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2.
秦桂敏 《社科纵横》2009,24(10):110-111
众所周知,作家创作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正确认识作家创作不仅为读者创作和文学评论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初学写作者提供帮助。笔者以为,作家创作是“意”与“物”的契合,是作家独特的艺术感受与高超的创作技法的结合。没有随意之所之到处漫游的“意”,作家就创作不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没有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能力,作家创作就缺乏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没有作家自己的判断,作家创作就没有自己的特色;作家不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形不成自己的风格;作家不能始终独创新意,作家创作就不能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文学风格深受其个人主义人生观的影响.由于对个人主义的狭隘化认知,人们在理解和评论张爱玲的时候习惯于将其冷血化.其实张爱玲的创作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了她作为个人主义者的温情.如何理解张爱玲式的个人主义温情,对我们把握个人主义之于作家的意义,以及如何评判非主流、个人化写作,都将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江春媛 《社科纵横》2013,(1):270-271
审美愉悦是小说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实际,思考当下意义,获得审美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读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肯定。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带给读者审美享受,这需要读者去了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象征寓意和主题意义等等,分析的过程是读者走进作家作品的方式。一部作品的成功有多种原因,本文从小说美学的视角,通过对理查德·赖特《土生子》的赏析,探讨赖特的写作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凸显《土生子》背后的美学意义,指出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是《土生子》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席超 《唐都学刊》2014,(5):64-69
陈忠实前期作品一直写当下的生活,善于从道德角度切入,在变态心理和爱情描写上也多有探索,塑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经过15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20纪世80年代中后期,作家经历了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阅读了大量外国传入的文学经典。他反思自己以往的文学创造,实现了自我剥离,他远离了写当下生活的题材,转向历史,转向人物内心,遵循文化心理结构观点,写出了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实现了自己写作的转型。他抓住了作品《蓝袍先生》中的语言感觉和创作状态,经过充分的准备,以沉静的状态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奠定了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这已是没有疑义的了。而和作家创作相联接的是文学欣赏活动,它是作家艺术实践在读者方面的继续和延伸,是文学作品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文学的社会功用和美学价值就只是潜在的东西。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是认识社会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杨守森 《求是学刊》2004,31(5):89-91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造纸与笔墨技术使原始状态的口头创作日渐式微,而转向了以书面创作为主体;是印刷技术的发明,使文学文本的广泛流通与传播成为可能.而在当今时代,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日渐繁盛,文学艺术的发展又面临了一个新的关口.只不过在许多人看来,与历史上有过的其它技术机遇不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是文学的幸运,而是文学的灾难:数字技术引发的信息爆炸、图像冲击、网络写作、超文本写作、电脑诗人等等,不仅已破坏了原有的文学疆域,且正在弱化着文学的传统特征与功能,有人甚至惊呼文学末日的来临.  相似文献   

8.
贺苗 《学术交流》2006,(5):163-166
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绝望,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她思索着人的孤独,憧憬着死亡的美丽,并将其指向人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小说的两条主线,也是其小说所要展现的更为深远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生态文学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生态危机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学与文学相互渗透的一种以尊重自然为本位的文学形态。其特征是通过语言艺术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重新发现自然的价值,从而实现物我同一的审美理想。由安德烈.比托夫的文学三部曲组成的小说集《癫狂》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作家以杂糅拼贴的创作手段、多元的叙事方法、荒诞的艺术风格,通过一幅幅使读者身临其境的画面,对人类任意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日益膨胀的物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比托夫将自己的生态思想融入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俄罗斯文学经历危机的时刻开掘了新的题材,赋予了新的内涵,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使其文学创作成为俄罗斯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这本传记词典于 2 0 0 0年在莫斯科出版。读者可以从词典中找到最近两个世纪俄罗斯作家与诗人的名字。如人们熟知的A .普希金、Л .托尔斯泰、H .果戈里、A .契诃夫、Ф .陀思妥耶夫斯基、M .高尔基、И .布罗茨基、A .索尔仁尼琴等。这些伟大人物的英名成为时代的象征 ,他们是各时代在人类事业不同领域获得世界承认的最杰出的人物。该词典对这些人物的介绍不只是枯燥的日期与数字 ,而是讲述有关他们的生活与创作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些作家与诗人曾经以自己的才华创造了伟大的俄罗斯文学。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文学指南 ,还是俄罗斯前辈们…  相似文献   

