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谓间之“而”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使用一个“而”字,这样“而”字常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承接连词“则”,或陪从连词“之”.本文仅就这种情况试作探讨. 一使用在假设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的.如: (1)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1.1 至少有六本语法著作和四篇论文论及了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结论为: 一、“(之)所以”是因果连词。 二、“是因为(由于)”是跟“(之)所以”搭配的关联词。 1.2 语言实例表明上述结论过于简单化。我们对将近一千个用了“(之)所以”的句子作了分析,发现: 一、“(之)所以”可以是连词,但不仅仅是连词;它可以表示因果关系,但不限于表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并列连词常常可以提示已经或即将出现的语境,对英语并非母语的人而言,这些语境提示连词对我们正确理解语言传达的信息有很大的帮助.英语中有三大类型常用的并列连词即表示语义引申,表示选择及表示语义转折、对比的连词.分析这三类有着语境提示作用连词的作用和如何通过这些提示词找到语境,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句子.  相似文献   

4.
“可见”在上古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可以看见”,现代汉语中“可见”为表示推断、结论的连词,其演变过程是动词短语“可见”→连词“可见”.句法位置的变化过程为“NP+(不)可见+NP”→“可见+VP”→“S1.可见+S2”.在“见”抽象化基础上,“可见”经历了重新分析,最后,在双音化、韵律制约、高频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大约在明末以前词汇化为连词,中间并没有经历“动词、副词”阶段.  相似文献   

5.
论关联词语连接单句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关联词语,指在句子里起关联作用的词和短语。如:虽然……但是……(连词),如果……就……(连词—副词),一方面……一方面……(短语)等。 02 关联词语多在复句中出现,也在单句中出现。关联词语在单句中连接单句成分有两种类型:(1)连接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如“今天或者明天我就走”中的“或者”连接“今天”和“明天”共做状语;(2)连接单句相关的两个成分,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的“只有……才……”,连接了主语“社会主义”和谓语“救”。第一类以  相似文献   

6.
§1 有一类词叫“多义词”。如“重”(zhng)大致有七种意义(见《新华字典》):这几种意义,在我们语言中都用,  相似文献   

7.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以”可用作介词、连词。作介词用时,表示方式、状态;作连词用时,连接词、词组和句子。在古代汉语中,“以”除用作介词、连词外,还可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 一、用作介词,一般可译为“在”、“用”、“把”、“凭着”、“依靠”、“因为”、“由于”等。 1、表示时间,相当现代的介词“在”。  相似文献   

10.
确指类反问假设复句是一种通过反问表示确指的假设复句。从形式上看,这类句子有4个显著特点;从意义上看,这类句子表示确指。这类句子虽是假设复句,但一般没有也不能加上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如”。文章对这类句子产生确指义、排斥假设关系连词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只要”一般用作条件连词,表示充分条件关系.“只要”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但其出现时仅是副词“只”和动词“要”的临时组合.随着语言的发展,由于社会历史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语位、语用、语义、语音等影响,“只要”逐渐虚化成条件连词.  相似文献   

12.
含蓄条件句浅析郭慧,李铁瑛英语的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条件(条件状语从句),另一部分表示结果(主句)。由从属连词或复合连词引出的条件状语从句称为“明显”条件句。这类从属违词或复合连词有:if,aslongas,unles...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的连词“则”可表示并列、转折、假设等多种连接关系 ,历来语法书多有论述 ,但有一种特殊用法长期被忽略 ,那就是它能表示一种否定意义的连接 ,相当于“否则”。  相似文献   

14.
论共宾结构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包括活用的动词)共带一个宾语的结构,叫做共宾结构。如:晋人执而因之,(“·”表示动词,“~~”表示宾语,下同。)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自己就站在这东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检察这东酉的意思。 (《叶绍钧《两师法》)。 对汉语中这种语言结构,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些语法专著在论述汉语语法时早就涉及到了,马建忠《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虚字卷之八”,杨树达《高等国文法》第四章、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第九章第三节等都在论述动词或连词的用法时提及这种结构。只是他们都是静态描写,所引例证几乎全是先秦两汉的语言材料,如《左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用语言材料,系以侾(音“哈”)方言保定话为代表。保定话的虚词有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和象声词等六类,一般都有抽象的词义。例如副词中表示程度的“va:u~(53)”,表示范围的“(?)an~(53)”,表示时间的"khu:n~(56)”,表示重复连续的“lom~(11)”,表示语气强调或转折的“(?)om~(11)”,表示否定的“ta~(53)”等,分别含有“最”、“也”、“先”、“再”、“却”、“不”的意思。但也有些虚词单独出现时,是没有意义的。例如“(?)~(11)”、“p(?)~(53)”、“k(?)~(55)”、“ts(?)~(56)”(表示数词“一”的“ts(?)~(55)”与虚词“ts(?)~(55)”是同音词,它们毫无相干)等。它们只有放在某些词素(或“音节”)之前构成新词,或放在句子中与邻近词发生关系,方有词的意义或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一句:“所谓华山洞者,从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见全国通用高中第一册语文教材)原句可译成:“有个名叫华山洞的,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命名的”。阳,山的南面;以,连词,作“因为”讲,表示前后句子是因果关系。然而细细推敲,无论从课文内容或文字的字  相似文献   

17.
并列式成语的四声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题解(一)本文所言“并列式成语”,是指在结构和意义两个方面,前二字与后二字均为并列关系的四字成语,如“跋山涉水、苦口婆心、口蜜腹剑、扑朔迷离”等。它不包括前两字与后两字在结构上相并列,但从整体意义上为连动(如“投笔从戎”)、兼语(如“引狼入室”)、偏正(如“分道扬镳”)、紧缩(如“落井下石”)等非并列关系的四字成语。至于象“南辕而北辙”之类的成语,前两字与末两字虽在结构和意义上是并列的,但中间有连词“而”,不是四个字,当然也不能列入其中。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中,but是一个极其常用的词.它能用作连词、介词、副词,偶尔也作动词或名词,表示,让步,转折,递进等关系.它还能与其他词搭配组成常用的词组或习语,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除此之外.but还用作关系代词或从属连词引导各种从句.笔者就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对but的这一特殊用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英语中的否定分为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表示全部否定,常用含“绝无”意义的否定词,如none,no,neither,nobody,nothing,never,nowhere等,加上肯定式谓语。例:  相似文献   

20.
“而”字在成语中十分活跃。了解成语中“而”字的作用,对于同学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成语是很有好处的。成语中的“而”字不外乎有以下七种作用:一、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如:学而不厌——专心学习,而且永不厌倦(满足)。二、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却)”。如:不期而遇——没有事先约定,却意外地碰见了。三、表示结果,相当于“就(便)”。如:知难而退——遇见困难便退缩不前。四、表示时间,相当于“然后(以后、之后)”。如:三思而行——再三(反复)考虑,然后去做。五、表示目的(要做什么),相当于“来(去)”。如:择善而从——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