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献”词义的嬗变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假孔子之口曰 :“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徵之矣。”吴小如先生认为 :“文”泛指各种文字记载 ;“献”之繁体字从偏旁讲为鬲属 ,鬲为鼎属 ,皆古器物名 ,多用以盛祭品。者 ,盛犬于中 ,以献祭祖先神祗 ,是会意兼形声字 (亦声 )。因疑“献” ,乃前代器物 (礼器、祭器 )的泛指 ,文献之初义正与考古学界之“文物”一词相近① 。吴先生此论甚是。盖器物作为“礼”的现象之呈现 ,体现了特定的礼义名数 ,是先哲观天察地…  相似文献   

2.
囚禁锢 “囚”的本义是拘系、关押。《说文》:“囚,系也,从人在“□”(音wéi),“□”字象形,是囚禁犯人的“圜土”(即牢狱)等地方,与“人”会意为“囚”。《尚书·蔡伸之命》:“囚蔡叔于郭邻”,《韩非子·说林上》:“吏因囚之’,用的都是本义。上古时,拘囚的主要对象是战场上捉到的俘虏,所以俘虏也称为“囚”。《诗·鲁颂·泮水》“在泮献囚”,意为在泮宫向鲁僖公献上括捉到的敌俘。又如《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郑人俘获,辗转到晋国,晋人称之为“郑人所献楚囚也。”可见把战俘称做“囚”是先秦一种很普遍的说法。“囚”又引申指称因犯罪而系狱的人,如:《礼记·月令》“挺重囚,益其食”、自居易《歌舞》诗“岂知阌哆狱,中有冻死囚”。  相似文献   

3.
论殷周的文祭——兼再释“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青万 《文史哲》2001,(2):86-90
从对殷商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 ,在殷商的祭礼中有用文章典册祭祀祖先神灵的内容。从《周礼》、《礼记》等古代文籍中看 ,周代亦仍有以文章典籍祭祀祖先神灵的情况。因而 ,文祭应是殷周祭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周礼》、《礼记》中有“羹献”、“玉献”、“饩献”、“禽献”、“币献”等祭品名称 ,“文献”一词的构词法与它们相同 ,因而“文献”亦应为祭品之一种 ,即用以祭祀祖先神灵的文章典籍名。自郑玄以来对古“文献”一词的解释当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民族”一词的来源“民”和“族”两个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了,“民”字在周代文献里已大量出现,它的涵义基本上是指被统治的人。染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解释说,民在上古时代同奴、女两字意义和字形有关,都是奴隶。后来“民”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一般劳动者的称呼,民在春秋以后与百姓的地位接近。在古代文献中民和百姓基本是等同的。“族”字在甲骨  相似文献   

5.
战国封建论者以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为据,说明商周的“臣”、“众”、 “驭”、“鬲”、“人鬲”、“五夫效父”是奴隶,论证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然而,经过认真的译注,切实的辨析,我觉得他们引用的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被他们曲解了,而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恰恰说明商周的“臣”、“众”、“驭”、 “鬲”、“人鬲”、“五夫效父”不是奴隶,反而证实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郭沫若的《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把《令鼎》定为成王时器。他在《释臣宰》和《驳〈实奄字说〉》中摘录了《令鼎》金文(释文)的一句话,证明“臣”是奴隶,现抄如下:  相似文献   

6.
论悬棺葬的起源地和越人的海外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介绍凌纯声先生关于悬棺葬的两篇文章(1)《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1979年,看到一本台湾出版的书,书名《台湾文化论集》(一),1954年出版。这本论文集的第一篇就是凌纯声先生撰写的《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一文。根据三国时沈莹撰的《临海水土志》这部佚书,凌先生认为台湾古代的“夷洲民”和浙江古代的“安家之民”,拥有颇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如同行“崖葬”,即其一例。凌先生还进一步指出,“这种崖葬的风俗,台湾的红头屿至今尚存”。可见,台湾的“崖葬”,自三国至今,至少也有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应当指出,凌先生称为“崖葬”的,也就是笔者称为“悬棺葬”者,两者乃是同  相似文献   

