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重点探讨波德莱尔应和论与霍夫曼的关系。认为,如果英国批评家查德威克“两个对应面”之说有道理而且可以被分离,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水平对应面”就受过霍夫曼的启发。由此延伸,解剖了霍夫曼的创作特点及通感说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也考察了波德莱尔接受霍夫曼通感说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时间和过程,并提到霍夫曼对爱伦.坡的影响兼及对波德莱尔的作用,还探讨了通感说的哲学和艺术心理学渊源。  相似文献   

2.
望之 《中华魂》2012,(7):26-28
复信蓝高岑同志:来信及所附《炎黄春秋》上那位"资深教授"的文章的复印件收悉。现在我把读后的若干想法申述如下:关于所谓"斯大林版本的马克思主义""资深教授"的文章说:"我恍惚大悟,过去我们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竟是斯大林版本,不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将斯大林版本的马克思主义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德国作家E.T.A.霍夫曼(E.T.A.Hoffman)与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en Poe)的短篇小说的文本分别从作品主题、意象以及叙述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平行研究之后,得出"恐怖怪诞"这一审美形态的发展脉络,即从霍夫曼到爱伦坡,"恐怖怪诞"从原始的雏形逐渐形成独立的审美形态,开创了美学中"审丑"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探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斯大林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深层批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认定,斯大林的"国家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斯大林化时代的斯大林主义的实践后果损害了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客观上造成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里,伟大的斯大林同志全面地阐明了语言和语言学的问题.他武装了我们,使我们在现在复杂的思想斗争中能够掌握正确的理论武器,他教导我们说:"语言学底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底内部规律."(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29页)他指出语言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它是千百年历史的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它进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不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1941年5月,德军已在苏联边境集结大量兵力,机敏的朱可夫向斯大林提议先发制人,没有被采纳。6月22日,德军发起闪击战,缺乏准备的苏军自然是一片混乱。战后第六天,斯大林到作战室视察,总参谋长朱可夫居然毫不理睬,赌气般地说:"等我了解清楚情况,自然会汇报。"斯大林自讨没趣,只好说了几句鼓励的话,黯然离开。  相似文献   

8.
沈宗武先生在<斯大林模式重评>一文中提出了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看法.本文就斯大林模式是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是否创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以及是不是苏联剧变的根子这三个问题与沈宗武先生商榷,从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理论的探索不相一致、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其自我强化的机制给后来的改革带来了困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指导原则,但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能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制度方向,突破不得.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标准,肯定其开创性和巨大成就,克服其严重弊病,不能简单肯定或否...  相似文献   

