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面向国民与社会的科学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他所理解的"建筑",作为表达"强国新民"的政治理想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性和民族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建筑教育,他引导儿子梁思成、儿媳林徽因共同走上了开创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之路,赋予他们作为建筑师的自觉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历史感的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讨梁启超教育思想,旨在揭示梁启超的教育主张及其实践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一般将梁启超与康有为并列称为维新改良派的代表。但是他与康有为又有所不同。在梁启超的主导思想里一直存有“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①的理论。他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在于改造国民性,“新民是今日中国的第一急务”②,亦即只有唤起民众的觉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中国才能发达强盛。因此,梁启超倾其毕生精力为之“维新吾民”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成为他救国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在说来,无论问政、述学,也无论治事、…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对女权正式提倡始于戊戌维新,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站在救亡国存在立场,将提倡女权作为开启民智以兴民权学根本出发点.但并未摆脱传统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思想家站在新学高度从不同角度对女权进行了阐发和论证,呈现出三个方面:其一是从"国民之母"的角度论证了女权学兴衰决定着国家学兴亡;其二是论证了男女平等对国家富强有重大影响;其三,无政府主义者则彻底主张女子应摆脱一切束缚,最终在于实现人人平等与自由.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模仿了日本最大的综合杂志《太阳》。杂志之间文章不仅相互转载,梁启超还在《太阳》上发表了三篇文章。梁启超不仅与《太阳》的发行人、编辑交往密切,而且他的一些小说理论、思想言论、人物传记以及经济思想等都受过《太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景时 《学术交流》2007,(3):162-16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坛上曾以“新民体”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的文章学大家,也是对文章作过系统而深刻研究的文章学家。他对文章本体规律、文体分类、文章翻译、文章鉴赏、文章章法、文采、文体革命等都有过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尤其在文体分类、本体规律及“新民体”理论的探索上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文体的分类,彰显了科学分野的开创之功,开辟了文章、文学分离的先河。他提出的文章写作规律的二层次说及四条规矩,提供了解决文章写作规律与技法相矛盾的方法。在“新民体”的理论构建上,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的传世专论,其远见卓识体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对古代文章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对近代文章学理论集大成的建构,在文章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有一部书,因缘时会,在二十世纪初风靡知识界,在许多人的心里掀起汹涌的波涛。并影响了一些人的生活道路,它发挥了一条独特的救国路线,这条路线,几次被现实摒弃于大门之外,但是又总是顽强地从侧门钻进来,它充满了矛盾,却耐人寻味,包括其矛盾也耐人寻味……这本书就是梁启超的《新民说》。一、思想史上的大事件公元1902年2月8日,也即夏历壬寅年元旦,梁启超独力经营的《新民丛报》在日本  相似文献   

7.
石培玲 《社科纵横》2004,19(5):124-126
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其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念 ,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梁启超关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但从近代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艰难历程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症结所在。梁启超主张通过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造 ,培养一代具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新国民 ,引领中国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反思和对中西各国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是梁启超“新民说”的逻辑起点,文章分析了“新民说”的内容和价值,提出了它对现代中国提高国民素质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晓梅 《学术交流》2004,(5):166-171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教育方面,但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主张。他的教育宗旨随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从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培养政治革新人才到20世纪初培养现代国民,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他借鉴日本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为近代学制的颁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关于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史的内蕴,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启超《新民说》的理论依据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依据这种“-”之性决定群之性的理论地认为中国国民素质的低下仍是中国积弱“基因之重大者”。因此,中国欲图振兴,必须从“新民”下手。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中国得以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梁启超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和制皮层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即人的现代化,这对当时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国的整体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受“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梁启超得出“中国之勇由于民愚”的结论不免倒果为因。他离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来讲新瓦,势必不可能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既立足中国现实,又着眼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论内涵.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积极推动国民性改造,深刻分析了新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民性的现状,全面阐释新民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从而为推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培育一代新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南.他的新民思想突破了当时国人单纯追求物质和制度层面近代化的局限,从而把人的近代化问题摆上了突出位置,这为国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探索.这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戴宇 《日本研究》2004,11(1):57-63
国民国家(nation state)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扩张而出现的一种近代意义上的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近代国家,也可以将其称作民族、民族国家。1 近代国家往往是以国民国家、民族国家的形式出现的;国民国家、民族国家则是近代国家的属性。国民国家的成员使  相似文献   

13.
王春梅 《求是学刊》2006,33(3):80-85
编纂于20世纪90年代的《俄联邦民法典》是俄罗斯十几年政治、经济改革的经验总结,在私法领域中标志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标志着私法自治精神在民法上的回归,为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但由于传统与现代因素的综合作用,新民法典在未来的朝向中任重道远。我国制定21世纪的新民法典必须崇扬私法自治精神,但如何克服俄联邦新民法典中残留的公法因素,培育和发展作为私法自治基础的市民社会,以及如何协调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的设置,实现私法自治目标也是我国制定民法典时应当审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思潮是政治体制变革的基础,而政治体制的变革反过来又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论述的社会思潮是指大多数国民具有的、形成时代主流的意识与行动,而政治体制则是指各派政治力量构成的国家政权及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6.
董世奎 《社科纵横》2012,(11):111-113,125
民众观对于政党政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辛亥时期的戴季陶是一个进步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民众思想是其国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儒家治国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主张亲民和新民;他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主张民权、自治,并以美国为榜样,宣扬乐观向上的国民精神。他对传统的仁政思想有所突破,但对封建思想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一直以思想善变、多变而为世人瞩目。对于孔子思想,梁启超历经尊孔保教、拒斥孔教和倡导孔子哲学等不同阶段,最终完成了复魅。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时代浪潮、梁启超本人的中西文化思想以及他善变的性格特质,共同构成了他思想嬗变之源。准确认识和把握梁启超思想发展嬗变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对孔子思想的评价之发展演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建平 《浙江学刊》2012,(1):184-189
建立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们要正视国民海洋观教育的现状,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借鉴涉海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扎扎实实地从基础研究开始,并将理论成果,真正应用到国民海洋观教育的实践中去,将正规的海洋理论知识教育和非正规的海洋科普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系统、全面地建立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的主要道德形态以"私德"概括,同时认为中国人亦有"公德"观念.他对中西的公私观念不做区分,原因在于他对"公德"的目标即"群"的关注只着眼于它的效果,而对其类型未进行明确的辨析.梁启超提倡的"公德"受效果论的影响,强调尽己责己,这与"公德"是"私德"之推的结论相关,最终使得公德、私德这一分析框架回到传统的问题结构.国家作为重要的"群",是梁启超"公德"观念的最终目标.梁漱溟以理势观作为方法论,认为公德观念产生于现代西方有边界的团体之中,他区分了中国与西方各自的公私观念及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将团体建设作为培养"公德"的入手处,并认为,以无边界的天下作为公的视野是中国思想的卓异之处.从梁启超到梁漱溟对公私之辨的回答体现了中西思想交流中方法论的渐趋成熟,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立在连续性与创造性基础上的中国思想史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雅 《浙江学刊》2006,(3):216-219
崇高是梁启超呼吁民族艺术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艺术崇高之美的审美鉴赏与理论表述,是梁启超崇高美理念的集中体现。梁启超的崇高美理念具有坚实的民族历史文化语境,吸纳呼应了西方近代崇高美理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