7.
瓯邓是商周时期生活在岭南珠江三角洲的部族,是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自秦朝武力统一岭南,不愿服从中央王朝统治的瓯邓人开始了由陆居到水泊的历程,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疍的族群。瓯邓与疍存在密切关系。瓯邓与疍民的地望是基本上重叠的;瓯邓与疍民的图腾是完全一致的;瓯邓中“邓”第一阶段演化为“疍”,第二阶段被统治者贬为“譙”或“蜒”,第三阶段更被恶意称为“蛋”。瓯邓是疍民的正源。  相似文献   

8.
论《周颂·三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周颂》中作於西周早期(武王、成王时期)的篇章中,有被称为《大武》和《三象》的两组诗。《三象》亦单称《象》,在周代典礼用乐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用乐等级来说,它和《大武》一样,是周天子专用之乐。《礼记·祭统》:“夫人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明堂位》、《仲尼燕居》及《文王世子》等皆有类似记载。《象》之为舞,亦为天子所用。是於礼书及金文。《匡卣铭》:“佳(唯)三(四)月初吉,甲午,(亚欠)(懿)王在射卢。作象舞。匡  相似文献   

9.
1944年8月,新疆北部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专区爆发了各族人民反抗军阀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这被称为"三区革命"。王大刚(David D.Wang)先生撰写的《苏联庇护下的伊宁事变:1944-1949年新疆的民族冲突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0.
刘存善同志著《辛亥革命在山西》一书(198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对吴禄贞被刺身死这样写道:“11月15日和16日,山西民军两营陆续到达石家庄。吴禄贞前往驻地犒赏……”“周苻(应为符)麟被袁世凯收买后,即携巨款到石家庄贿买马惠田,  相似文献   

11.
从事买卖的人叫商人。商人成词在中国已有古老的历史。中国的商人源于殷,形成于周初。稍后,商人一词始见于经传。 商人始于殷末,其主体是殷的遗民,盘庚迁亳以前殷称商。契封于商、商是地名,王朝史称殷商。殷商亡国之前,其臣民叫商人,实与买卖无关。武王伐纣,殷商失国。为了彻底征服东殷人的反抗,周把殷的河内要地三分为邶、鄘卫。授权武庚、管叔、蔡叔戍守,史称三监。武王死后,三监伙同东方的徐、奄、蒲等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周公遂第二次东征,鏖战三年,反叛削平,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军事重镇成周,将大批殷商的遗民迁徙到洛阳。《多士》:“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记载了这次大规模的政治迁徙。  相似文献   

12.
《诗经·伐檀》究竟是首什么样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后,《伐檀》成了《诗经》中极有名气的一首诗。在大学中学的教材中,在几乎所有的关于《诗经》的论文和专著中,《伐檀》均被作为我国古代奴隶不满和反抗奴隶主统治的篇什,向人们介绍着。它反映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学史研究中,劳动人民反剥削的诗作受到了足够重视,是好现象。但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此种传统看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伐檀》属于《魏风》。魏系周初封国。《汉书·地理志》载:“魏国  相似文献   

13.
鬲为古时炊具。古代烹煮器中,实足者为鼎,空足者力鬲。所谓空足,即其三只足的上部是空的。古时陶器中多有鬲或鬲的变相之器,后采鼎以其特殊身份居于百器之首后,贵族们便铸出大量的鼎用作祭祀时的礼器,铸鬲者却不多。此器带耳通高21.5cm,三足各高11cm,腹阔20cm。器之上部铸大云雷纹,耳亦仿雷纹,褐绿色的铜锈布满器体,显得庄重严肃,古朴典雅。云雷纹双耳鬲@乐山 @淑强  相似文献   

