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寺庙管理导入ISO认证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入ISO认证于寺庙管理,可以促进台湾寺庙朝良善风俗之发展。经由深度访谈途径,将访谈结果,以卡方检定与因素分析汇整出寺庙管理问题。另分析已通过ISO认证的四个宗教团体案例,引用ISO管理制度模型,提出一套适合台湾寺庙管理之规则,以期能提升宗教团体素质,促进台湾寺庙朝良善风俗管理之发展。  相似文献   

2.
演戏是传统社会民间主要娱乐方式。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演戏,不仅是为了耳目之乐,而且承担了广泛的社会功能。演戏成为人神沟通及密切各移民群体内部关系的工具,在台湾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台湾演戏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与四川均属于典型的移民社会 ,但由于政府对两地移民政策的不同 ,导致两地移民社会发展形态呈现一定差异。在台湾与四川移民社会中的闽粤家族发展即是例证。台湾家族发展较慢 ,基本上以先地缘后家族模式发展。四川家族发展颇快 ,基本上是地缘与家族组织同步发展。但互利性的合同式家族是两地移民家族发展的共同特征 ,移民社会的家族发展与故土均发生过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台湾也是一个移民社会.在早期移民中,客家人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族群,不仅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清代台湾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并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略论清代台湾社会的失调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移民社会的失调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反”与“乱”,赌博成风 ,以及吸食鸦片的盛行等。但是 ,台湾移民社会同时又产生极强的自制力 ,这种自制力主要表现在祭祀圈的形成 ;建立社区的自治中心—庙宇 ;防御圈的建立。通过以上的社会控制 ,保障了台湾移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宗教信仰,以佛、道教的信仰人口最多.很多寺庙的财源日益短少,存在收入不确定性、神职人员的培育与晚年生活安置、寺产纠纷等问题;大多数台湾寺庙的财务不透明,且主管的单位任由其自理.以新制度经济理论建立研究架构,由案例探讨与深度访谈汇整台湾宗教问题,可以得出研究结论:以信托处理宗教财产问题具优越性;宗教团体不谙信托内涵,虽偏好维持目前财务管理方式,却希望有较高的财务管理报酬率;有五项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清代前期,闽粤移民冒籍赴台参加科举考试的现象相当普遍,台湾地方官员对此往往采取默许的态度,闽省官员和巡台御史曾对其进行查禁和清理,但成效不彰.科举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改善了台湾这一边陲地区人口的文化结构.有的科举移民及其后裔还参与台湾的土地开发和文教设施建设,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地方文教事业中作出贡献.清代前期台湾的科举移民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之间除了地缘、血缘的关系外,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有关清代台湾进士,黄典权、林文龙列有31人,汪毅夫列有32人,均未能尽台湾进士的全貌。通过文献考订,综合各家的统计标准,清代台湾进士的总人数应该是33人。从文献考订的过程看,相关进士名录、索引以及地方志等文献对清代台湾进士的记载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同时,据考订清代台湾进士的籍贯发现,有17名台湾进士的原籍是福建或广东相关州县,这和台湾社会的移民历史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清代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土著妇女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们不仅是耕织的主要承担者,而且在公共性社会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并由此决定了她们在婚姻家庭中享受较大的权利。她们与汉族移民的联姻,又加快了不同族群间的融合步伐,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义冢不仅体现了清代台湾的传统中国色彩,且可以作为今人探讨台湾社会特质的凭借.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侵垦与盗墓、勒索等方面.针对义冢的破坏,官方制定相关法规、坚持“息讼“原则、采用示禁的方法,民间则自行发展出一套约定俗成的处罚措施.然而,围绕义冢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并非台湾所独有,这体现出清代台湾与大陆(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较多的相似性.这些社会问题既反映出台湾作为边疆社会的色彩,也印证了其作为移民社会的移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直省驻防旗人分驻各地长达200余年,寺庙作为驻防城内一种特殊的、开放的社会空间,是大批旗民信徒表达精神诉求的重要场所。本文考察清代直省驻防八旗寺庙内的祀神,分析寺庙祀神来源、武将崇拜以及驻防八旗旗庙的特点,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直省驻防旗人的宗教信仰以及旗民关系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晚清台湾社会的转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前期的台湾属典型的移民社会。到了晚清,在台湾移民的后裔逐渐取代新移民成为居民中的大多数;居民中祖籍分类意识趋于淡薄,超祖籍的祭祀圈和血缘宗族普遍出现,居民对现居地认同感增强;地方文教的普及和科举的兴盛造就了一个士绅阶层;中华文化及传统道德观念已在台湾扎根。台湾由移民社会转变为定居社会。  相似文献   

