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陈烁 《社科纵横》2004,19(6):137-138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XA式状态词是很有特色的。本文从结构形式、语法功能等各个方面对《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的XA式状态词作了详细比较 ,从而可以看出《儿女英雄传》中的XA式状态词在继承《红楼梦》中的XA式状态词的特点的同时 ,又有一些新的发展的。这对于认识近代汉语的实际面貌 ,探索近代汉语 (尤其是北京话 )的发展脉络 ,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儿女英雄传》与《型世言》在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表现在:《儿女英雄传》双音节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于《型世言》。的作为领格标志词在《儿女英雄传》中极为常见,使用状况几乎与现代汉语之用法无异,而在《型世言》中则未见用例。《儿女英雄传》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我、我们、咱、咱们等,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型世言》保留了明末南方方言中的常见代词,而《儿女英雄传》反映的则主要是当时北京这一地区的代词系统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曹炜  刘薇 《阅江学刊》2014,(5):114-122
在汉语史上,第二人称代词曾经是个庞大的家族,鼎盛时期家族成员多达10多个,而1750年至1850年的这个一百年间便处于这个鼎盛时段的末期,自1850年至1950年间的这个一百年,北京话第二人称代词系统就规模而言便开始式微,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锐减,由之前的10多个减缩为三四个。这在分处于三个时点的典型北京话文本《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等中也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反映。《红楼梦》中第二人称代词有“你”、“你们”、“你等”等10个;创作于1850年前后的《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则有“你”、“你们”、“汝”、“尔”等11个;《正红旗下》中第二人称代词竟只有“你”、“你们”、“您”等3个。较之这种系统的演变更为细腻深刻因而也更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系统中的一些重要个体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4.
众声喧哗的世界——《红楼梦》小说对话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从“仿格体”、“暗辩体”、“讽拟体”和“预示体”这四个方面对《红楼梦》的对话性问题作了探讨。作者认为 ,小说《红楼梦》中呈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中 ,艺术化了的各类社会性话语和个人话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联结在一起 ,产生了众声喧哗的效果 ,并与小说外的现实世界构成了内在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5.
红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法,是以“作者家世”诠释作品。这种方法,从“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 (甲戌本:《凡例》),推演出“石头记‘石头’”,即“通灵玉记贾宝玉”、即“作者写《石头记》”,亦即“曹雪芹著《红楼梦》”。这种方法的运用者,尽管所论细节有时不同,但把江宁织造《曹氏族谱》作为《红楼梦》的发祥之地,则一;将悼红曹与织造曹联宗,以艺术形象印证世间实人,则一。如此一来,曹雪芹著《红楼梦》,就被说成了传写自己的显赫祖先。作品中的贾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怎样成书的,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各有各稿,穿插神妙”、“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两方面论述了最先由周绍良次后由杜春耕等人提出的《风月宝鉴》与《石头记》两书合成《红楼梦》的看法,并在“结束语”一节提出实事求是地深入研究《红楼梦》成书过程,必将最终达到统一或接近统一的认识,对读者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确,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他写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更受到前代文学传统的影响。《红楼梦》确是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但这种“打破”,是在继承基础上打破的,《红楼梦》第一回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人发感慨说:“今天所有文学刊物都有讨论《红楼梦》的文章,独无一字提《金瓶梅》。”“连它是《红楼梦》的渊源,没有《金瓶梅》就不可能有《红楼梦》这一点,也无人知道了。”①的确,长时期来,对于《金瓶梅》本身以及它对《红楼梦》等的影响,几乎无人进行深入研究。究其原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小说史的两座高峰,《红楼梦》与《金瓶梅》都以描写世情见长,但在审美观念上,二书又大异其趣:一为时代悲剧,一为人间喜剧。《红楼梦》旨在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将大观园既写成封建时代的王道乐土,又写成人性人格的黑暗王国。那里演绎着青春的悲歌,也造就了一位将“护法群钗”当作毕生事业的悲剧英雄贾宝玉。《金瓶梅》意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所以其关注铜臭与淫乐相长的世界,卑贱、卑微、卑劣构成了一幅百丑图,也昭示出作者对自我毁灭者的冷嘲热讽及苍凉无奈。两部作品都以主人公出家作结,反映了创作者“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思想,但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不同的。作者从人生境遇及思想文化素养等入手,分析了二者虚无思想的支点与落点,并以蹊径独辟、新旨迭涌的文本分析提供了丰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黄金台和《红楼梦》王人恩乾隆五十年(1785)以前,《红楼梦》尚流传不广;乾隆五十年以后,《红楼梦》始流传开来①;而《红楼梦》风靡一时,形成“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风尚,真正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红学”的时期,已经到了程甲本刊行的乾...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12.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5,21(4):114-118
<红楼梦>中的贾府"四春"是"千红"、"万艳"的重要代表,各有其鲜明的形象意义贾元春如富贵囚者,贾迎春善得恶报,贾探春堪称末世英雄,贾惜春则被佛心冷结.曹雪芹通过"四春"形象,抒发的是"原应叹息"的悲情,说明在那个时代,不论你是贵是贱、是强是弱、是热是冷,都不会有理想的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13.
杜景华 《学术交流》2001,(5):118-13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为我国学术的转型期.这里不仅包括着学术主题的变化,也包括学术研究由综合学科向各个单科专门化方面的发展.真正意义的红学应该说是从世纪之交的三位被人称为国学大师的人的参与而正式确立起来的.20世纪红学,是由几次大的高潮连接起来的一是世纪初新红学之建立,二是50年代之批判红学,三是70年代红学热,四是八九十年代之多元化红学新潮.以小说为研究主题也只是一个过渡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史学、文学、哲学、经济、社会学以及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便逐渐各自成为专门学科,各类专家也便相继出现了.将50年代红学称之为"批判红学",将70年代的红学称之为"政治红学",还算是比较切题的.到了80年代后期经济大潮袭来之后,不论红学研究队伍还是研究者的知识积累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能固定地认为只有考证本子和作者两个问题才是红学,红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它不仅包括有史学、哲学、社会学、文艺学、文化学,辽包括文献学、版本学、谱牒学等.  相似文献   