11.
周燕芬 《唐都学刊》2003,19(2):92-95
悲剧与崇高及其互动是 2 0世纪文学风格的主调 ,对英雄形象的呼唤与期待贯穿一个世纪。现代文学一直没有出现理想的英雄性格 ,建国后“十七年”英雄形象蜂拥而出 ,成为时代崇高文学风格的重要标志 ,但英雄塑造上的公式化、类型化倾向 ,严重影响了英雄形象的美学品格。作为对“文革”文学的反动 ,新时期的文坛出现了“英雄化”向“非英雄化”的转变。在世纪末多元化和个人化的写作环境中 ,作家反拨非英雄时代 ,英雄形象的塑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正宗白鸟一生文学活动成就卓著,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但这位作家的创作道路比较复杂,本文试图以他的小说为重点,就作家所处的时代、他在自己文学道路上的探索、正宗白鸟文学的艺术特色,作此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常颖 《学术交流》2005,(5):170-172
19世纪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忠于自己的天性和创作个性,大胆地对传统文本进行革新,创造了他独具综合艺术性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宝库,扩大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中有诗歌、戏剧、音乐多种因素的介入,永远给读者以只有屠格涅夫的作品才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这无疑是屠格涅夫留给俄罗斯文学、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4.
张冬梅 《学术交流》2005,(8):131-133
姚斯接受美学的核心就是要以尊重接受者为中心,从强调"读者中心"到"为什么要以读者为中心"以及"如何实现和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最终推导出文学史不应该只是作家史、作品史,而应该是包含读者接受的历史和社会性的接受美学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作家的文学史、批评史,也是文学接受者的文学史、批评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人类创造的思想史,也是人类的艺术史;文学史不仅仅是属于历史的文学史,也是当下时代的文学史.推倒文学的围墙,让文学接受者与文学本身对话,让文学艺术与文学思想对话,让当下时代与历史对话,应重新编写我们当下时代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家在面临现实和文化困境时,寻求自身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结果,与时代文化也有密切联系。知青身份认同带有遮掩性和强烈的功利性需求,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在时代环境变化后最终只能走向溃散。身份认同意识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一是促进了知青作家的文化身份自觉,意识到新文学对传统和民间的疏离和偏执,开启了"寻根文学";另一方面,受社群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影响,创作视野不够开阔,思想高度有较大欠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和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归入为“接受理论”,并对这个理论范畴内的保守派、温和派和激进派的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进行了论述和评估。各派学者侧重于在文本、读者以及两者关系等范围内寻找文学解释的必然性,但忽略了来自作者意图、创作时代方面的规定性,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作者认为,文学解释作为一个过程,大致分为语言译解、审美体验、审美分析和综合、审美评价四个阶段。作家、文本、读者这三者及其关系,以及由作家和读者为媒介引入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精神,从各个方面规定着自由的文学解释,为阅读指出了一条必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的俄国文学正处在向繁荣时期过渡的阶段。现实主义确立,自然派形成,文学反映现实的范围扩大,社会各阶层开始进入文学这面社会生活的镜子。尤其是农民及其生活引起了作家广泛的、特殊的重视,并得到了越来越深刻的反映,诚如高尔基正确指出的,四十年代引起注意的俄国农民,到了五十年代便成了文学中第一位的人物①。许多作家,虽然素质不同。创作思想各异,甚至属于对立的政治派别,也都应时代的急需,把农民问题、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对立关系提到了自己创作的首位,从自己的角度表现了对时代最重要的问题的关注。其中。四十─…  相似文献   

18.
公元2000年正以不可抗拒之势向我们走来,科学家对新世纪有过许多撞憬.文学界也应对自己的未来作一番预测。作为人类讲故事行为的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我注意到文学叙述的消费方式行将发生重大变化。不久的将来,也就是说下个世纪初,一种“卡拉OK”式的自我娱乐型消费方式势必崛起,冲击延续了几千年的对故事的被动接受习惯。今后的故事消费者将有主动控制叙述的自由——在提供了无数选择机会的电脑文本上进行“二度创作”,这种富于创造色彩的参须将极大地刺激故事的消费,推动叙事文学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的新繁荣。作出这种大胆的预测的…  相似文献   

19.
从长安到济州:社交群落、区域文化转换与王维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为 《唐都学刊》2013,29(2):57-62
王维乃一代"天下文宗",他诗名的获得与长安这一诗坛中心有密切关系。考察王维的社交群落,早期的岐王府活动使他获得了宫廷文学的熏染,如审美趣味的浸染、艺术技巧的养成,这是被宫廷文化同化的过程。稍后加入的张九龄文人群,成员皆与京城文化圈联系密切,但又自成一体,构成一个小型创作团体。一些有别于传统宫廷文学的新因素,如题材选择、情感倾向,通过唱和等社交活动在交际圈子中扩散开来,这种共鸣和回响形成了新的文学现象。文化区转移对诗人创作的演进影响极大,王维从强势文化区长安进入弱势文化区济州后产生的一系列创作突变逐渐内化为个人化的写作范式,与早期宫廷诗歌训练的技术融合,上升为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20.
香港文学和大陆文学 ,历史上本就关系密切 ,大陆改革开放后则交流愈加。其间 ,两地小说创作的交流 ,小说读者的接受情形和审美反响 ,尤其引人注目。大陆的当代小说创作和研究 ,对香港文学界和大众读者一直颇有影响 ;反之 ,当代香港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 ,在大陆亦有很大读者市场 ,并为评论界高度重视。由于同一母体文化 ,加上两地各种联系密切 ,因此两地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严肃小说领域、通俗小说领域、作家心态等方面 ,便有不少共同点。但因为社会制度毕竟不同 ,文化消费毕竟有异 ,两地小说的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便又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异同处 ,都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当代大陆小说和香港小说各自的创作特点和审美短长。但长期以来这种富有意义的比较性研究却又很缺乏 ,确实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