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侵权法是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都有着强烈情感的主题,其涉入社会生活之深以至于会触及文化的神经。侵权案件所产生的争论常常反映出法律作用和道德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分野,使得侵权法实践往往会成为一系列的文化论战。侵权法对于复制了各种文化分歧的相互对立的观点的选择与折中——从原则、制度到规则,现实地代表了一种寻找社会灵魂的努力。文化共识是侵权法获得其制度有效性的基点,体现了侵权法规则和秩序成长的生命力量。现代侵权法应以新的法律认知取向、法律情感取向、法律评价取向作为其制度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生成、动态发展的进程。人类正在不断地跨越时间和空间等天然障碍,跨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交流与沟通,正在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在全球化席卷世界的过程中,它将改变文化生存、发展的时空图景,推进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并导致矛盾、冲突和对抗的经常化、明朗化。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视角看,应该融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于一体,追求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开放性和自我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开始,人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三起三落,但一直僵而不死。人殉的规范载体是习惯法、礼和道德。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苦于没有“人的尊严”这一有力武器而一再败下阵来,致使人殉一直肆虐到清末。人殉的存在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择其要者有:与生前同构的死亡文化、主客两分的人的模式、统治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精神、奴化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当前网络犯罪的特征、形式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国 《社科纵横》2005,20(4):110-1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形成了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其严重危害性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网络犯罪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法律、教育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与规制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煜 《东西南北》2014,(12):44-45
15秒你能做什么?来自上海的Keen安全团队,用15秒攻破最新的苹果桌面操作系统MacOS X。同时被他们攻破的还有Windows8.1,耗时仅20秒。在众多世界级高手面前,Keen安全团队被“双冠”加冕,这样的成绩证实了中国安全团队在技术上已走到世界领先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创客”一词由英国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罗初创,但创客理念则由美国人戴尔·多尔蒂和克里斯·安德森宣扬开来。创客运动很好地诠释了大众借助科技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创客运动的发展则离不开创客文化的支撑。创客文化兴盛于美国乃是其历史基因所致,具体说来主要包括车库文化、硅谷文化、 DIY文化和黑客文化。中国发展创客文化势不宜缓,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培育和创新,而非机械地盲目照搬。  相似文献   

7.
阮籍现象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儒生视名节胜过生命,而生命意识在魏晋之际随着人的自党日益增强。当全身与全节出现取舍矛盾之时,嵇康舍身取义,山涛苟且求全,而阮籍则与众不同──酒使他保全了血肉之躯,诗使他平衡了精神世界,他把儒道兼综的玄学思想化作狷狂醉态,恋世与厌世的矛盾靠朦胧诗境来调和。阮籍为中国古代士人开启了一条全身与全节的不死不屈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形成的诸多生存方式,它的整体性特点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从时代性、实践性出发,把文化的核心要素嵌入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界统一,它是对人本文化的积极扬弃以及和谐文化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9.
闫方洁 《创新》2010,4(5):107-109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建设先进、和谐文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存在客观性的论述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历史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文化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与人的本质关联性的论述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发展规律性的论述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和把握文化领域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贾小琳 《社科纵横》2006,(11):122-124
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派革新了传统的色彩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印象派艰难曲折地向中国传播,现已在中国社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就印象派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中国社会所认知的审美意蕴等问题作概略论述。  相似文献   

11.
纽伦堡审判与法律价值观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梅 《求是学刊》2002,29(5):80-83
在纽伦堡审判中 ,辩、控双方围绕《伦敦协定》宪章将多元法律价值观的冲突凸现到极致。《宪章》和审判扩大了战争犯罪的概念 ;确定了战争罪犯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 ;创立了新的国家法规则。法律价值观的冲突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 ,对国际法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伟 《唐都学刊》2013,29(5):23-28
“报”是中国民间习惯法的一个效力来源。“报”之效力可分为两种:一是正面的互惠之报,它维系了互助、互利的诸多习惯法的效力;二是“报应”、报复之报,它形成了某种现实的或心理的压力,同样赋予习惯法以效力。“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及其对民间习惯法的效力保障,对于当代社会的法律秩序塑造,亦不乏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Legal practice comprises the normative activities of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with the aim of achieving equity and justice. In terms of conten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tellectual legal practice, normative legal practice, and applied legal practice. As an important factor supporting legal practice, legal theory has a complex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legal practice. The effect of legal theory on legal practice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carrier and bridging functions of the rationality, wisdom and ideas of legal practice. 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the ideal legal life is the inherent mission and method of legal practice thought.  相似文献   