14.
《明史·李自成传》:崇祯十五年,“自成自攻荆州,湘阴王俨锣遇害,烧献陵木城,穿毁宫殿。”“十六年春陷承天(今湖北钟祥县),将发献陵,有声震山谷,惧而止。旁掠潜山、京山、云梦、黄陂、孝感等州县,皆下。”一、“献陵”系“显陵”之讹记《明通鉴》卷八十九亦同《明史》载:“先是湖广巡抚宋一鹤,闻襄阳、德安、荆州连告陷,超承天护献陵……”但据《明会要》卷十七山陵条载:献陵、仁宗陵,在今北京市昌平天寿山,是明十三陵之一。又据卷  相似文献   

15.
袁珂同志在《古神话选释》中提出一个新的结论:共工触山,折天柱,地维绝,打破了为上帝颛顼所统治的旧世界的局面,使整个世界为之改观,从革命者的眼光看来,共工的这一行动就是具有大魄力的英雄行动。高尔基所说的‘群众中反抗神的意愿’(《文学论文选》页三二二——《苏联的文学》),在共工触山的这件事上,就体现得再鲜明、生动不过了。……它里面包含的丰富的革命意义。我们认为,把共工神看作反抗神,是不正确的。而且袁珂同志认为“凶神、恶神即高尔基所谓反抗  相似文献   

16.
张献忠有“献忠”、“秉吾”、“敬轩”、“黄虎”、“西营八大王”、“八大王”、“西王”、“秦王”等名号。献忠这个名,据《尾蔗丛谈》说,是他五岁时,他的父亲将其送到私塾读书时改定的。“延安府肤施县有林生者,……舌耕于金明驿之东土桥。……张翁送其子入塾从读,改名献忠。”《井蛙杂记》亦有此说。敬轩,则是张献忠的剐号。《小腆纪年附考》说:“敬轩者,献忠招降时所以自号也。”黄虎这个号,是张献忠最初参加老回回  相似文献   

17.
(一)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看来需要有一个专门学科,即宦官学。阉人存在于古代一些民族和今天仍然保有古老风俗的个别民族。他们或者是战争中的俘虏和罪犯,或者是王公贵族和富商的家奴,或者是陈规陋习的牺牲品。第一种情况已经成为古老的历史。第二种情况见于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和一些东方国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和寺尾善雄的《宦官物语》均有生动叙述。至于第三种情况,不妨阅读美国人约翰·根室的《非洲内幕》,那里描写了若干黑人部落的习俗:割去其他男子的生殖器赠给心爱的姑娘,竟被看作是爱情忠贞的信物。  相似文献   

18.
据明代《献征记》记载,称临高人为“僮(壮)”。1980年7、8月间,国家民委派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对居住在海南岛临高县一带人民的语言、风俗、历史等进行调查,亦确认临高人是壮族。这使我想起临高历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王桐乡。王桐乡被称为海南“四大才子”(又称“四绝”)之一。这四人是:明代丘浚,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世称“读绝”,写有不少诗文,收于《丘海合集》,又是明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海瑞,做官清廉,囊无赢资,世称“忠绝”,著有《海瑞集》;王桐乡,以诗文出名,  相似文献   

19.
《武经七书》(以下简称《七书》)是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从我国浩繁的兵书中选出,颁行于武学(军事学校)的七部兵书,包括《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和《唐李问对》。这些北宋以前军事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战争指挥者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上都起过巨大的指导作用。重要的是,七书又是我国古代丰富管理思想的总汇,对研究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管理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古代与它相应的是“治”,“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治”就是管理,又称为“司牧”、“驭民”。本文试分析《七书》所提出的“算”、“道”、“利”这三个范畴,探讨《七书》管理思想与现代经营管理的结合点。 庙算运筹,多元决定  相似文献   

20.
古代印度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称为顺世派(Lokayata),意思是世间流行的思想,我国古代曾音译为“路歌夜多”。因为其哲学代言人和倡导者是遮伐加(或译斫婆迦Carvaka),所以又称为遮伐加派。其创始人又被认为祭主(或音译为毗诃跋提Brhaspati)。我国古代(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