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翻开古今中外文学写作的历史,使我们发现这一有趣的问题:一些名家名篇受到人们啧啧称颂的同时,疑惑、不解,乃至贬斥、嘲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请看:杜甫《古柏行》中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就曾遭到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嘲讽:“四十围乃径七尺,以七尺之径高出二千尺,此树无乃太细乎?”(《梦溪笔谈》)晚唐杜牧写的《江南春》,仅28字,就生动地描写出了一幅彩色斑斓,烟雨迷蒙的江南水  相似文献   

2.
唐代宗大历元年,诗圣杜甫在夔州写了一首七言古体《古柏行》。诗云: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唐诗繁荣的原因,如果对于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杜甫作些研究,找出杜甫成为“诗圣”的内因和外因,解剖一个麻雀,再由此而进一步探索唐诗繁荣的原因,或者会有点眉目吧! “诗圣”一词,不过是说杜甫诗歌达到了最高成就的意思。就好比唐朝人把张旭叫做“草圣”、把李思训叫做“画圣”一样,只是因为他们的草书和绘画分别达到了最高成就,因而分别称之为“草圣”和“画圣”;这与儒家所谓“圣人”毫不相干。郭沫若同志为成都杜甫草堂所书楹联,不是也有过“诗中圣哲”字样吗?十年浩劫期中,扬李抑杜的声浪,一时高涨,郭沫若同志未能免俗,写过《李白与杜甫》一书,离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杜甫作了一些过分的歪曲,学术界已有辨正,这儿不再细说了。  相似文献   

4.
树的记忆     
雷文昕 《社区》2013,(11):49-49
经常幻想自己身处密林之中.看着那些沉默而有灵性的树。闭上眼,能听见远处潺潺的流水,树叶掩映中莺啼鸟啭,阳光洒在身边,多么美好、惬意…… 树,大概是最能与人相通的生物,它静默,像人一样生长。一粒种子从发芽、生长,到苍劲挺拔,风雨让它坚韧、无畏。诗人杜甫曾站在一棵大树旁感叹:“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一棵大树,从翠绿到沧桑,它的皱纹里塞满了时间。这样一棵树,会带着我们记起很多事情。  相似文献   

5.
诗人的雅称     
周立德  胡文光 《新少年》2023,(11):26-27
<正>很多古人都有“名”和“字”,部分人还有雅称。尤其是唐朝的诗人,他们那些别具一格的雅称,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本期我们来探讨一下。诗圣杜甫“诗圣”原指诗写得好的人,后来才特指杜甫。与李白不同,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领域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正式称杜甫为“诗圣”的,大家通常认为是明朝人王嗣奭,他曾在《梦杜少陵作》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6.
在杜甫传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本来没有一首专门反映农民起义,然而有些同志对杜甫与农民起义的关系极为重视。在批判杜甫思想局限时,有人说杜甫主张镇压农民起义;在评价杜甫思想成就时,又有人说他同情起义的农民,有官逼民反的思想。这些意见虽互相矛盾,但却都认为杜甫与农民起义关系很“密切”,态度很明朗。我认为,这些意见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杜甫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一、《喜雨》不是杜甫主张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证广德元年(763),杜甫在四川写了一首《喜雨》诗:“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原注:“时闻浙右多盗贼。”有人认为这首诗说明,对农民起义军,“杜甫恨不得把他们痛‘洗’干净”,“扫荡了”,认为杜甫“积极主张对起义的农民进行毫不手软的镇压”,因此要对杜甫及其作品“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这未免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7.
邓仕刚  李强 《新天地》2011,(11):76-76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一共有五首,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此诗。《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我认为,后人对此诗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诗圣把明妃这个形象写绝了,把对比这种表现手法用绝了,对比其他写昭君的诗词来说,也就高下立判了。  相似文献   

8.
杜甫不仅是“诗圣” ,也是富有人情味的“情圣”。杜甫爱情诗中所表达的夫妻情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 :对妻子感情真挚、忠贞 ;饱含感激和愧疚 ;对妻子的尊重。最后 ,指出了杜甫的爱情观源于杜甫的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人曾以"诗圣"之名称许曹植、陶潜、李白、杜甫。而清末以来,"诗圣就是杜甫"的观点似乎成为不刊之论了。评判"诗圣",究竟是以诗歌艺术价值为标准,还是以诗歌的道德教化为标准,这是应该澄清和解决的学术问题。我们认为,评判"诗圣"的首要标准是诗歌的艺术价值,其次是诗歌弘扬圣贤先达思想,以及善化人心、教化社会的功效。在数千年的诗史上,"诗圣"不止一人,"中国诗圣"当为集合名词。从诗道、守训、弘儒、入圣四个层面论证陶潜的"诗圣"之名,并认为,陶渊明堪为中国首席诗圣。  相似文献   