13.
[摘要]寺庙是藏传佛教的组织机构,了解寺庙的经济、人员和功能状况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寺庙的现状,本文围绕以上维度概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藏传佛教寺庙的现状。研究发现,寺庙收支基本平衡,存在收入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寺庙僧源缺乏保证、缺少师资,出家人学历低、生活条件差;寺庙传统功能保存较好,精神慰藉作用价值巨大,社会功能有待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4.
清代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曾吸引了闽粤等地大批汉人前往移居拓垦。由于清初的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以及传统宗族社会对女性的渡台限制,致使女性移民人数远远低于男性,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更易禁渡之令后,两性比例失调问题才渐获改善。两百多年的移垦,中原女性移民从外貌、婚姻地位,到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度等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时代的兴衰,文化的移植、融合及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扬弃。  相似文献   

15.
清代寺庙林管理主体既包括国家,也包括民间组织(以佛教寺院为主)。造成这种双层管理模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对许多被认为是现代国家所必须承当的林业管理事务概不承当,而都由民间的森林管理主体承担,官府则主要对毁林行为进行惩治。因此,清代寺庙林的管理是一种双层的管理结构。长期以来,国家管理机制与民间管理机制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状态。  相似文献   

16.
清代闽、客移民在移垦台湾过程中不仅有冲突对立,还存在合作共生关系。在台湾拓垦初期,闽、客移民往往杂居共垦,协力推进台湾的开发。即使嘉庆、道光以后,在台湾北部今桃、竹、苗地区的内山开垦中,仍不乏闽、客合作的案例。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闽、客移民维生方式不尽相同,亦须相互依赖、互通有无。与此同时,为了约束住民,闽、客成立联庄组织,订立合约,共同维持治安,以防止分类械斗。妈祖、观音、神农大帝等全国性的神灵,成为跨族群整合的媒介,增加了闽、客之间的良性互动。闽、客族群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对清代后期闽、客族群空间整编后,跨族群地域间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留居在闽南人优势地带的客家人,清末开始出现福佬化的倾向,族群融合得到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台湾寺庙在其适应台湾现代社会旅游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方面,作了某些探索,也产生了某些负面 影响。作者三次赴台考察、讲学,就所见所闻,对台湾庙会与旅游观光,用典型事例作了多层面的论 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湖广填川"移民运动,使巴蜀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这促进了巴蜀地区场市的普遍恢复建立,从而形成了农村商业网点.家族力量在各地场市的建立中发挥了积极的人力和组织作用,寺庙在场市的建立中发挥了文化引力的作用.在巴渝地区,场市的形成有着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朝咸丰、同治初年任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的洪毓琛是回族人,他在任期间,经历了台湾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的戴潮春反清斗争,他维护了中央在台湾的统治;推动了台湾的开发和近代化建设;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维护台湾各宗教的利益;化解台湾不同移民派系的矛盾,这些都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民间寺庙在步入近代以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参与城市空间的塑造。进入近代上海城市的大批移民往往都有偏爱的民间信仰,使得民间寺庙附近成为区域人群、社会活动、商业分布的集中区域,为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人口条件。伴随庙产的丢失以及周边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化的特征日渐完备。在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公众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属性感知,促使寺庙名称由点空间最终转化为区域空间的代称。近代上海闸北太阳庙最初发挥传统寺庙对人群的集聚功能,随着以寺庙命名的消防站、公交站点设置、道路规划、资本进入带来的市政建设,最终转化为一个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