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达哇 《西藏研究》2006,(4):64-73
与形式逻辑一样藏传因明也有自己的“关系”概念和“关系”范畴。形式逻辑主要探讨和研究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而藏传因明不仅探讨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探讨和研究实物间的相互关系,如因果关系、不能共存关系等,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藏传因明独特的“关系”理论。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关系范畴的内涵、分类、特征等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藏传因明在这一领域内所取得的独特逻辑成果。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的文化交流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班禅大师躬亲力行,前往内地研讨显密持法修行,弘法宣化,举行法会,筹建蒙藏学院,组织翻译佛教经典,介绍藏传佛教的教理和修习方法,从宗教与国家、宗教与政治的层面来弥合汉藏宗教文化认识上的隔阂.班禅大师在促进双方关系向纵深发展上超越文化层面的承载,赋予文化交流以纠补汉藏关系的社会功用,在认识宗教文化的历史定位和角色问题上给我们新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范围来讲,多民族共处是一种普遍而广泛的现象,所以谋求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奋斗目标,当然对民族关系本质的充分认识应当是讨论其奋斗目标的逻辑起点.文章认为民族关系的本质就是民族共同体的利益需求,从这个实质出发,谋求和谐的民族关系的途径就是发展,即寻求民族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族际间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的并举与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应将"政治化"与"文化化"的两种政策导向多样化地运用在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吐蕃统一奴隶制地方政权的建立,为佛教传入提供了社会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佛教的传入与逐步发展,对吐蕃苯教及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全面冲击.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是认识藏族宗教文化及其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关系问题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关系问题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交往时因涉及民族利益或民族权益而产生的矛盾或不和谐问题.它涉及一个民族共同体根本利益或权益,带有全民族性质,是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或权益而进行的关系协调的反映,实际上是民族交往中的利益矛盾或权益分配不协调.民族利益或权益的非均衡和谐是民族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质是包含民族利益或权益在内的民族文化失衡.解决我国当前民族关系问题中的非和谐因素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神似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范畴,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出发,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理解翻译实践中神与形关系的关键,翻译实践中度量神似的若干因素及其价值也应在此基础上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文化传通的重要载体,翻译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不能脱离文化因素。做好翻译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文化现象,任何翻译如果脱离文化因素就要直接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效果。文章列举大量的藏族文化现象,尤其是牛粪文化现象,阐明了翻译与文化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层面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英语是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偏向静态性表达而汉语则侧重动态性表达; 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而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文章从这些差异着手, 通过分析比较, 旨在找出英汉句子翻译的一些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兼语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兼语是既充当前面谓语的宾语又充当后面谓语的主语,具有宾主两种属性的一个句子成分;兼语句以紧密的结构,表达精练的内容,在语言的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由于维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句法形式,因此,兼语句的分析与翻译就成为一个难点.本文从兼语句的特征及类型出发,用大量的实例较详细地分析了汉语兼语句在维吾尔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兼语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兼语是既充当前面谓语的宾语又充当后面谓语的主语,具有宾主两种属性的一个句子成分;兼语句以紧密的结构,表达精练的内容,在语言的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由于维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句法形式,因此,兼语句的分析与翻译就成为一个难点。本文从兼语句的特征及类型出发,用大量的实例较详细地分析了汉语兼语句在维吾尔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对于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构建和谐的回汉民族关系是宁夏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宁夏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是宁夏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唐蕃关系的历史进程中,有时发生战争,有时因边界问题发生一些纠纷,但那是民族之间最初发展关系阶段经常可能发生的。大量的藏汉文典籍、碑铭等文猷资料证实,从松赞干布到赤祖德赞,200多年间吐蕃与唐之间的关系史的主流是友好的。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障碍即可译性限度问题是突出并值得深入探讨的.因此本文从微观角度探讨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通过对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来说明可译性限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解决好可译性限度问题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厘清旅游和民族三交的关系层次对旅游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交互范畴的拓展价值。旅游和民族三交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内涵、关系逻辑和关系形态,旅游者异地构建“族际互动”促发多元主体身心发展和族际团结进步是其关系内涵;核心吸引、过程推进、场域支撑和人本理性构成多层次关系互动逻辑;族际主体间围绕族群文化和族际共有文化构建起旅游业态和日常民族三交的符号交互系统。文章据此提出了旅游与民族三交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旅游促进民族三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安徽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周典恩副教授的《台湾的族群关系与族群政治》(花木兰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以真实确凿的史料、客观严谨的态度从宏观的历史境况中对台湾草根社会中的族群互动情形进行系统梳理,解析其与当代台湾政治生态的关联性,剖析族群政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全书史料翔实、新见迭出、逻辑严密、论证有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6.
和继全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7,8(5):35-40, 105-108
纳西东巴文献往往被标以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标签.东巴文献是其创造主体祭司们在各个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积淀,但从历史层次的角度来看,根本上是长期文化互动过程中和其它民族共创的结果.其内部圈层可分解为民间口诵文献的象形文转写、早期本教经文的东巴文翻译、本教藏语音读东巴文献、藏传佛教藏语音读东巴文献、其他民族文献译本等.以往我们在表述某一民族文化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的惯性思维,即是单一群体独创或借鉴其他群体文化后再创造的结果.东巴文献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哪怕是一些具有唯一性的民族文化也可能是多民族共创的结果.通过对东巴文献内部圈层分析,找到文化共创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认识文化源流和发展脉络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7.
欧洲安全防务政策(ESDP)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人类学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ESDP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动因,采用了将几种主要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分别对ESDP进行解释并相互比较的方法。结果证明,主要立足于“欧洲联邦”政治理念的联邦主义和立足于国家中心思想的政府间主义都无法充分揭示并说明ESDP的基本逻辑,而新功能主义拥有的独特原理——“功能需要引起结构变化”与其核心概念——“外溢”机制可以对ESDP的内在逻辑与基本动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与"民族"概念上存在着交叉关联.族群关系、民族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不一定都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表述特殊的社会关系,族群关系却可以化解民族关系表述的"潜在危机".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具有多向性、非对称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适遇良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将为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宽松环境;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又可能产生新的民族矛盾和摩擦,又为民族权利和民族利益这一民族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共同体”是一种以共同关系为纽带联结形成的关系性存在,体现为相关人群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凝聚彼此的内生情感关系,其核心构成要素是关系理性、价值共识和情感归属。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是推动各民族开展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与“共同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关系,体现在:社会交往培植关系理性、文化交流增进价值共识、情感交融厚植情感归属。坚持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三个层面协调推进、有机统一,对于增进共同性、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