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酬赠唱和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重要形式,在宋词中亦多有表现.从词体发展来看,酬赠唱和之作在南宋,尤其是孝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风格更为开阔多样.从互动方式看,南宋文人以词酬唱主要集中在即席、临别、异地寄赠这三种情况下.与北宋相比,南宋酬赠唱和词在主题、功能、艺术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特色:传统的艳情题材有所退减,家国情怀大为增加,词中的脂粉气与感伤气明显减弱;词体功能从尊前娱乐更多转向文人抒情言志,词甚至充当起了书信的功能;次韵的艺术形式极为突出,文人气息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2.
宋代歌妓与宋词之创作及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歌妓根据其妓籍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官妓、家妓和市井妓三大类。歌 妓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在宋人社交、娱乐活动中唱词侑酒。歌妓唱词与文人填词共同构成了词 文学的原生状态。在此过程中,歌妓向文人提供新声,乞要新词,并以自身的特质参与建构 了宋词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南北宋词异同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显著.北宋词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多即席配乐而作,多自然感发、率情之作;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逐渐演变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清人在朱彝尊之前大都喜爱北宋词,朱彝尊之后南宋词备受推崇.事实上,北宋、南宋之词,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北宋词处于词的兴起期,南宋词处于词的高峰期,这是词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孙克强 《江海学刊》2012,(1):208-215,239
况周颐对唐宋词史有过系统的研究,对唐宋词史有许多十分精彩的见解。其唐五代词观主要为,比较了晚唐诗与词的特点,指出二者共同之处是"丽而不流",其原因乃"风会所趋"。其两宋词观主要为,北宋词的主导风格为清空婉丽,自然天成,词境甚高;南宋词的风格特点是意境沉着、寄托遥深,思想价值最高。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他对唐五代词特点的阐述是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偏颇的矫正;第二,况周颐对南宋词人的一些认识受王鹏运、朱祖谋的影响又有发明创见,不乏独特之见也有深文周纳之病;第三,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是其重、拙、大理论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其重、拙、大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舒亶词     
舒亶是北宋词坛重要词人,然其词长期以来却被文学史"遗忘".他的词在内容与题材上深化了苏轼开创的"士大夫化"抒情道路,形式上亦显出打破诗词界域,扩大词之表现功能的努力.而他参与制造的北宋"乌台诗案",也间接影响了宋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论浙西、常州词学的南北宋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词学,以浙西、常州两派为大宗。而两派论词,均以宋词为指归,只是南宋姜、张雅词符合朱彝尊、厉鹗“醇雅清空”的审美规范,因而被浙西词派所推崇;北宋浑涵自然的令词则给张惠言、周济的“比兴寄托说”留下了更为宽广的阐释空间,因而为常州词派所瓣香。所以说,南、北宋之争的实质乃是两派词学理论论争的表现。今日治宋词者在借鉴两派理论时,应还原其历史语境,跳出其门户之见,以还宋词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04-111
宋词接触科举题材,首先是"以诗为词"变革的结果。与科举相关的词作,绝大多数产生于北宋末或南宋。送人赴试,是与科举相关词作中数量最多的内容,其次是地方庆功宴上的创作。宋词不入文坛主流之眼,词人们多随意率性为之,往往更有真情实感。"词言情",在科举考试全部过程中,词作常常用来表现儿女私情,大都是男女分手的相思情意,亦有落第后到青楼寻求慰藉者,展现出婉娈旖旎的特殊气质。诗词相互影响,科举词写功名富贵时就会融入男欢女爱,徽宗时期蓬勃兴盛的戏谑俗词中也有相当的科举题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宋词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谢桃坊先生所著《宋词概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就是一本近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宋词研究专著。《宋词概论》共分三编。上编,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宋词发展的外部主要条件和内部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论述宋词发展过程。关于外部主要条件,着重探讨宋词与宋代文化生活、宋人词体观念的形成和宋词的发展趋势。关于宋词发展诸因素均作了宏观描述,其中对宋词演唱情况、宋代歌妓状况的研究探赜索隐,别辟蹊径。中篇和下篇,分别论述了北宋和南宋十二名家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有新的探讨与成果。通观全书。有如下特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词体发展成熟期,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南、北宋词创作从主题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呈现出明显不同。南渡后,金兵南侵、朝廷乐禁以及文人心态的转变,使得传统词坛创作环境发生断裂,词体在主题、功能上产生新变,词集刊刻较为丰富,以陆游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对词体的态度也有所变化。词逐渐摆脱了北宋以来的"小道"地位,明显向诗靠拢。从词体发展史来看,南宋前中期是词风嬗变以及推尊词体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0.
宋词是可歌的,这是为人们所普遍认识到了的基本事实。然而作为一种歌唱文学,词与歌唱者——歌妓之间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以唱词为主要职业的歌妓对宋词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呢?这是一个长期被人们所忽视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宋代是一个声妓繁华的社会。歌妓制度下承唐代,歌妓可分三类:官妓、私妓和家妓。官妓是中央官署和禁军以及各地方州官署所蓄的歌妓。她们都入了乐籍,由国家进行调配。地方上的官妓一般居于乐营,由乐营将管束,所以又称为营妓。官妓是供朝廷和地方官僚们享受声色之乐的工具。官府每有送旧迎新或宾客贵官过境等宴会,官妓便被遣往歌唱侑酒,取乐助兴。陈无已《后山丛谈》载云:“文元贾公居守北部,欧阳永叔使北还。公豫戒官妓,辨词以劝  相似文献   

