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哲》1975,(4)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实质,为我们评论和认识《水浒》指明了方向。《永浒》是以八百年前北宋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理应对革命农民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反抗斗争业绩予以歌颂。但是《水浒》却违背历史真  相似文献   

2.
《水浒》写宋江等人向封建统治阶级投降的全过程,歌颂了投降主义路线,它的主要倾向无疑是反动的。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早就指出:“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最深刻地揭露了《水浒》的反动本质。依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重新评论《水浒》,批判投降派,批判修正主义,是我国政治思想战线上又一次重大的斗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 一部政治上根本反动的文学作品,能够象《水浒》这样长期广泛流传,从而流毒甚深的,确实并不多见。《水浒》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在于它歌颂了“惟以招安为心”的投降派,宣扬了投降主义,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破坏农民起义的政治需要,即所谓“使好勇疾贫之辈,无以为口实,则盗弭矣”(大涤余人:《刻忠义水浒传缘起》)。因而,明清两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上自皇帝,下至一般地主文人,大都把它看成是“圣贤彰瘅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1975,(4)
《水浒》是一部歪曲农民起义,歌颂投降派的反面教材。宋江这个“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地主分子,钻进梁山农民起义军内部,排挤晁盖,篡夺领导权,推行投降路线,最后葬送了梁山革命事业。宋江这个反面教员是宋元时期的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进行“招安”活动的产物,是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5.
一《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至梁山泊英雄惊恶梦止,是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热烈歌颂农民起义的不朽名著。著者为元末明初人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演义小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撰著于明洪武末至永乐初(约在1387年—1407年这段时间)。到明朝中期,约在正德、嘉靖年间,有人续加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三十回共成一百回,称为《忠义水浒传》。明朝万历年间,袁无涯从杨定见处得到一部增添“平田虎、王庆”的本子,又添二十回共一百二十回,称为《忠义水浒全传》。今人论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实在只是这些  相似文献   

6.
话说王庆     
《水浒》是一部写宋朝农民起义的小说。根据历来的研究,它最初的构思规模,应是梁山泊英雄大聚义以后,宋江率众受招安,接着去征方腊。一战结束,双方死亡殆尽,故事以悲剧结束。正如鲁迅所判断:“以平方腊接招安之后,如《宣和遗事》所记者,于事理始为密合。”(《中国小说史略》)作者的意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古典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水浒》,以“结末不振”(鲁迅语)而告终了。所谓“结末不振”,指的是宋江等“受招安”征方腊,及其悲剧的结局。但是,在《水浒》的“结末不振”之余,还有另外两种《后水浒》本子(不是《征四寇》),似乎没有被人注意。这两种不同的《后水浒》都表达了它们的人民性,是描写梁山泊斗争精神犹存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在全面研究《水浒》的各种著作中是不可忽视的。这两种《后水浒》,大约都是清初写的。一是陈忱的作品,另一是久已埋没的青莲室主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水浒》中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究竟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出自什么阶级的立场,是根源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还是地主阶级的反动性?这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必须辨别清楚。否则,就要抹煞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个对立阶级、农民起义路线同投降主义路线两条路线之间的原则斗争,也就无从认识投降派的真面目。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是地主阶级政策的产物《水浒》中的宋江,在梁山泊起义军中推行了一条彻头彻尾的投降主义路线。宋江在混入  相似文献   

9.
评价文学作品,不能忽视作者的创作态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作者对农民起义是歌颂还是反对,关系到这部作品的成败。《水浒传》的情况比较复杂,说它歌颂农民起义固然可以找到例证,说它反对农民起义也同样可以找到论据;尤其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实际描写,观点不尽相符;《水浒》的客观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作者的主观愿望。作者所极力颂扬的“忠义双全”的宋江形象,人民并不推崇,倒是作者有所非议  相似文献   

10.
“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梁效说: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军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是对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动说教的否定”。梁效以此作为论证黄巾起义“横扫了儒家反动势力”,“为三国时期法家路线的推行创造了条件”的主要论据之一,而且声称,他们这是在歌颂“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也是什么“学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体会”。妄图给自己的“影射史学”披上一件革命外衣,以掩盖其  相似文献   

