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永华 《学术界》2004,(5):146-155
"学报编辑学者化"在存在着价值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固有的表述缺陷和思想局限,甚至含有轻蔑编辑之嫌.它不利于引导社会准确地、客观地评定编辑工作的业绩.为了学术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倡导"学者编辑化"的理念,高校学者编辑化正日益成为高校选择学报编辑特别是主编的重要标尺.许多著名学刊的主编及编辑往往是学科发展的旗帜性人物.学报编辑同时具有学术管理的职能、学术研究的职能以及学术服务的职能,要胜任学报编辑工作,除了要强化刊物的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团队意识之外,一定要强化刊物的市场营销意识.编辑成长的根本出路和职业境界在于让编辑回归"杂家",确立以"编绩"为核心理念的学报编辑工作评价体系并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和确认编辑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术为本,为教学科研服务".这是"复印报刊资料"一直坚持的办刊宗旨.这个宗旨说明了我们编辑工作的立足点和服务对象."学术为本",要求我们坚守学术独立,学术质量至上;"为教学科研服务",则要求我们在编辑内容、编辑方法、出版形式上要紧跟教学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已转为"知识性社会",知识的价值越发突显.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一切,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新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编辑工作,事关大局和全局,应值得全面、深入研究.从编辑起源和发展简史入手,研究新时期编辑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性,深刻揭示围绕"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核心",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是做好新时期编辑工作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敬亚平 《学术探索》2012,(6):107-109
编辑的"学者化"和"专业化",是编辑岗位成才的传统路径和现实选择。在知识经济和全媒体时代,出版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环境,对编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拓展编辑成才的多元路径,使编辑能够肩负起我们这个转型时代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杜佑编辑的<通典>不仅汇集了唐以前数千年间的典章制度,而且反映出他丰富的编辑思想:他提出"将施有政"、"经邦致用",强调编辑工作要积极反映时代精神,为政治服务;此外,他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进化与发展的编辑观念,不信怪异、勇于疑古、善于求实的编辑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读者是期刊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如何强化少儿期刊编辑的读者意识是本文探讨的课题.珍视"第一读者"及"潜在读者",真正从孩子的需要和能力出发,真诚地、经常地与读者沟通和交流,让少儿期刊编辑怀着师者之心影响和培养我们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7.
1919年《东方杂志》改版,明确表示放弃"特别国情之说",并"顺应世界之潮流",文化态度逐渐向《新青年》靠拢,刊物随之迎来了"新生"。编辑态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文化"调和论"的放弃,对"西洋文化破产论"的批判,以及对新旧文化关系的再次厘清。尽管杂志表示要丢弃古今中西关系的"调和论",要进行"一心一意地现代化",但又通过诸位"西哲"之口,抨击西方文化弊端、礼赞中国文化优越性,显示出明显的历史惯性和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对于综合类学术期刊来说,要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就必须"苦练内功",也就是要确立和完善优秀的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并以编辑思想的坚守和凸显定位刊物的风格和品位,以编辑思想的延伸以及同学术各界的广泛合作壮大刊物,从而营造刊物特色,形成刊物学术影响力,拓展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把编辑工作比作"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形象地说明了编辑工作的性质.的确如此,一篇文章,只有经过编辑的认真修改、润色,才能更加完美;一个版面,只有经过编辑的精心设计编排,才能更加赏心悦目;一张报纸,只有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才能更加吸引读者,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大多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出色一些,自己做出的"嫁衣"让人满意.但在新世纪报业竞争日呈激烈的形势下,要想把编辑工作做好,只抱着传统的为文章加工润色的"等米落锅"的观点是不行的.这就要求编辑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更需要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编辑的个性即刊物的个性",也有人说:"有怎样的编辑,就有怎样的刊物".此话虽不完全,但却道出了编辑的地位和作用.一本刊物的编辑,犹如一座工程的建筑师,要把工程建设成优质一流,当然首先要有质量上等的材料,但有了上等的材料后,到底会建成个什么样的东西,都取决于建筑师的设计和施工,建筑师各自的修养不同,竣工的建筑物风格、质量优劣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1.
出版业已经进入了"策划时代",策划编辑在图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在图书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居于出版活动的核心地位。策划编辑与撰稿者事实上形成的"思想—撰稿"模式已成为不少图书的新型运作模式。策划编辑作为决定某些出版物内容宗旨、编纂思想、结构意图的组织者,在现行的著作权法中,还未包含于著作权主体范畴之内,这将极大地束缚作品的创新性和传播。因此,我国《著作权法》相关条例也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2.
《重庆社会科学》是以"全球视野,中国个性"为理念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编辑出片版流程将全面对接国际惯例,并按相关技术要求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出刊。仔细解读"来稿须知",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批评界现有的各类按主体划分的文艺批评形态——学者批评、读者批评、作家批评、编者(编辑)批评等,在网络文艺批评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了一定成绩,其杂语纷争局面也自有其积极意义。但它们在批评实践中遭遇的问题更为突出,每一种批评主体的个体行为都很难达到有效阐释网络文艺现象的目的。也许,建构读者、作者、编者、学者"四方主体合作式批评",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这一新的文艺批评范式具有"金字塔形合作式话语生产"和"环形合作式话语生产"两种具体操作形式。  相似文献   