10.
马维先 《中华魂》2014,(7):55-60
在赫鲁晓夫二十大"秘密报告"发表50周年的时候,美国学者格雷弗·弗出版了他的专著《反斯大林的卑劣行径》。作者是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教授、博士、历史学家。曾与俄罗斯学者合著《被诽谤的斯大林》《1937年。斯大林依法审判。不容申诉!》等。《反斯大林的卑劣行径》一书彻底颠覆了西方某些历史学家和报刊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高度评价,不仅推翻了他们关于"秘密报告"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演讲"之类的溢美之词,还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赫鲁晓夫整个"秘密报告""全部由谎言拼凑而成",而他用于直接"揭露"斯大林或贝利亚的论据,没有一件与事实相符。现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据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浪漫主义美学的语境中重读霍夫曼,可以对他产生新的认识。他的"双重人格"的主题值得进一步解读,这其中包括:体现了浪漫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的基本任务是再现人的精神内容,而否定艺术模仿论赋予模仿以第一位的、决定性的意义的观点;在理论上有德国浪漫主义幻想的"离魂说"作为支持;双重人格使个人身上失去个性,在活人身上失去生命和灵魂,这是双重人格给他的原型带来的最大灾难。作为"纯粹的浪漫主义者":霍夫曼的艺术创作中实现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强调各种艺术的相互渗透;他的长篇小说采用片段的方式进行叙述,这是浪漫主义艺术批评与以往的艺术批评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12.
1928年7月,已开始与斯大林产生路线之争的布哈林找联共(布)中央前反对派首领之一的加米涅夫进行了密谈,目的是让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要因维护斯大林而攻击自己。加、季则认为不能跟布哈林搞在一起,应与斯大林结成联盟,因为他们的政治主张与斯大林较为接近而同布哈林则相差较远。次年1月,托洛茨基对所获取的布、加密谈记录写了"前言",并指示其拥护者将"记录"和"前言"以传单的形式在莫斯科散发。布、加密谈由此浮出水面,变成了一起政治事件。斯大林先是以这一事件相要挟,逼迫布哈林集团就范,之后又以该事件为武器对布哈林集团实施了强力攻击,并很快在政治上摧毁了该集团。这一事件对加、季的命运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他们不仅未能实现与斯大林结盟的愿望,反而遭到了斯大林等人的怀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以后斯大林逐步改变了他此前坚持的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观."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提出使他的社会主义观出现了混乱,这是斯大林改变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根由.1936年底斯大林宣布苏联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导致他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的全面冲突,这促成了他的新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于1946年2月9日在莫斯科选区发表的竞选演说并非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和"苏联发出的'冷战'信号",而是斯大林运用列宁危机和总危机理论来分析二战的起源,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做出的一种判断,并无挑起"冷战"之意。从战后美苏力量对比;斯大林希望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的愿望;斯大林在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后的反应和苏联战后的外交实践四个方面就可以说明这种观点与历史事实是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为什么?     
臧凤华 《中华魂》2008,(4):24-25
"苏联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有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和斯大林的领导","应该重新评价30年代斯大林的镇压活动。当然,其中有很多过火的行为",但"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同各种势力的斗争",斯大林的镇压"消除了实际存在的和潜藏的变节者"。以上这些话,是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情地批判斯大林、20世纪30年代曾是暗杀斯大林小组成员的亚力山大·季诺维也夫反思的话。另一个彻底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学家、著有《让历史  相似文献   

17.
霍夫曼是德国19世纪初最具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大陆的霍夫曼研究相比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而言是相对滞后的。大陆的霍夫曼研究文献按内容可分为3大类,分别评述作家、作品和作品的传播,并有如下4个特点:1.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霍夫曼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2.扎堆霍夫曼代表性的中译作品;3. 较多关注其作品的二元对立性而忽视其他特点;4. 研究理论和视角亟待扩展;5. 研究者从德语专业扩大到了比较文学专业。针对这些研究特点进行了原因分析,期待能给研究者以些许启迪。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和<青年近卫军>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然而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股全盘否定<青年近卫军>的逆流.今天重新评价<青年近卫军>,可以说,它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都堪称是世界反法西斯和苏联卫国战争的最优秀作品.法捷耶夫曾经得到斯大林的信任和器重,但他并非如一些攻击者所说的是斯大林的"心腹"、"影子"和"棍子";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法捷耶夫最后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的死属于战士的死,表现了他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也凸现了他宁折不弯的人格,令人崇敬.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美国化学家E.J.科里(E.J.Corey,1928-)对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Woodward-Hoffmann rules)来源优先权之争的来龙去脉以及R.霍夫曼(Roald Hoffmann,1937-)对昔日往事的回顾,有助于理解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来源之争.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从维护世界和平与苏联安全利益的愿望出发,根据战后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战后国际安全的战略思想.就其根本目标来看,这种安全战略旨在保证苏联的国际安全环境在尽可能长的时期内不被破坏;就其实质和措施来看,这种安全战略防守多于进攻,巩固既得利益多于争夺新的势力范围.在两制国家间关系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合作到冷战共处的转变;在维护国际安全问题上,则由最初寄希望于集体安全保障转变为依靠建立自己的集团组织;在欧洲格局的安排上,斯大林突出了建立苏联"安全带"的想法;在原子弹与世界和平问题上,他认为只有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才能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斯大林对战后国际安全的分析是冷静而清醒的,他为维护苏联安全所采取的许多步骤和措施也是正确或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斯大林也损害了别国的利益,打破美国核垄断的努力在客观上也加剧了核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