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史官职守的轉变,是和史学的發展有密切关系的。西周王朝为了适应于繁夥的政务,建立了一套比較前代嚴密的封建統治机構,还“制礼作乐”,提出前代未曾提过的德治作为巩固新王朝統治的武器。随着統治制度的变化,这时封建統治机構組成部份之一的史官,除了掌司曆法、占卜和祈享等等有关于天道或宗教迷信方面的任务外,还掌司記錄时政、寫作策命、保藏官府冊書、宣达王命和献書規諫等等有关于政务或人事方面的任务——这說明这时史官比較前代多參与若干有关于人事方面的任务了。西周史官的职守漸由天道方面轉向人事方面擴展,这对于史学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史官对于歷史的記載或歷史资料的編集和  相似文献   

2.
苏州碑刻博物馆曾征集到一批反映苏州清代药业情况的碑刻(简称“药业碑”),现陈列于碑廊内。这类碑刻主要有:1、《吴县严禁好徒原称戈制半夏在乡镇分销发兑,蒙混渔利碑》,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六日。2、《上海县永禁外姓假冒戈老二房牌号,出售戈制半夏碑》,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十八日。3、《元和县水禁渔利之徒假冒戈老二房牌号售卖假药碑》,立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初四日。4、《苏州府禁止渔利之徒假冒戈老二房牌号仿单碑》,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二十日。5、《长洲县为各药销药料儿…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蒲圻是湖北东南角上的一个县。蒲圻話屬于湖北方言中比較复杂的“鄂南区”。根据汉语方言普查的材料,鄂东南几个县的話格外复杂难懂,它們不仅跟湖北省內另外两个区的方言(“西南官話区”和“楚語区”)迥然不同,而且同屬“鄂南区”中的各个方言点,彼比  相似文献   

4.
建碑勒石,铭文绘画,以纪念逝者,或记录往事,中外都有,古今皆存,不足为奇。尤其在咱们中国,再早上百十年,王公贵族自不待言,就是贬夫走卒,但凡有两口饱饭吃的,就一定要想办法给过世亲属立块石碑。故而石碑之多,自然可想而知,以至于农民修房铺路,也常把那些无主的石碑招来发挥“余热”。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天柱是边疆社会碑刻运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举凡示禁、褒奖、布告、判案、林木保护、移风易俗、筑路修桥、捐资助学、宗族迁徙、祠堂修缮、寺庙宫观之修建,等等,民众无不刻碑勒石,以示郑重。究其分类言之,又大体可分为官府告示类、乡规民约类、路桥井渡类、学校教育类、祠堂宗族类、寺观庙宇类等六大类。这些作为乡村社会公共信息发布或传播媒介的碑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西漢鑄銅材最新的發现一九五五年十一月、西安漢城青門外約二百步地方、發現西漢鋪錢的銅材原料一批、共有十大塊、現归陝西文物管理会保管、銅材系長方形、中的孔穴、每塊上面、都的馨刻的字、大率記重量記号碼、最突出的一塊、右边刻有「汝南富波宛里田戎資」九字、字大如胡桃、正面刻有「二十五」三字、上横头面刻有「百二十日」四字、模糊不清的字,以其他铜材来证明、当是「斤」字、字体在由篆变隸之间、不带挑法、每塊重量刻字、均在一百二十斤左右、用今秤来比重、約六十斤有零、銅質已經过化驗、紅銅的含  相似文献   

7.
鄭成功的歷史資料,根据本校已經搜集的大約有二百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中文方面有从征实錄(海上实錄)、閩海紀要(海紀輯要)、海上見聞錄和台灣外紀四种;外文方面有被忽視的福摩薩和巴达維亞日誌等書。这些史料可以称为“原始史料”,因为这些史料是和鄭成功同时代活动的人物直接記錄下來的史料,而不是后人輾轉抄錄的非原始史料。这些史料有的是正面資料,有的屬反面資料。  相似文献   