14.
略论期刊编辑部远程办公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编辑部通过在网站上建立远程办公系统,可实现家庭办公和异地办公。远程办公室主页主要由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阅览室、财务室、广告部、发行部等职能部门组成。其中,办公室又分主编室、专业编辑室等,主编可定期在会议室召开会议,各编辑和作者、读者相约在会客室交流。规范的约稿函、修稿函、催版面费函等,可利用邮件系统发送,而审稿费、稿费、版面费等可在财务室通过网上银行转账。作者投稿时可直接进入编辑室对口专业的"办公桌",编辑可在自己"办公桌"上编排校稿件,提交给主编,实现局域网办公、因特网办公等远程办公的功能。利用该系统,可外聘编辑(甚至异地的编辑),本编辑部的编辑也可在别的杂志社兼职,为建立网上编辑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3日下午,贵州省普定县130个单位的140多名年鉴工作人员集体"充电",听取《普定年鉴》编辑人员讲解如何撰写年鉴稿件。  相似文献   

16.
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其"阅读部分"节选了钱锺书的小说《围城》。由于出版社的编辑和校对工作不到位,课文中至少存在着三处文本"硬伤":其一,原著滥用敬称,说"汪处厚"是"汪次长的令伯",编选者听之任之,以讹传讹;其二,编选者误读旧称,偷换概念,改原著中的"论理学"为"伦理学";其三,编选者不识简称,擅自扩大外延,改原著中的"比国女人"为"外国女人"。由此看来,"规划教材"的编写者、审订者和出版者们还没有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业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英格兰初步形成了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乡村社会产生"推力",城镇特权地位产生"拉力",吸引和拉动农村人口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与此同时,乡村也存在阻碍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城镇也存在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推力",正是在上述各种"拉力"和"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中世纪英格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一定发展,畜牧业、纺织业等非农行业逐渐兴起,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继承了这些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受到知识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依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实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实在的知识并非我们所作的"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和历史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心理现象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话语建构,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对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家》杂志本是纯文学双月刊,但该杂志还有一个"野鸡版",与正版同一刊号、刊名,编辑人员绝大部分署名相同,其内容包罗万象,甚至含有论文。据估算,  相似文献   

20.
侯庆凯 《理论界》2012,(12):119-121
面对潮起潮落、不断变化的出版业,面对虽无枪炮声却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新时代的出版产业从业人员,我们不能闭目塞听,应该具有独特而广阔的视野。在编辑视野上,不仅要有杨牧之所说的"国际视野",还要拥有广阔的编辑视野并利用其去关注市场、关注时代、关注世界、关注作者和读者、关注新闻出版产业、关注数字出版等新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