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从电影产生、发展的历程以及与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比较中阐述了电影艺术的结构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符号互动理论集大成者米德在承续“社会行动理论”“多元自我”“境中我”等思想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剖析“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符号互动理论。当将研究聚焦于教育戏剧中的“自我与社会”时,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为探究教育戏剧中“自我与社会”这一核心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域。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融合象征性符号、语言性符号、动作性符号的教育方法,能从关系性、社会性、模仿性三个维度培养和提升个体自我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人格和社会性行动。  相似文献   

3.
陈建娜 《浙江学刊》2006,(6):97-102
本论文从“假定与真实”、“扮演与制作”、“旁观者与隐身人”这三个角度区分了戏剧与电影,重新确认了戏剧与电影各自的艺术特征。这三次比较,实际上也是对戏剧与电影在本质、艺术形式和艺术欣赏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张羽 《学习与探索》2001,(6):104-108
田汉在戏剧创作早期,常把"夜"意象引入到戏剧舞台中来,它一方面直接指向舞台上的夜时空,为剧情渲染出一种诡谲的境界;另一方面含蓄意指为作家的心理积淀,在创作中显示出鲜明的创作风格.同时,"夜"意象也将田汉的宗教思想倾向与中国早期话剧特定发展阶段的布景艺术的表现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使他这一时期的话剧呈现出诗意的新浪漫主义的倾向.1929年后,田汉戏剧中"夜"意象的锐减,标志他的创作风格从诗意的浪漫主义转向革命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5.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生巨大变化,现代性因之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试图从现代性与启蒙的关系,尤其是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关系等角度说明,认识与研究中国戏剧的发展变化。因此,应该更多地注意到艺术本身出现的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发展变化,它包括艺术更趋于自律,平民的艺术趣味得到更多肯定等等基于艺术层面的具有现代性精神内涵的变化。这些变化围绕着两个重要的维度展开,其一是中国戏剧开始了它对现代性的探求,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传统的本土化倾向。几乎所有重要的变化均其于现代性与本土化的互动。只有准确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进程的现代性与本土化倾向,才能真正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戏剧。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图像时代来临、视觉文化勃兴和人类视觉审美范式的嬗变,人类步入了一个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变奏的新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中,传统艺术面向视觉化、景观化审美倾向的不断革新求变,成为历史的必然。20世纪以来,为应对影视媒介蓬勃发展的挑战,戏剧创作者和理论家努力突破剧场性的局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文化艺术学的意义而言,它既像一块基石,以其鲜明的民族气质和典雅的美学追求标志了中国景观戏剧的诞生;又像一方路标,昭示着民族景观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当代澳大利亚戏剧语言日趋多样化,各种澳洲方言土语形成了具有澳洲本土色彩、能够反映澳洲现实生活的英语语言.而积极的民族身份构建与民族文化自卑感共存,使澳大利亚戏剧从思考"我们是谁"发展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什么?"20世纪末,澳洲土著以及非英语背景的剧作家分别把目光投向土著文化传统以及欧洲、美洲和亚洲人的生存现状,进而使澳洲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李文婧 《学术交流》2002,(4):111-113
网络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具有复合性、欣赏性、协作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网络艺术的传播具有信息流通的双向性、视听符号的统一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性、传播广度的宽泛性、传播者的自控性以及传播者与受众共享性的特征。因此,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网络艺术的传播行为都呈现出社会化的互动过程。网络艺术传播正是在这样一个双向选择与互动中得到不断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秉祥 《社科纵横》2007,22(1):93-94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通过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封建家长的残暴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指出其必然没落和崩溃的命运。本文就《雷雨》的戏剧艺术立论,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几方面进一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文学和剧场“打通”了来研究)考察了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作家剧本的选择、分享经验、对剧本的建议和修改等方面,并通过精彩的演出促进了老舍独特的戏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李占鹏 《求是学刊》2004,31(2):101-106
元代戏剧批评是中国古代戏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的观念从戏剧范畴著录、形态编纂、本体认识、功能感知、作家鉴定、优伶推介诸方面都发生了全新转捩 ,不仅初步提出戏剧创作、表演与戏剧沿革、嬗变的重要范畴 ,而且着手阐释戏剧基本原理 ,构建戏剧理论体系 ,为中国古代戏剧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及民初所修的京津冀地区志书中,有一些关于民间演剧现象的记述,分布在"岁时民俗"、"民间文艺"、"冠礼"、"丧礼"、"祭礼"等篇章中。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旧时京津冀地区民俗与戏剧搬演的关系,考察京津冀民间戏剧的活动状态以及其它剧种在京津冀民间的播衍,特别是探究中国古代民间戏剧演出史和古代剧场的形式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元翎 《学术交流》2003,5(5):135-138
李渔“无声戏”与“稗官为传奇蓝本”的提法已明示在李渔意下小说与戏剧的密切关系 ,即异中之同。但小说与戏剧的同中之异也不可忽略 ,李渔的戏曲观念与小说观念绝不能混同。李渔戏剧对小说的重写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融入了他对戏剧、小说最基本的观念。在小说细节、情境叙写与人物描摹等方面 ,揭示两大体裁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15.
李卫东 《唐都学刊》2012,28(2):53-58
社会发展与互联网络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网络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日渐深刻;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伦理也面临网络传播的挑战,黑客和病毒、知识产权、有害信息及网络成瘾等问题不容忽视;探索网络传播中伦理问题的出路,是网络业科学发展进而服务于社会进步的迫切问题。扭曲的网络观的矫正、宽容和干预的互补、技术与人文的融合、适用与脱敏的调节,是整饬网络伦理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相似文献   

17.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11,27(5):73-75
从理论上讲,任何题材的电视剧创作都应该有足够的艺术创造空间,从实际操作情况而言,不同的国别和社会体制对于影视制作播出有不同的政策要求,因而导致产生不同的艺术创造空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在选题与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把一切困难都归咎于相关政策完全是错误的,回避现实题材创作更是消极的。策划人与创作者应该研究相关政策,明确现实题材的艺术创造空间,结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方法与技巧,寻找突破的手段,创作出真正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8.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04,20(6):121-125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颠扑不破的艺术规律。近年来国产电影电视剧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量趋于减少,作品中明显出现冲突缺失的现象,收视率降低,艺术水准提升缓慢,难以与国际化的电影电视剧市场接轨并形成良性竞争。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主要是出于政治与商业风险考虑过多,深层原因是影视管理层和观众层"文以载道"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视艺术尚未实现纯粹娱乐性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强 《唐都学刊》2002,18(4):113-116
设计是人类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在设计中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流行趋势和形式变化 ,它是经济文化与视觉传达的完美结合 ,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缩影的设计发展 ,从现代主义设计到后现代主义设计再到信息时代的设计 ,可以明显看出科技与艺术对立到相互转化再到融合的过程 ,从单纯的工具学科转化为综合各种因素的一个规划活动。深入思考 ,探讨它们的结构 ,进行整合 ,创造出新经济下的新设计。这就是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