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杰出的艺术作品是在作者神秘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神秘体验的艺术是超越的艺术,具有神秘性,反映的是主、客体的本质和内在的美。  相似文献   

2.
王列生 《学习与探索》2007,1(2):178-182
文艺史直至今日仍然以个体体验为其主要的意义存在方式,因此各种社会意义控制力量总会策划着合谋并引起各种紧张和对峙。未来的文艺将会以集体体验颠覆个体体验,走出内省式沉湎、私密性对话和工具性依附,从而达到一种意义边界清晰的狂欢化文艺存在理想境界,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文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盂静 《东西南北》2011,(17):60-62
距离倪萍离开“央视”舞台也有些年头了,其实她从没离开观众的视线,可不知为什么,观众对她的变化还是颇为吃惊。卖菜的大婶会心疼她这些年是不是过得不好,  相似文献   

4.
吴淑严 《社科纵横》2012,27(12):174-175
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认为“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这是卡森式的主题.卡森之所以执着地关注着现代社会所存在的多元孤独形态,除了有作家个人独特的创作经历、情感经验等个人原因之外,更多的则是因为孤独存在的无法根除性和社会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音乐欣赏的过程 ,即是人们对音乐本身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也是人们自己的感情和音乐家所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所以说情感体验是人们进行音乐欣赏的动力、中介及归宿。并且 ,音乐欣赏是培养人们高情商、高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漫画式笔调简要勾划了90年代西安地域文化向现代化工商业文化变迁的过渡状态,揭示了不同文化在这里相遇时的错位以及表面热烈、迷乱的氛围中文化及文化人那种暂时找不到自己也不被人深刻理解的内在孤独。  相似文献   

7.
李正春 《学术交流》2005,(11):154-157
柳宗元和谢灵运同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文学成就斐然,而政治结局悲惨。两人政治悲剧的共同原因是缺乏政治家的素质与才略。孤峭执著的政治人格和孤傲激切的性格品质,使他们在政治上空前孤立,而家族的式微则更加剧了他们孤独心态的形成。其诗文呈现出浓郁的孤独意识正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波 《东西南北》2011,(1):70-71
法医学教授科勒什克突然死了,这让他的同事和好友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一时难以接受。他随即结束度假,回到维也纳总医院第一产科门诊部。  相似文献   

9.
孤独是一种心境,每个人都会走进这种心境,每个人同样也会有这样感觉??然而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不同,理解的也就不同,十几年前我只泛泛的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孤独”一词,十几年后,经历了许多事,经过了许多分秒以后,我对“孤独”从出处、词语解释上??等等,又有许多更深、更成熟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李进超 《社科纵横》2010,25(9):176-178
在巴尔塔萨孤独的一生中,关注于上帝的荣耀的重要性。在耶稣会的学校里,他孤独而彷徨;在他被迫与耶稣会脱离关系之后,开始了孤独的祈祷。在曲折和磨难中,他创作出版了大量著作,发出了耀眼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1.
孤独的代价     
“寡居效应”一项发表在学术期刊《流行病学》2011年1月号上的研究给出了惊人的量化结果: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伴侣去世之后三年内死亡。之前已经有相关研究认为丧偶会增加人的死亡率,这种情况被称为“寡居效应”,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仔细考察了自1991年起记录在案的58000对夫妇,最终发现寡居效应不仅对老年人成立,对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同样成立。  相似文献   

12.
贺苗 《学术交流》2006,(5):163-166
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绝望,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她思索着人的孤独,憧憬着死亡的美丽,并将其指向人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小说的两条主线,也是其小说所要展现的更为深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王文龙 《社科纵横》2011,26(5):82-85
缠绵爱情历来是文学吟唱的主调。在东干文学创作中,爱情悲剧小说佳篇迭出。本文通过对小说《三娃儿与莎燕》和《莎尼娅》的文本细读,着眼于作家及文本,挖掘在这两篇辛酸悲恸的爱情故事中,男主人公"延宕"的性格、封建礼教以及作家个体的民族情怀合力酝酿了他们爱情、婚姻的悲剧。表层的悲剧故事,折射出东干族的民族心理,以及这个民族的孤独气质。  相似文献   

14.
孤独与爱,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法融合的矛盾体,但在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世界里,孤独的人生、疏离的情愫,却始终纠合着爱的体会.卡森信奉爱是所有好作品的发生器,在她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爱的流动.但这种爱的投射却是如此脆弱,它映射出的是深及骨髓的孤独.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论文分析了卡森试图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出一个与爱同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无能来印证人生孤独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的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而在当今快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则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赵静 《社科纵横》2007,22(3):84-85
本文从分析体验经济的内涵入手,指出体验经济的本质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验经济下品牌营销新的方向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瑞 《生存》2020,(6):0180-0180
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鉴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小学生思维也只是存在于表面的思维。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奠定基础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加强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情境体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5,3(5):62-68
心理体验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在审视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缺失的背景中形成.其强调创作主体的作用,重视作家主体的深层心理体验在创作中的运用,深化对现实中的"人"的认知与把握,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独创性.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形态,汲取其有益经验,对丰富与深化现实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坛宗主等表象背后,与一般宋人笔记和当今文学史所显示的大相径庭,欧阳修晚年人生的底色其实是衰痛、哀恸与孤独.他外在的事功显赫,文学的成就辉煌,但他肉身的早衰病痛、面对小儿女相继死亡的精神哀恸,以及敏锐心灵所体会的生命孤独,种种忧伤缺憾却并不因此而得以抚平.论文拟藉由欧阳修诗文、书简、表状中并不完整的自我言说,对其迥异于表面风光的生命底色作深入幽微的掘发与阐释.  相似文献   

20.
李响  纪彭 《东西南北》2014,(17):68-70
500年前,海瑞出生于海南琼山,他一生都如一座孤傲的岛屿,漂泊于无尽汪洋,与“主流”官场相隔填不平的海峡。同为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清官,相比于包公的高度脸谱化,海瑞的形象模糊而复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把海瑞评价为“古怪的官僚模范”:“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