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二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上升构成了1981年以来台湾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台湾地区1981-2007年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呈现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工业化中后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经济服务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密集化、产业集中化和产业国际化六大趋势。本文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在对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企业集中,构建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构建区域产业网络是工业化中后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经历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海洋产业曲折前行期和海洋产业大发展时期.通过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和国民经济重要性的长期比较,长期看,三次产业对两者的重要性明显不同,其中第一产业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这种不同,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显著,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上升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就业起点高于第一产业,增长幅度快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对就业变动的影响力较大,高于第二产业,有超过第一产业的趋势,增长速度略快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起点最高,且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此外,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影响很小,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虽然就业结构变化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但产业结构正向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应进一步加强成渝合作,促进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日趋合理,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由1993年的21.5%逐渐下滑到9.7%,第二产业产值比例曲折上升,特别是2002年以来产值比例处于加速上升阶段,对经济发展起着显赫的推动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在2002至2004年曾出现减少现象,但2004年以后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体现了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趋势.  相似文献   

6.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反映在就业结构的变动之中。1996~2011年,新疆生产总值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新疆就业人数的绝对值在增长,但是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较大。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限,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自治区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其快速发展,由此促进新疆就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逐步增加。就我国县域范围来看,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二、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但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变化没有呈现出钱纳里所说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标准数值。无论从人均收入还是从GDP总量分析,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似乎更加趋于某一个数值,其中的原因是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相对狭小,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集中在大中城市。  相似文献   

8.
赵明亮 《东岳论丛》2015,36(2):123-129
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分析中国三次产业比例指标可知,当前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贡献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等不甚合理,第二产业作用下降明显,第三产业作用提升。分析产业关联指标发现,三次产业内各主要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带动作用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完全消耗系数测算,发现与主要行业关联密切的行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第三产业中对交通运输及仓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服务业消耗较大,研发及综合技术服务等行业消耗系数较小。针对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促进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支撑,促进第一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及效率提升;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寻找突破口;提升信息技术、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研发、综合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在三次产业提升及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福建产业升级趋势、任务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产业演变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重化工业化倾向开始显现,比重仍有极大上升空间;产业结构演进呈现逆高度化倾向,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能尽如人意;服务业份额在工业比重达到峰值之前其增幅不会很大。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食品安全区域品牌;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品牌与营销网络双轮驱动战略,鼓励企业并购和业务重组,发挥我省轻纺工业竞争优势;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金融、物流、旅游为重点,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选择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高端项目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政、产、学、研合力,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支持产业调整重组,提高生产要素集中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多层次闽台产业对接平台,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文章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就业人员比例与GDP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并运用1978-2011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科研投入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和就业人员比例变动均是GDP的格兰杰原因;(2)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人员比例、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科研投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就业人员比例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就业人员比例上升对第二产业的增长的促进效果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第三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能源消费量与外商直接投资正向影响第二、三产业增长,负向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科研投入促进第三产业增长。因此,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政府可以引导农村闲置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私人投资投向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京津冀三次产业梯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产业高度和三次产业的规模与质量方面,河北与京津的产业梯度差距较大,且尚未出现缩小的趋势。北京经济发展层次相对较高,天津与河北仍然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北京经济增长由知识和技术要素驱动,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河北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驱动。河北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采取逆梯度推移策略,充分利用京津优势,以三地共同诉求的低碳化发展为切入点,有选择地承接京津产业分工转移,着力培育高新技术集群、配套产业集群和服务外包集群,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本质上是保持城市化水平与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协调。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例,由低水平逐步过渡到高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使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农业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的,聚集效应使得工业集中分布在城市,并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持续动力,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上升。要保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5年省级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其次,第一产业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小;分区域来看,江西、湖北、湖南以及云南4省的第二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其他7个省(市)的碳排放强度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最大.综合而言,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中第三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性最强,长江中游地区中与碳排放强度关联性最高的是第二产业;探讨长江经济带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期能有效控制产业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呈现出相对优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其次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最小;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的产业政策调整耍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转轨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转轨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表明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弊端趋于协调 ,各产业内部结构也趋于合理 ,但仍然存在诸多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如第一产业基础薄弱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 ;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 ;技术水平较低 ,产业布局不合理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产业政策不利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实行合理的产业政策 ,加大农业投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改革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逐步实现三次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产业经济理论和灰色关联及部门因素分析方法,对重庆市1997年到2005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出重庆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相关度最高,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最大。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趋势更接近于第二产业的增长趋势。提出一产靠“质”,二产创新,三产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区域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运用Arc GIS自然间断点分类法对区域2010—2020年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对区域空间内各地区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相关效应进行分析,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经济基础、外贸水平、高等教育水平、财政投入以及信息发展水平五个因素进行空间计量回归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能力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成都市创新能力一直处于高水平,重庆市创新能力在2020年由之前的较高水平跃升到高水平,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显;(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内各地区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存在空间关联效应;(3)信息发展水平、财政投入、外贸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4)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抢抓数字经济战略机遇期、增强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和构筑开放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呈现出相对优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其次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最小;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的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力就业相互影响:我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民工潮、民工荒、民工返乡潮的依次出现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民工返乡潮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模式提出挑战。金融危机下必须立足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目前劳动力就业形势,努力实现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新疆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与全国具有同步性,都与标准结构有一定差距。目前,新疆产业结构不论是三次产业结构还是各产业内部结构都存在层次偏低的问题。新疆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是:第三产业比重将得到较大提高,第一产业比重将明显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将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