11.
北宋亡国后,随着政治上的南北分治,词坛也出现了南北分野,由于地理文化环境和词学观念的不同,南北词坛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审美倾向及词体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不同的创作特征,显示出了各自的不同走向,由此形成了建立在地理文化意义上的南宗与北宗两大体派.  相似文献   

12.
柳永流传到今天的词中有大量是描写歌妓或与歌妓有关的妓情词 ,这些词历来被认为是格调不高的作品 ,但我们不可忽略这部分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因此应该把柳永妓情词中色情猥亵的封建糟粕和多少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东西区别开来 ,对这部分有价值的妓情词从思想上和艺术上给予辩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在宋词是否有四声的问题上,夏承焘认为不仅南宋词有四声,北宋词也有四声,因而对宋词有四声进行了多方论证。针对宋词中多有不守四声的情形,夏承焘认为不能以宋词中存在未守四声现象否定宋词有四声,宋词讲四声并非逐字墨守四声,而是关键之处守四声。在词调“四声之争”中,夏承焘坚守“不破不拘”的立场,主张既要“不破词体”也要“不诬词体”,“词失乐后,更须守四声”,但作词要守活声律而非死守声律。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四声之争”中,夏承焘的四声观最为深刻、系统,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人柳永天真、浪漫深情的本性使其沉溺于谱写歌词,其结果却使他欲求仕宦的用世之志受挫。而遂于此,他更加以已之遭遇体验着歌妓们的生活,创作出内容和风格都很接近她们而与文化权威背离的词。他的政治生活是一种悲剧,而他创作的歌妓词是一种词史上的开拓与成功。  相似文献   

15.
唐诗话语是词学批评的重要源泉,亦是词学批评比附形式的重要内容。从词体比附诗体到宋词史比附唐诗史,从词人个体比附唐代诗人个体到具体词作比附唐代诗歌作品,皆体现出词学批评家推尊词体、突出宋词文学成就、推崇代表自己词学观念的词人个体等词学理念。词学批评中的唐诗话语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批评形式,为诗词文体之辨体与破体提供了充足的文献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五代到南宋近400年,对词体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五代时期词主要被用作宫廷宴会上歌唱赏玩、娱宾遣兴的工具;北宋基本沿袭了五代传统,但也出现了部分新变,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词人提出或实践着"诗词一理"的新见解;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词逐渐被一部分爱国词人用作抒怀言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宋代闽北词坛鸟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云 《阴山学刊》2003,16(5):40-46
宋代闽北词人群是宋词创作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人数虽少而开拓之功不可没;南宋时期人数众多,围绕爱国、隐逸两大主题进行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及某些重要的词人尚有待学术界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邓子勉 《兰州学刊》2006,(1):98-100
对两宋词体派的界定,一般认为是始于明人张铤,后人多主此说。应该说论宋词之体派,始于南宋。南宋时期奢谈诗歌体派,而论词之体派,就是濡染这种风气的结果。自北宋以来,于《花间词》外溢出的词风不只其一,而析宗别派,叉是南宋文坛的风气,尤其是对诗派的论争,作为“诗之馀”、“诗之流”的小词,也就被包容其中了。南宋论词之体派,主要涉及有白石衣钵和传承东坡两家,而点击苏轼的频率较高,情形也要复杂得多。苏词的反传统性为南宋词坛所青睐,除此之外,词为亡国之音的诗教观、词的雅化运动、道学家的参与等,更是左右南宋词学体派观趋向于反传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国时期的论词绝句,普遍体现出两大倾向:一是在取径宗范上,表现为由习效姜夔、张炎转变为标举苏轼、辛弃疾;二是在艺术尊尚上,表现为由尊南宋抑北宋转变为抑南宋尊北宋。晚清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与艺术宗尚在论词绝句领域的这两大变化,是不同社会文化、时代精神所催生与引导的结果,显示出我国传统词学所内含的生生不息之精神及所呈现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20.
彭文良  木斋 《殷都学刊》2008,29(4):75-78
北宋的主要词人中,张先、苏轼用词书写士大夫自我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宋词士大夫化的走向;而黄庭坚词,除了反应士大夫生活外,还把目光凝聚于普通平民的生活.从题材上看,浓厚的平民化、世俗化,是黄庭坚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黄词题材上的世俗化倾向,是北宋中期、后期词人努力开拓词境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