8.
《西游記》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神魔小說。它在我国广大人民生活中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是不下于《三国演义》等其它几部长篇小說的。識字的人,沒有讀过《西游記》的恐怕不多;不識字的人,也經常有机会接触到它里面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和部分精彩篇章。記得童年时代,在还沒有讀《西游記》之前,从舞台上、皮影戏的“銀幕”上,从小人书里,从某些节日里或祭神或娛乐的热闹场合中、旱天里鑼鼓喧天的祈雨的行列中、就经常看到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就非常熟悉了其中若干片断的情节,如“大闹天宫”,“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后来读了《西游記》,印象就更亲切、深  相似文献   

9.
說“晏子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晏子春秋”(或簡称“晏子”),是一部接近历史小說的散文作品。关于它的記載,最早見于司馬迁的“史記”。“史記”說: 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其書世多有之。(“史記”管晏列传”) “史記”沒有著明这部书的篇数,但我們可以知道,它在汉初时,已經广为流布了。稍后于司馬迁的刘向,曾对这部書作过一番整理,汰去重复的篇章,定著为八篇,二百一十五章。他說: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省昆山县周庄镇发现了一块清康熙年间的《仁宪永禁差船扰民碑》。这是研究清代社会政治状况的值得重视的碑刻资料。《仁宪永禁差船扰民碑》原立于昆山县周庄镇北栅桥堍(急水港畔)的永庆庵墙上。此碑为康熙十八年至二十四年(1679—1685)清朝官府的三次晓谕(告示)的汇鐫,距今已三百年了。此碑高1.20米、宽0.58米。碑额有“仁宪永禁”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11.
司馬迁的《史記》是我国文化遺产中的一部光輝作品。《史記》的成就和进步意义是多方面的,而把秦末农民起义的領袖陈涉列入“世家”,比較客观地記录了陈涉起义的过程,肯定他在反秦斗爭中的功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差不多已为一般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評工作者所公认。但是,在具体論述与評价司馬迁对陈涉的态度时,人们的看法是并不一致的。許多同志认为:司馬迁“从被压迫人民立场出发”,“把陈涉和历史上的圣人相提并論”,“热情地歌頌了秦末农民起义”。不久以前唐贊功同志  相似文献   

12.
苏州织造局志十二卷,清康熙时吳县孙珮撰。康熙二十五年印行。孙珮曾参加地方志乘編纂工作,此作等于苏州府志之裁篇别出。织造局为当日現存机构,清初且为滿皇族所特别重視,有专属档案可資依凭。所以編者除以私人資格利用公档材料編写吳县志浒墅关志而外,更有苏州织造局志的編輯。(見卷首彭宁求刘滋序文)方志或专志在史料上,有它的独特的价值,虽然这类文献的編撰,有时几成为虛应故事之作。孙珮此书,当然亦不能例外(此书因刻本流傳不多,苏州图书館列入特藏书类)。其內容与体例,不出一般方志老套。但因织造局是一种比較特殊的机构,其記述“机张”、“工料”、“口粮”、“緞匹”各卷,有关劳动組积、工具、成品、各种簡单图案;而第一卷記沿革部分,又大体上把这一机构在各时期的不同形态加以敍述。作为明清间一种經济現象的史料来看,却可借以透視当时的現实,  相似文献   

13.
墨辯大取篇在墨家文献中是编定較晚、成书較后的篇章。它辞約义丰,包罗宏富,对墨家学說多所发展,且又包含許多辯难,故虽文多譌脫錯簡,却一直为許多研究墨学的学者所重視。如曹耀湘在《墨子箋》一书中說,它是“墨学指归所在”。張之銳的《大取篇释义》則认为“墨家兼爱学說得以成为一家学說,尽在此篇”。張純一在《墨子集解》中认为它“极似全书之括論”。这些評述,是否得当,可以研究;但从逻輯方面考察,則它确实从实际的政治、伦理思想斗爭中,从反对詭辯  相似文献   

