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孙振杰 《社科纵横》2013,(10):105-108
《大唐西域记》中的"烈士池"故事,以及以"烈士池"为母题的中国俗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故事不是"穿上了中国道袍的佛教故事",而是佛道斗争延伸到文学领域里的重要表征。"烈士池"系列故事中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佛教意象,但我们不可孤立地将其抽取出来作为佛教属性的证明。从对这一系列故事的叙事分析可以看出,"烈士池"系列故事在中国文学中的出现是道教对佛教在文化领域里的持续性反击。  相似文献   

2.
在道教与密教的万神殿中,到处活跃着女神或女仙的身影。她们与那些大多为威仪凛然的男神所把持的其他宗教恰成鲜明对比。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西王母为女仙之首。在她的麾下,南有航海女神天妃娘娘(妈祖),北有碧霞元君,分别受到南北广大香客经久不衰的崇拜。列入道教仙班的还有授黄帝符书以破蚩尤的黄帝之师,俨然为中国古代女战神的九天玄女,以及以仙桃、美酒、佛手等献寿的寿仙麻姑等等。此外,道教中上有依照阴阳五行的玄想而构想出的诸多月宫星辰系女神仙,下有根据干支、方位相结合而创建出的庞大的玉女神仙系统。仅在唐末道人杜光庭为女性神仙立传的道教经典《墉城集仙录》中,就收入女仙故事37个;元代道士赵道一所著女神仙集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更是广泛搜罗了121位女神仙的事迹;而清代道士王建章所修的《历代仙史》,又将这一数目增至133,遂使道教神仙系统中女性成员的队伍不断扩充,其“灵迹”亦愈加神奇,影响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3.
郑土有先生的《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与神仙信仰》一书最近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系《羊角丛书》之一,其主旨是从中国人的神仙信仰这一角度分析积淀在中国人身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研究中国古人的神仙信仰。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神仙信仰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神仙世界的建构。”第三部分为“神仙信仰的历史发展轨迹”。第四部分阐述了“神仙信仰的三种表现形态”。第五部分论述了“神仙信仰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的地位”。第六部分是对中国历史上的神仙信仰进行批判和反思。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对中国神仙信仰的研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打破了将神仙放在道教中来研究的传统方法,大胆地把神仙及神仙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这种做法是一种具有创  相似文献   

4.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主要是指神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并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即从天上神仙到民间异人;神仙功能的社会化,即从个体成仙到救世度人;神仙居所的尘世化与内向化,即从遥不可及的"洞天福地"到遍布乡间市井的官观庙宇,一直深入到人们的心灵居所.这一民众化过程,是明清社会大变动榕局之下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控制等是民众化最终形成的外部因素.同时,这一民众化过程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特征亦有着密切的关联,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一体化与交融性.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民俗佛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认为,中国的民俗佛教是与经典佛教不同的存在形态,后者属雅文化层次,精纯、严格;前者属俗文化层次,散漫、可塑。但从宗教发展规律看,民俗佛教却更多地体现成熟宗教的普遍特点。文章探讨了民俗佛教与经典佛教的异同,民俗佛教的构成特点、宗教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宇汝松 《唐都学刊》2007,23(2):44-47
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初入中土的佛教以此为契机而得以迅速传播。富于思辨的般若学在与玄学的不断交融中逐渐异化为玄学化的般若学。享有“解空第一”之美誉的僧肇大师致力于将般若学从玄学中解救出来的同时,从本体论、认识论、解脱论等哲学高度,为中国佛教建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圆融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外来佛学从傍依玄学而一跃成为发展玄学、甚至终结了玄学;佛教也因此走上了真正中国化的独立发展道路,并开始反哺中国文化,推动了整个中国哲学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举魁  张渊 《社科纵横》2012,(7):104-105
佛教在汉代开始传入榆林,魏晋时已建有僧寺,隋唐时进一步发展,明代时,为防蒙古人的侵扰,榆林各地明长城沿线上的佛教盛于一时。戴兴寺是榆林佛教历史变迁与发展的代表;道教在唐宋时就传入了榆林,明成化年后,道教最为兴盛。佳县白云观是榆林道教信仰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佛、道教在历史发展中,二者相互融合,道、释合一。依据地方史志、实地考察,展现榆林地区佛教、道教的历史与现状的基本概貌。  相似文献   