14.
何兰萍  纪元 《社会工作》2009,(18):44-47
高校红十字会作为红十字的基层组织,同时作为校园社团之一,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卫生救护培训和社区服务。调查中发现高校红十字会的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从社团工作的角度,提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红十字会的工作水平,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公民意识和综合素质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10,26(1):96-101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围绕"真气"和"深情",刻画了一批以"疵"为美、以"癖"为美的奇人。张岱对"疵"、"癖"的欣赏,既反映出他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对明代中后期张扬个性思潮的追随,也体现了他的名士情怀和遗民心态。  相似文献   

16.
黄晖 《阅江学刊》2013,5(2):126-130
王国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率先打破中国传统学术中索隐、考据等旧的研究范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红楼梦》批评研究畏葸不前的局面,将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为中国文学批评引入了西方哲学理念,建构了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缺乏思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状况。但《(红楼梦)评论》毕竟是王国维尝试性的论著,其美感的凸显与意义的揭示也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或许与他急于开拓一条批评之路的时代使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何劲虹 《唐都学刊》2012,28(5):73-76
爱伦·坡在《红死魔的面具》中表达主题与形式对应,是传统情节的奇异颠倒。小说形式可视为信息量积累过程,标题显示主客观间的矛盾。创造与毁灭,生与死象征两极。小说中悲哀的气氛愈来愈深沉,而浓重地全然笼罩着读者。《红死魔的面具》是专制统治者自身的"判决书"。  相似文献   

18.
张莹 《唐都学刊》2014,(2):98-101
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资本市场的介入与关注下,红色影视剧中的“英雄人物”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伦理型话语“存在”,在不同话语的映照下呈现出仪式化、世俗化、明星化的特征.对英雄人物身上所出现的不同伦理诉求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人人皆可为英雄”的创作观,可为今后红色影视剧中英雄人物反观自身行为、确立自我价值立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Dreams in midlife and old age can reveal a process of spiritual growth described by Tornstam as gerotranscencence. This same process of inner growth has also been described in theoretical terms as self-actualization (Maslow), ego-integrity (Erikson), and individuation (Jung). The process is illustrated through dream symbols of transpersonal development, displaying the duality of self-fulfillment and self- transcendence. In lifespan development terms this process can be studied in detail in the autobiography of Helen Luke.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has importance for what has recently come to be known as Conscious Aging.  相似文献   

20.
Book Review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2,83(3):894-901
Books reviewed:
Benjamin O. Fordham, Building the Cold War Consensu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1949-51.
Saskia Sassen,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Essays on the New Mobility of People and Money
Arnold Fleischmann and Carol Pierannunzi, Politics in Georgia
Marian Meyers, News Coverage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Engendering Blame
Frank Levy, The New Dollars and Dre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