14.
法学的特点与研究的转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金钊 《求是学刊》2003,30(2):60-67
从实证法学的立场出发,本文粗略地论述了法学的三个特征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学科;是一门以对法律的理解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是一门带有很强教义学属性的学科.基于对法学这三个特点的认识,作者认为我国法学应进行研究范式的四个转向,即立法中心主义立场向司法中心主义的转向;研究内容从本体论向方法论的转向;研究的价值趋势由单一的阶级意志向价值多元的转向;研究方法的整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房地产价格过高且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价值规律,蕴含极高风险。虽然现行的房地产开发制度和商品房按揭制度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化,带来了房地产业的短期繁荣,但由于我国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极具投机性,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极易酿成风险。采取法律手段,限制房地产业的信贷发放、改革现行公积金制度、抑制房地产投机,对控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膨胀,防范房地产价格风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林林 《学术交流》2007,(9):51-5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构成了跨文化际法律制度并存的现象。法文化形成和运行所体现出的观念与制度矛盾,普遍主义与地域特性的对立,个体与群体利益的冲突,国家与国际的价值差异,使法文化充满了对立统一的特征。具体说来:与其他门类的文化不同,法文化的实用性、适用性在因文化差异导致冲突时,虽然会表现出即时性和刚性特征,但也正因为如此,将更有效地协调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冲突问题,从而使各国的法文化变得相互更容易沟通,在司法改革方面更加接近。这同时表明,法文化之间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文化熏染、消弭对立的一面。要善于应用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手段,营造现代性、先进性、国际性的法文化,才有利于我国刑事司法的改革和进步,当然也就有利于人权特别是被追诉人权利的保障。如果只看到文化的差异和民族性,而激化与外来法文化的对立和矛盾,拒绝国际法治的共通和共享,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和人权事业,对中国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中掌握法律话语权,将起到消极的作用。跨文化际背景,决定了当代法文化的重塑与适用,要充分考虑国家、地域、民族因素,考虑法律与公众、与经济、与立法司法机关的关系调整,尤其要强化权利意识的公共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17.
王青林 《求是学刊》2004,31(1):74-79
法制下法治和法治下法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存在。法制下法治之治理主体单一,法治下法制治理主体多元;法制下法治依赖国家法正义观支持,法治下法制依赖多维正义观支持;法制下法治以人为治理客体,法治下法制则以人和法律同为治理客体。在特定历史阶段,法制下法治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主勃兴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法制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瓶颈,应为法治下法制的理论和实践所突破。法治下法制是多元法律规则并存于社会与依法办事之法治原则的结晶。通过各种法规则的冲突、互动和整合,法治自然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8.
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鉴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法律属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证据的收集方式,一是权力的行使方式。鉴定的这两种法律属性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作为证据收集方式的价值追求是“公正”,而作为权力行使方式的价值追求是“效率”。从涉及刑事诉讼鉴定不同阶段的法律规范分析来看,鉴定正逐步从权力行使属性为主导向证据收集属性为主导过渡,但要真正实现其证据收集这一本质属性的回归,其前提是《刑事诉讼法》的价值追求的变化,即从“效率”到“公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合同法》在合同形式方面做出了许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规定 ,但由于对法定形式的法律性质和效力缺乏明确规定 ,引起法学理论和审判实践上的诸多不同理解和做法。借鉴国外的有关规定 ,补充规定“缺少法定书面形式的合同无效” ,修改第三十六条的“合同成立”为“合同有效” ,删除第四十四条关于批准、登记生效的规定 ,使我国合同形式的法律趋于完善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王希  梁健  卢艳宁 《创新》2009,3(6):65-68
中国古代司法对和谐的追求从未间断、一以贯之,从而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谐的司法制度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儒家法律文化的和谐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和谐司法构建过程中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同时亦应承担"反哺"的角色,为转型期社会的道德重建和司法制度的人性化提供可鉴的本土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