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 ,未来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系 ,在功能、视角、选题、形式、手段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而要建设新史学 ,必须对目前中国史学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革新  相似文献   

3.
“文化中国”与21世纪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是一个歧义甚多的概念,本文所谓“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即思想文化。“文化中国”是近年来学界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方克立先生曾介绍说:“80年代初,马来西亚一群华侨青年创办《青年中国》杂志,曾经出过一期‘文化中国’专号。这是较早地使用这一概念,但...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  相似文献   

5.
东亚经济的崛起是举世瞩目的。它反映在经济规模日益增长;制造业实力增强;外贸规模迅速扩张;金融实力增强。促成东亚崛起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结构调整与区域分工体系的完善;国际资本投资活动活跃;区域内外贸易持续兴旺;消费市场迅速成长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预计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东亚经济将保持旺盛增长势头,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中国的作用会有所提高,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合作也会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企业文化[德]G·布鲁默1993年,尽管德国东部的生产有所发展,但德国社会总产值仍减少2%。德国的结构性经济危机正在急速加剧。今年冬季,登记的失业人数将高达4百万。日本经济虽也处在萧条时期,但没有发生结构性危机。总的来看,日本经济仍在全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21世纪的文化建构及其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虽然已经来临,但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的文化转型历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就是由于进入了新世纪,我国新的文化价值转型与重建显得比上个世纪末更为必要。如果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通常是建立在特定的传播技术、民主制度、教育方式等社会条件和社会要求上,那么,中国目前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及世界传媒技术革命无疑已为中国在21世纪重建新文化提供了可能。只有抓住这一机遇,方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一、新文化建构的价值本位与层次性1.新文化建构的价值本位任何文化都是以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为基础的。关于文化的解…  相似文献   

8.
对于正在迈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来说,立以知识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理念,培育以契约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文化,坚持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建构以"人为本位"的发展价值观.惟其如此,社会发展才能走上持续有序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在世纪交替之际 ,回顾中日关系的百年历程 ,并预测 2 1世纪的前景 ,无疑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本文拟就中国的日本史 (包括中日关系史 )的研究现状及其 2 1世纪的发展趋势 ,作一简略的论述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一、鸟瞰明清时代~ 2 0世纪 70年代中国的日本史研究   (一 )明清时代的日本史研究  众所周知 ,中国的古代史籍中有关日本的记载 ,最早可推溯到范晔的《后汉书》。包括《后汉书》在内 ,直至 2 0世纪初完成的《清史稿》为止的十六种官修的正史中的日本传 ,反映了各个朝代统治阶级对日本的认识 ,以及认识的深化和进步。正史…  相似文献   

10.
11.
历经百年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拼搏,特别是经过了开始 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终于汇入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和世界共同迈入了新的世纪。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充满变化、流行与时尚的时代。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伴随着时代的主旋律也纳入到了世界的时尚之中,那是一种情不自禁。 21世纪的中国家庭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家庭的发展变化,从来都受着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近代工业革命摧毁了古代的自然经济体系,把人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速了扎根于土地上的传统家庭的瓦解,使家庭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英之  张红 《唐都学刊》2003,19(1):148-150
21世纪旅游市场将呈现出流行化与大众化、品牌化与感性化、质量化与享受化、多层化与差异化、普及化与社会化等趋势,面对这种变化,我国旅游业必须强化自己的差别优势以适应21世纪世界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21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将显现出九大趋势:1)女性成为第三、第四产业主力军;2)女性进入领导层;3)夫妻搭档创业;4)女性生活方式从由他望转向自塑;5)自主支配身体权利呼声增强;6)呼唤“家”为妇女服务;7)女性观念变革;8)女性文化发展;9)女性发展出现两极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农业改革(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几乎每个村庄的土地的使用权都平均分配到户.这一改革大大增强了农村粮食安全.虽然农村地区的粮食生产和分配得到了很大改进,目前却没有建立起农村社会安全体系.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食品需求增长、环境限制的增多以及气候变化等压力.如果中国转向更为传统的饮食结构,那么粮食安全问题将不会成为其发展的长期制约.中国应当将其巨大的外汇储备积累转移到农村投资、公共保险和环境管理中去.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发展:21世纪的挑战[印]M.N.贾拉勒前苏联解体后世界形势趋于和解和相互依存。世界变得更小更相互缠绕在一起。这种形势将如何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其演化和发展的文化作用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什么,将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趋向和解的发展原因所...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面向21世纪的日本研究〔日〕小熊旭今年,适逢日中邦交正常化25周年,值得纪念,值得庆贺。为此,我想借此机会对中国的日本研究及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协助事业的有关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再过3年多,我们将跨入21世纪。在进入新的世纪后,中国的日本研究状况究竟...  相似文献   

17.
邹诗鹏 《求是学刊》2001,28(1):9-12
21世纪中国人学研究从总体上看仍然是最近 2 0年来中国哲学界沿着人道主义、主体性、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路向 ,以及尤其在 90年代明确地以“人学”为口号所展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经过长达近 2 0年的积累和酝酿 ,结合中国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状况及问题 ,中国人学研究可望在新世纪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一、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风格与气派 ,实现当代语境下的中西方人学的建设性对话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具体来讲即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亦即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的历史实…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在奥斯陆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惊人增长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有可能出现粮食严重匾乏的局面,并断言将来没有人能供养中国。进入ZI世纪,中国究竟会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中国究竟如何确保自己的粮食供给?吃饭依然是“第一件大事”1959年当农村:JI作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时,毛泽东特地写一封《党内通信》,严肃地告诫全党同志:“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也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 2 1世纪的中国 ,尽管法治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 ,但“依法治国”的信念却是不能动摇的。如何从各方面加速法治的进程 ?如何处理法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刊特邀六位法学界的知名学者 ,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公丕祥认为 ,应该凭借自身基于本民族需要和条件的创造性行动来创设现代司法文化与制度。徐显明认为 ,2 1世纪中国法治的发展 ,将取决于我国平等权、财产权、自由权、生存权、发展权这五大权利群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卓泽渊认为 ,改革与发展、冲突与互动、和平与稳定将是影响中国法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徐祥民认为 ,在当下中国 ,选择的法治只有经过一个演进的过程、尤其是宪法的良性运行和公民法律文化的建设 ,才能成为稳定的、良好的法治。温晓莉认为 ,实现现代法治价值 ,建立一个符合法治精神的宪法制度框架 ,并在充分肯定法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 ,将法治与德治、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 ,是 2 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的主题。赵正群认为 ,公民的得知权及与其相应的政府说明义务构成了政务公开政策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设21世纪海洋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掘海洋文化发展力,从而提升当代中国的海洋文化自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海洋文化的发展力体现为文化和谐力、文化包容力、文化开拓力、文化创新力四位一体的整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五通”中最难的是民心相通,只有文化包容才能带动民心相通.当代中国海洋文化正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本,海洋文化发展力成为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智力支持和内生力量.实践路径包括: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培育全民海洋意识;借鉴其他文化优长,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发掘海洋文化潜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