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民族的文学,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这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展示它精神素质上的种种特色.鲁迅很赞赏某日本人的这样一种意见:从一国文学研究一国的民族性.而鲁迅的作品,便是一面高悬的明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民族“国民性”(或曰“民族性”)斑斓多彩的状貌.  相似文献   

2.
推进武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主要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市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综合上述诸方面,构成武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系。  相似文献   

3.
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公民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精神的创新,取决于每个公民的素质及民族整体的精神风貌,而一经铸成的民族精神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民的思想行为及整个民族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弘大而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并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公民教育的根本追求,在于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公民素质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必须系统研究公民基本素质要求的指标体系及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公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社会素质、经济素质、职业素质、生活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卫生素质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加强公民教育,必须加强公民教育的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审美方式和文化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西方文化理念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交锋与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设计界需要思考和回应的课题。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来说,要注意正确理解“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应该认识到本民族文化是全球所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树立自己的信心,以避免在学习和借鉴中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精神,一方面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精神性和物质性等一切民族精神的共性特点,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又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理想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等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考察民族精神的性质可知民族文化的精华、稳定性与流变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本质规定.因为儒学具备了这些本质规定,所以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这是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体育运动已不再是一些体育工作者的竞技场,而是整个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具体表现在:另一,通过发展体育事业,直接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和发展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可以直接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培养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发挥作用。第三,发展体育事业,为提高人们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准备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北伐战争后,中华民国进入民族国家构建时期。这一背景下,社会语境发生较大变化,作为现代国家主体的国民开始让位于民族国家构建基础的民族。原本界限并不清晰的国民性概念与民族性概念逐渐发生分化,且民族性概念愈来愈成为描述中华民族、塑造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概念。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民族性概念继承了“天下”概念的主要内容,并成为民族本真性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是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普及文化教育入手,切实提高少数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的复兴在今天被频繁提起,乃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亟需获得一种持续支持的精神支柱,以凝聚整个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凝炼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也由此构成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核心要素。重拾文化传统是儒学复兴的现实诉求;新教伦理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为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和复兴儒学提供了外在推动力;而儒家文化本身,也具有解决现代社会病的良方妙药。复兴儒学与其说是对文化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的复兴,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1.
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吴胜家,王先引“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这一点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一愈是开放的、世界的,便愈能丰富民族性和强化民族凝聚力”,人们可能就有异议了,但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一、悠久的开放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日益形成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 主要目的之一,那么民族复兴在经验感受上会给予人们什么样的形象呢?这显然属于政治美学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从政治美学视角考量的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形象呈现上就是民族威仪的建构,其具体内容表现在“威” “德” “文” 三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一个复兴民族的民族形象。“威”表现为中华民族通过强大的国防和经济实力彰显出来的民族威严,“德”表现为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民族精神, “文” 表现为中华民族偃武修文的民族风尚。民族威仪是“威”“德”“文”共同作用的统一体:“威”不是“文”“德”的对立存在物,基于“文”“德”的“威”必然带来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 “德” 既是对“威” 的规定,又是“威”的手段和目的,“德”亦可生“威”; “文” 则是“威” 和“德” 的外化和昭示。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民族威仪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原西北军在抗日战争中分化状况的分析,揭示了这种分化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民族性方面的两重性,即民族自强精神化为强大的民族反抗力,表现为以冯玉祥为代表的一批西北军将领坚持抗日的爱国主义;而“保存实力第一”的小农封建意识,则是使西北军的一些将领由抗战转向投敌的主导性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全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和我国现实赋予高校的重大历史使命,不仅涉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今后的发展和命运。“三困”学生将来同样是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三困”学生问题长期以来是困扰学生、家长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因此,做好“三困”学生工作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难点和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切实落实各种助困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与民族自身的独特性是文艺民族化的客观基础。在民族的差别还未消失的历史阶段上,文艺民族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文艺民族化是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性而言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文艺的民族性,是民族的个性、特征的反映。别林斯基说过:“文学中的民族性是什么?那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①文艺民族化是文艺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17.
根据素质概念的泛化现象,按个体、群体和民族三个层次重新定义“素质”,进而定义泛化的“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应定位于创造性和发展.学科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战场,改革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近现代之“国魂”呼唤,是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是其作品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他的全部创作表现了两大最基本的内容:一是“描写我们民族性的伟大”,二是“提炼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这是一种基于对民族深刻认识之上的具有高度哲理化的爱国主义。我国历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招魂呼唤”在鲁迅的笔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民族精神的探讨自此由不自觉认识走向自觉认识。鲁迅创作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已经成为现代民族精神反映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塑造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论述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凝聚力的体现。要显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当今教育的整个体系:家庭教育注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熏陶,学校教育注重砺志、创新、理想、信念的培养,社会教育注重“温、良、恭、俭、让”文明环境的形成,它们互为补充、共同作用,共同担负着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