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严钟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十八世纪,在欧洲历史上通常被称作“启蒙时期”(Age of Enlightenment)。在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先进思想家以“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为旗帜,积极宣传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统治,为行将到来的大陆上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作了思想启蒙工作。 相似文献
2.
“四人帮”曾在历史领域内掀起了一阵所谓研究复辟反复辟历史经验的黑风,在史学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在此影响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复辟反复辟的“研究”也风靡一时,散布了不少错误的观点。对这些错误观点,至今未能进行彻底批判。本文力图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具体历史实际,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复辟反复辟斗争的几个问题作一番初步的探讨,以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曾经经历了一场“史学革命”.这场“史学革命”,涉及方面众多,但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与文学、艺术逐渐分离;内容上,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和民族风俗;方法上,与法学相结合,追求数据档案的精确,寻求事件发展的因果.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革命,使法国继意大利之后走在了时代前列,在17世纪前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兰西史学传统.这不仅为法国造就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也为法国成为近现代史学大国奠定了基础.这场史学革命,无论对探讨西方史学的科学化途径,还是对考察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历史进程,其意义都是非凡的. 相似文献
4.
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派,是指1814——1830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以基佐、梯叶里、米涅为主要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新史学派。恩格斯指出:“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学家就证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7页)普列汉诺夫认为: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16——17世纪的欧洲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所确立的社会历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包含进了比人文主义社会历史观更多的现实主义内容,而且还独辟蹊径,为人类社会历史观的探究与发展打凿了一条新的科学化的通道。研究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18、19世纪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全民公决制度肇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研究这一时期全民公决的实践活动对于我们系统探讨全民公决制度是大有裨益的。尽管由于公民参与率低下、信息的匮乏及没有采取秘密投票方式等原因使法国大革命时期全民公决的意义大打折扣,但这一时期的实践活动却使全民公决制度在法国获得了合法性,从而为这一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徐万发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3)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史学认识论的探讨,兴趣盎然,且成就卓著。但把东西方史学认识论比较研究者极少见。本文试图在此方面做一些研究以求教于同行。 本文所及的东方史学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史学(马恩列的史学认识),西方史学主要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巨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至公元589年隋灭陈,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七十年中,朝代更替频繁,先后立国三十多个,是分裂、割据、战争连绵的时代。旧史家因而称这时期为“乱世”、“衰世”;现在有的学者也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衰落停滞时期,属于“黑暗时代”。我们认为,这并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中,史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东晋以后,我国图书一直是按照经、史、子、集的次序分类,表明了史学是仅次于经学的重要学问。在封建社会里,儒家著作被尊为经典,所以排在首位,其实经学远不如史学发达,梁启超就说过:“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中国书籍,十之七八可以归在史部。”清代的章 相似文献
9.
法国革命是英国政治史上的分水岭,它造成了18、19世纪之交英国政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随着革命日趋激进以及反法战争的爆发,辉格党内开始发生分裂,其中的保守派最终分离出来,加入到小皮特政府的阵营,由此造成辉格党的衰落及长期在野局面.托利党则借法国革命之良机而迅速崛起.特别是随着辉格党保守派的加入,托利党在19世纪初终于实现了重建与复兴,并长期把持英国政坛.法国革命促使英国两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野越来越明显,政党内阁的排他性逐步加强,这为19世纪30年代两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众史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取得了长足发展。法国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大众记忆、公众史学、应用史学等概念,近年来又多提对过去的运用、对历史的运用,尤其是在"记忆、遗产、认同"三部曲中体现历史的政治用途。这种将历史和社会结合或者说强调历史的社会职能的做法,是法国史学的传统内容之一,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近四十年来法国公众史学的发展与一些因素相关,例如1968年以来西方社会的民主化、历史教育的"危机"。20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大量的"历史记忆"作品,以及创伤的视觉化则是公众史学的重要表现。公众史学和学院史学共享权威,然而在目标读者、写作原则和信息选择等方面各自存在不同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认真学习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袭的论述,对于贯彻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清除精神污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九二一年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十月革命后的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伟大贡献。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以及军事斗争的需要,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试图实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设想,基本上取消了商品关系,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城市的定额配给、无报酬劳动等。这些措施对支持国内革命战争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列宁在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坚决纠正了这种错误,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2.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13.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在1926年到1927年进行的司法改革,是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原则指导下,围绕着司法党化、革命化,对清末以来的司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图建立新型司法制度的一次大胆尝试。这次司法改革为中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司法为民的价值取向,开创了党的领导、人民参与的司法改革之主体模式,为当代中国人民司法本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法国汉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西方,不可分离。——歌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孕育了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以其固有的特点即史官、史馆制度的存在,撰写本朝史、前朝史的传统和史学家对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的坚守等,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以丰富的、多种表现形式的历史撰述,雄辩地证明与阐说中国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事实;二是从精神和情感层面揭示出中国历史上各族间历史文化认同之趋势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中国之所以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必然性;三是为史学自身积累了厚重的思想遗产和学术话语,成为当今历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一。“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候,重新研究西方比较成本学说,发掘其科学、合理、有用的成份,扬弃其思想糟粕,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对外开放来说,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比较成本学说是西方国际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学说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一学说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是由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8.
罗马法是世界古代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给后世流下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罗马法缘何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着这个不解之谜。笔者认为,罗马法的发达除了与当时罗马的社会条件有关外,罗马法学……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世界对于"家"的理解存在若干重误区:一是将"个体"与"家庭"理解为势不两立的价值主体;二是将"亲亲"的生存论经验与"家"在历史上的机制化表现混为一谈;三是错误地把"家"的非对称性结构理解为权力主从关系的起源;四是误认为家庭的角色责任与现代社会的个人自由不相兼容;五是只看到"家"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面,没有看到"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存在。由此,现代社会忽视了"家"自身固有的价值意义。重新建立一种饱含"个体自觉"的"家"观念,可以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澄清"家"的积极价值,使"家"成为成就"个体"的有力保障,并对"个体本位"的消极后果给予制衡;与次同时,现代世界还需重建"修齐"与"治平"的关系,发挥"家"所具有的更普遍的意义。总之,"家"需要被重新理解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为此,现代世界需要重新厘定"家"在"关系性"存在方式、"情感"境遇、"伦理性"原则、"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精神性超越的方式"等方面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谓平等?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平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作一番历史的考察,因为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 平等观念起源于古代的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脐带”,在躯体构造和精神能力上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别,本能地意识到“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平等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