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提高认识,增强抓民族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建国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全省民族中小学已发展到655所,民族师范2所,农民中专1所,干部学院1所,在校学生达8.3万多人。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民族教育体系。但是,全省民族教育事业,从总体上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也不平衡。我们要充分认识民族教育在党的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民族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特殊性,增  相似文献   

2.
蒋夫尔 《中国民族》2014,(10):79-79
近年来,贵州省大方县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不断壮大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建设,“双语”教学工作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民族教育发展。一是逐步扩大力、学规模。民族乡镇逐步建立中小学,保障民族青少年平等受教育。截至目前,各级各类学校376所,覆盖全县16个少数民族乡镇,少数民族“双语”在校生达2132人,占全体学生总数的60.6%。  相似文献   

3.
甘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全省民族地区仅有小学302所,学生1.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363人,不到学生总数的1/4;仅有的两所师范学校,只有105名少数民族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边远牧区几乎没有什么学校,民族地区特别是牧区95%以上的人都是文盲;东乡、保安两个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同志明确指出,要搞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教学,使民族教育更加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积极努力下,甘肃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民族地区基本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英语教师队伍。尽管如此,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散居省份。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有回、蒙古、满、土家、壮、朝鲜等55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114.3万人。其中,回族95.3万人,仅次于宁夏、甘肃,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多的县(市、区)有5万多人,少的有200多人。全省有郑州管城回族区、开封顺河回族区、洛阳廛河回族区等3个城市民族区和21个回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比例50%以上、绝对数500人以上的聚居村有555个。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把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第四次获得模范集体的表彰。在这块金灿灿、沉甸甸的匾牌背后凝聚着20多年来西南大学全体教职工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在学校,从书记、校长、到普通教师,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西部地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归根结蒂是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重视和发展民族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政局稳定,国家统一,各民族…  相似文献   

7.
李瑛 《中国民族》2013,(10):16-21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共计79.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6%。全省有19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8个、回族乡一个)、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和564个民族村。从人口构成来看,福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畲族人口全国最多,共有36.55万人,  相似文献   

8.
吴端 《民族论坛》2012,(5):20-21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承担着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及全国10所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任务。目前该学院有少数民族预科学生1425人,涵盖38个少数民族,其中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85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305人。在新疆籍、西藏藉学生中,不少学生汉语水平较低,日常交流大多用本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文件,对于落实好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端 《民族论坛》2012,(9):20-21
<正>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承担着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及全国10所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任务。目前该学院有少数民族预科学生1425人,涵盖38个少数民族,其中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85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305人。在新疆籍、西藏藉学生中,不少学生汉语水平较低,日常交流大多用本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未来30年西藏自治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作了预测。基于预测数据的分析显示,近年来随着妇女总和生育率的下降,西藏正处在人口快速转变之中。本研究表明,2010~2030年间西藏将会出现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为此,西藏需以新的改革、发展思路迅速提高人口,特别是农牧区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人口向人力资源的转化。文章针对西藏当前教育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1)通过人口的适度集中,提高西藏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2)面对未来25年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对西藏各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配置作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育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2.
13.
格鲁派之所以能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异军突起,与其完善的寺院制度和健全的僧侣组织密不可分.而拉萨三大寺又为格鲁派寺院的最高学府和学院制度的典范.深入细致地叙述寺中知识分子也即僧侣组织中的脊柱--"贝恰哇"的修学制度和管理体制,旨在反映格鲁派宗主寺在培养和管理宗教人才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教育通过其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分布,影响个体社会流动,决定着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不公平所引发的教育分层现象在民族地区更加凸显。作为引发民族心理嬗变的诱因,教育分层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危险信号,必须深刻认识和及时有效解决。引导少数民族提高现代教育认同感,加强政府职责,通过制度安排与政策调整以增进教育公平,是民族地区持续发展与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熊英  吴凯 《西藏研究》2012,(1):104-11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新的政策取向,自2005年10月首次提出以后,迅速由政策话语嬗变为学术话语,进而显现出向媒体话语、公共话语演进的趋势,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中公平正义就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对其他要素有着基础的影响.因此,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政府早期对印第安人实行隔离措施和同化政策,受尽歧视和欺压,其传统文化和教育得不到尊重和保护.随着20世纪60 ~7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扩展,印第安人文化和教育逐渐得到美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保护印第安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使得印第安人受教育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以美国印第安教育法为例,从印第安教育法的社会发展背景、演进及其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实施保障、法律修订的时效性以及立法内容的专项性等特征分析人手,对印第安人受教育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对中国的民族教育立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8.
禁忌是民众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习俗现象和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的文化现象。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禁忌“常具有智慧上的意义”,对民众产生着巨大的教育影响。本文选取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为例,以羌族的禁忌为剖析对象,阐释了蕴含于羌族禁忌中的教育资源以及禁忌产生教育影响的独特方式,同时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揭示了羌族禁忌所具有的教育特性,以期为羌族的教育发展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为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民族”是一种多元、多维和多层的综合性的社会存在 ,因此 ,随着观察者的立场、视角和背景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论和定义。本文仅根据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使用“民族”和“族群”的情况 ,从考察欧洲法律文书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入手 ,探讨“民族”的政治属性 ,并以此展示近几年在国内广为流行的“族群”与“民族”的关系问题。充分认识“民族”的政治属性 ,将有助于我们消除在对待“民族”概念上的一些误解 ,有助于提高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性认识 ,在实践上有利于各民族在国家层次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