11.
一解放以后,学术界对《水浒》的评价虽有所爭论,但基本上都是全盘肯定它的思想意义。就以最近几年出版的书刊为例:有的同志说:《水浒》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的史诗。”有的同志说:《水浒》是一部“革命文学杰作.”“《水浒》作者反映这次伟大的农民起义……艺术形象的整体渗透着作家的伟大的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公开地赞扬、歌颂农民起义和起义的英雄们。由于这种同情和歌颂,由于在农民起义的问題上,作者是站在农民义军的一边,他才能够真实地写出农民群众的革命斗爭和革命理想。”  相似文献   

12.
宋江和高俅     
《文史哲》1975,(4)
毛主席指出:“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认真领会毛主席这个指示,搞清这个问题,对于开展《水浒》的评论和批判,具有重大意义。晁盖死后,宋江在梁山泊坐了第一把交椅,不是农民起义的“首领”吗?高俅,是扫荡梁山泊的“官兵”元帅,不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吗?他们怎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水浒》在荧屏上一出现,许多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甚至有些研究《水浒传》的论著也搭车问世,一时间出现了小小的“《水浒》热”。我以为这种“热”不过是“武侠小说热”的继续。《水浒》中的“武”与“侠”再度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兴奋起来。正像“武侠热”一样,“《水浒》热”负面作用也是远大于正面意义的,这一点是听惯了“《水浒》是农民起义的百科全书”评价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所谓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评价并不能反映《水浒传》的本质。人们确实喜欢《水浒传》,但并不因为它是农民武装…  相似文献   

14.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作者呕心沥血精心刻划的主人公宋江,在梁山泊推行了一条适应封建王朝需要的、彻头彻尾的投降主义路线,是一个混迹在革命队伍里的内奸、投降派的典型,是封建王朝在农民起义军里的代理人。宋江出身于“有钱帛使用”的地主阶级家庭,靠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长大,后来又成了一个“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小官吏。这特定的阶级地位,加上“自幼学儒”,受着儒学  相似文献   

15.
以北宋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水浒》,极力美化和歌颂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是一部绝妙的反面教材。由于这部书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招安这种反革命策略的需要,一时颇受他们的欢迎,使之在社会各阶层广为流传。所谓“牛鬼蛇神,至  相似文献   

16.
方腊起义     
一部《水浒》,在吹捧投降派头子宋江的同时,又用尽污言秽语对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进行恶毒的歪曲和诬蔑,借以为宣扬投降主义,瓦解人民的革命斗志服务。因此,弄清历史上方腊起义的真实情况,歌颂方腊这位卓越的农民革命英雄,对于批判《水浒》中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是有一定意义的。一北宋王朝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北宋后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皇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见的《水浒全传》的续书,主要有两种,也可以说是两个系统。一个是明末清初署名“古宋遗民·雁宕山樵”的浙江乌程人陈忱的《水浒后传》八卷、四十回,他写的是混江龙李俊建国海岛的故事,实际上则是抒发其黍离麦秀的怀念故国之思。另一个是清代咸丰间署名“忽来道人”的浙江山阴人俞万春的《荡寇志》七十卷、七十回的结子一回,他写的是祝家庄里的余孽祝永清和陈希真父女剿灭梁山全伙好汉的故事,写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最近深刻地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又说:“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学习了毛主席的上述指示,再认真读一下《水浒》,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部曾经被人称颂为“农民起义的教科书”的小说,虽然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但它却从根本上歪曲了农民革命。它通过大量情节,拼命鼓吹造反“有罪”,投降“有理”,反革命“有功”。它决不是什么“农民革命的史诗”,而是歌颂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3期发表了王滋源《杜甫<喜雨>诗是反对农民起义的吗?》的文章,认为,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喜雨》诗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杜甫所言之“洗”,“是‘雨洗娟娟静’之洗,是‘一洗苍生忧’之洗,而不是清洗什么‘盗贼’”。愚见以为,王滋源的看法却恰是“站不住脚的”,而郭老认为“滂沱洗吴越”就是杜甫希望痛洗农民起义军的意见才是正确的。何以见得呢?王滋源首先是从农民起义的范围,对郭老的解释进行反驳的。他对“吴越”的理解太拘泥了。所谓“吴”或“越”,在诗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鲁迅现实主义小说的总纲。在作品中,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表面上“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犤1犦但“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犤2犦。如果说《狂人日记》高度概括了封建制的‘吃人’本质,那么,《呐喊》、《彷徨》中的其余篇章,则是对封建制度如何‘吃人’的形象化演示,《祝福》正是鲁迅先生具体阐释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经典力作。遗憾的是,对《祝福》这样一部以“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传之于世的不朽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