"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影响。在以微信为媒体的科学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朋友圈"强连接的信任度,来提高科学传播的信度;更要充分发挥公众号的弱连接,不断地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并通过这些公众号将一些新的科学信息持续地介入到各个不同类型的朋友圈层,来影响大众的生活,使科学传播深入社会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技术手段裂变式发展,互联网正在形成舆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扩散规律进行识别和引导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基于复杂系统网络信息传播与扩散的"六度分隔"假说、小世界网络和无尺度网络等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演化过程,建立了基于主体(Agent)的网络舆情扩散监测模型以及网络舆情扩散规律分析模型。仿真结果得出的网络舆情扩散规律符合实际情况。该研究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