14.
吴敬梓生活着的时代,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一方面是商业资本的发展,形成了人口集中的大都市,特别是商业高利贷的剥削,象当铺业简直是遍于各地。在工业上,据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最近在苏州发现的“奉各宪永禁机匠叫歇碑”的说明,在雍正年间,至少在中国江南苏杭三角地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在形成中,并且随着两个阶级的形成,也出现了新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至于在农村中,由于商业高利贷资本的侵入,再加上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因而就形成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据《东  相似文献   

15.
“碑能强其骨,贴能养其气。”书法中历来就有碑学、贴学之分。习碑被认为是“壮筋强骨”的良方,受到广大书法工作者的重视。在习碑过程中,很多人又提出“还碑于贴”的观点,对此,我们有不同的认识。习碑时,许多人总是反复强调碑“下真迹一等”,学习碑贴时要“还碑于贴”。意思是讲碑总是不如贴,习碑时,要将碑上种种痕迹(刻痕、裂痕、  相似文献   

16.
历来論杜詩者都认为“老杜各体皆精”,对他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乐府体,五、七言古詩,五、七言律詩,評价很高,独对杜甫的絕句,貶辞較多,明人胡应麟甚至粗暴地把杜甫的絕句一棍子打死,說:“子美于絕句无所解。”(《詩藪》) 杜甫的絕句和杜甫其他詩体的成就比較,相对地說,絕句中有一部分艺术性較差。他的絕句与传統慣見的盛唐絕句比較,格調极不相似。但是否因此就可以忽視或否定杜詩絕句的成就呢?本文打算在这一問題上提出一些初步的、不同于前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废墟的姑塘市,“市”形已经全无。废墟间唯一尚存的是一幢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姑塘海关旧楼。旧楼附近,有一块当作铺路石的道光年间禁碑,碑呈长方形,青石质,长约150CM,宽约地70CM,厚约10CM,碑文除个别字已映外,通篇文字仍清晰可辨。禁碑全文如下:奉县宪示荣钦加知州衔德化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十四次济出示严禁以安客商事。据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民人陈志锦、邓祥临、潘真祥、谭明杨、罗万顺、彭亮山、刘云辉、陈瑞、陈凌九等呈称:“民等湘帮,撑驾大小钓钩船只,揽装客货,自贩枯烈煤炭谷来杂货等项,运往江西下江等处交卸,由…  相似文献   

18.
创筑大奠堡记碑位于宽甸县永甸乡坦甸村小学院内(原明代大奠堡城址内),距宽甸县城12.5公里。坦甸原称“建散”,明万历重新整顿边备时于此建堡,后迁旧大甸子堡于此,故称“大奠”,清开垦边外,始改大奠为坦甸(又称团甸)。大奠堡是明朝为防御女真进犯而修筑的一座兵城,为宽甸六堡之一,始建于明万历三年三月初十日,竣工于万历四年十月二十日。大奠堡四面环山,山峰陡峭,崖峰嶙峋,自然环境极利于据险设防。该城为砖石结构,只设西门。城南北长320米,东西宽193米,总面积61760平方米。现墙几乎全部颓圯,残高3米左右。日伪时期修筑凤上铁路时把城东角拆…  相似文献   

19.
南诏德化碑     
云南大理县的太和村(古称大和城),是唐朝时代南诏建国的第一个古都。 唐玄宗开元26年(公元738年),蒙舍诏(南诏)主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用武力兼并了其他五个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以“鸟蛮”为主体的多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次年,皮罗阁定都大和城。从此,大和成了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蛮书·六(贝佥)》记载:“大和城……城中有大碑,阁罗凤清平官郑蛮利之文。论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此大碑即今存于太和村的《南诏德化碑》。  相似文献   

20.
大凡立碑勒石,目的都是想流传百世,谁也不愿遗臭万年。可是,却有意欲流芳反遗臭的事儿。 山西省广胜寺徐殿是寺区现存最古老、最宽大的殿宇。殿内四壁原绘有精美的元代壁画,面积将近四百平米,价值连城。但在1928年,却被寺内僧人伙同乡绅、古董商盗卖出国,现存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东廊下的碑刻就是记载卖壁画始末的。此碑立于民国18年(192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