10.
夸张,藏语中称为夸饰修饰法。即“以过度夸大的描绘词句,叙述所论事物的优异性态,以修饰其词。”这与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的“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的观点基本相同。夸张是一种修辞的艺术手法,运用得好,可以使语言优美,文章生辉。它在汉语的文学作品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如杜甫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延年的 “一顾倾人城,二顾倾人国”等等,都已成  相似文献   

11.
“诗圣”杜甫的“集大成”诗歌艺术是一座令后人开采不尽的诗学宝藏,但同时不应被误解为简单的众多风格之“大拼盘”或者玄妙的“奇变”和“天机”。通过当代中西诗学理论的汇通与契合,从悖论诗学理论的学术视角来重新深入审视杜诗艺术风格的特质,杜诗风格组合确实呈现出典型的诗学悖论特质,亦即前贤诗评家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临终的前一年,曾发出这样的哀叹:“百年歌自苦,来见有知音”。的确,在杜甫活着的时候,他自己虽然曾多次热情地赞扬别人的诗作,而他自己的诗作,却从来没有被人赞扬过。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象李白、高适、严武等,也没有直接提到过杜甫的诗。同代人编选的唐诗集子中,也不选他的作品。可见被后世称为“诗圣”的杜甫,生前是很受世人冷落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以诗而名垂千古,被后世誉为诗圣。杜甫的人品堪为后人楷模,也是世所公认的。然而,宋代以来,论杜者却多推崇他“一饭不忘君”的忠君爱国之心。到了清代,梁启超对杜甫忠君爱国、同情人民的深情大加赞许,誉他为情圣。诚然,杜甫作为一位封建社会里“奉儒守官”的诗人,忠君爱国自然是其为人的主旨,但是,杜甫既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必  相似文献   

14.
说“诗圣”     
诗人杜甫被尊为"诗圣",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宋人是视杜甫为诗圣的,但诗圣成为杜甫的专称则在明代中后期以后。而杜甫的被称为诗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诗艺的高超绝伦,一是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足以为人师表,为人们所景仰和崇拜。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仁民爱物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精妙绝伦的诗歌艺术,仍是我们所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他"诗圣"的桂冠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五十九年的一生中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八首极为宝贵的诗篇。它们真实地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残酷的黑暗的社会现实,愤怒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人们推崇杜甫为“诗圣”,称赞他的诗为“诗史”。然而这位诗圣写起诗来却不是“一挥而就”,  相似文献   

16.
诗有诗眼,文有文心,段有主题语句(Topic、Sentence),小说则有通贯大喻(Controling Metaphor)。《围城》的通贯大喻是什么?答曰:就是“围城”。 围,何意?从围者角度看,围或先攻,攻而不克、难克而欲求取胜,必围而治之。所以,围还意味着困或再攻。《管锥编》中云:“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二  相似文献   

17.
前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种评价是很公允的.虽然郭沫若先生于十年动乱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李白与杜甫》中,高抬李白,重贬杜甫,但“曲高和寡”,也没动摇了世人对杜甫的定评.在这位伟大“诗圣”的笔下,不仅写景状物,均有超人的成就,而且也是人物写生的圣手.他把《遭田父泥饮》一诗中的田父(农民),活画出一个热情、豪爽、质朴可亲的、“不觉村野丑”的农民,同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羌村》等篇里,也活生生地  相似文献   

18.
颜延之诗歌与一段被忽略的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延之诗歌与一段被忽略的诗潮吴怀东任何作家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之中生活和进行艺术创作的,研究、评价作家作品不能忽视特定的背景,而作家与背景的关系并非单一形态。众所周知,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表现为“集大成”与“开诗世界”二者并具,堪称“诗圣”,...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西南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老而弥坚、不断追求的“诗圣”形象。杜甫以沉郁的客寓意识,飘零落拓之感,寄托了乡国君民之思,体现了其思乡诗“史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融合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乡诗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论语》铸就了“诗圣”杜甫。无论是杜甫的社会理想的确立、人生态度的选择,还是一部杜集何以会对世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都与杜甫接受了《论语》的精神要义有关。作为儒家思想起源的《论语》,在塑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上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杜甫对《论语》中的精神要义不只是一般思想上的继承,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而有了让人感动至今的“诗圣”杜甫,有了一部熠熠生辉传诵千载的杜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