8.
李金坤 《阅江学刊》2014,(2):114-119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求仙、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李白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洵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拓展了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建立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肖向明 《浙江学刊》2006,(2):128-133
作为一种古今共有的民俗信仰,"鬼"文化在古代文学中发挥了独特的题材资源、道德认知、美学想象等方面的文学功能.到了五四这一文学的转型时期,"鬼"文化在主题、情感、结构等文学功能上产生了多种角色转换,整体上呈现从证实性、寄寓性到象征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王树英同志的《印度文化与民俗》一书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去年底出版发行,这是作者继《印度各邦历史文化》(198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捧读之际,不禁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印度文化与民俗》凡26万余言,12章,涉及到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语言、风俗、文学、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包罗之夥,可称为印度民俗的小百科。提起印度,国人大多都知道有此一国,但若问:印度人信什么宗教?(当然,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印度人并非清一色地属于某一宗教的信徒)我们百分之八十的同胞都会毫不含糊地回答:“佛教!”其中包括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答出印度教的人为数不多,至于能同时说出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印度流行的几个宗教的人,恐怕就少得可怜了。原因大抵有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传来的佛教对中国影响太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6,9(11):164-168
《西游记》虽然主要由佛教、道教形象及其情节构成,但统摄全书的基本叙事观点却并非道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不但对道教毫无敬意,而且内含反讽。这表明作者不是以道教立场,而是以世俗立场,借用道教题材来编自己的通俗故事,表达自己的世俗观念。《西游记》对道教社会特性的见解和反讽说明《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道教中人。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民间故事研究可分两个领域,一是文学和创作活动领域,二是民俗学的领域。前者与其说是忠实地搜集、记录民间流传的故事,保留其原型,莫不如说是侧重于提出其中的文学要素,加以发挥,而且由作家挥毫改动,甚至再创作。我们可以将此类作品归于儿童文学的范畴。与此相反,民间故事的民俗学研究,是以忠实地再现民众间传播的原始资料为大前提。这一研究,一九一○年始于柳田国男形成的日本民间故事研究的主流。柳田原是文学家,后来关心农民等普通民众流传的传统文化,悉心研究,开创了日本民俗学这一新的领域。他的民俗学所探讨的课题是,日本民族固有文化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由于日本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儒教、道教等的对立、融...  相似文献   

14.
佛教譬喻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文学中,用梵文或混合梵文撰写的譬喻经与用巴利文撰写的本生经一样,都属于通俗故事文学。它们不论述“涅槃”、“无我”和“空论”之类形而上学教义,而只是通过故事来宣说“业报”、“轮回”和“戒律”之类通俗教义,主要目的是在民众中激起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从而普及佛教。  相似文献   

15.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5,21(3):67-70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宗教文化资源占绝对优势,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为一体,其中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大兴善寺、青龙寺、兴教寺、大小清真寺、北堂(天主教堂)、八仙庵、楼观台、法门寺等宗教人文景观,以其等级高、历史悠久,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而且在世界宗教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进行有节有序的开发,对推动西安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和印度的猴文化概况,然后对中国和印度猿猴故事的创作方式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了印度猿猴故事通过佛教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答失蛮诗人萨都剌生活在宗教繁荣的元代的后期,与道教徒交游甚广,在其作品中多有涉道诗词.它反映了蒙元统治者所采取的包容并蓄的宗教政策,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特征,道教与元皇室和社会各阶层的互动关系.这些涉道诗词,无疑属于道教文学的范畴.其在语言特征上,尤为蕴涵着道教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它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儒、道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依附、冲突到互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佛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它具有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作用于佛教的结果,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广泛传播的条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凤录生 《唐都学刊》2001,17(2):86-90
道教与志怪传奇小说存在着渊源关系.首先,从道教的文化生成来看,道教一方面采中华文化之元气而结胎成型和发展壮大,同时又返潮回流,以各种途径给予中华文化以巨大影响,以同样文化为创作背景和表现对象的中国古代小说自然难免受其濡染.第二,从志怪传奇小说自身来看,对神仙恋慕,对怪异的崇尚使小说作者与道教难分难舍.第三,道教在世俗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利用小说来传教,从而使某些道教作品呈现出小说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知名的文学诗僧,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佛教革新思想家,不但在文学上有相当的造诣,在佛教界也拥有一定地位,他的佛教改革思想主要针对清末佛教极度衰微,阐扬佛教首先应从内部开始改革,具体的改革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礼忏;二、付法;三、趋炎,四、办学,还专门针对当时人们普遍提出的各种"废佛"观点("僧无学行"、"宗教当废"、"佛法无用")一一加以破斥,是针对当时佛教内部所存在着的各种不良现象而奋力呼吁革新佛教,也为现代佛教改革提供了些许理论思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