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鱼鳞册是明清土地管理的地籍清册,遗留至今的数量很少,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遗存尤为罕见。贵州清水江下游天柱县新发现的贵州清水江侗族鱼鳞册共4册,较为完整的记录了一个侗族村落在清代晚期的土地占有关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如以"稨""籽"为田地产量和面积的计量单位,丰富、生动而形象的田块形状描述词汇等,是研究侗族社会经济结构和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与徽州鱼鳞图册相比,侗族鱼鳞册在形式上较为简化,但在明晰土地产权、保证赋税征收方面,其功能与徽州鱼鳞图册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成功召开。会议围绕着"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认为清水江文书数量大、时间长、内容丰富、有归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以清水江文书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与交流,使清水江学的建立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经过八年艰辛努力的整理考证工作,由贵州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张新民先生主编的《天柱文书》,作为贵州省清水江文书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的清水江文书系列首批重要成果之一,最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精装8开22册,著录文书七千余件,字数960万,乃文书学集大成的重要成果,乡土文献整理的又一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创获。  相似文献   

4.
清水江流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民间许多地方性制度密切相关,其中木材贸易的"当江制度"演变是了解清水江流域生态变迁的切入点。"当江制度"即茅坪、王寨、卦治等三寨木行轮流当江,上河山贩不能冲江出卖,下河客商不能越江购买,林农也不能直接将木材卖给下河客商。"当江制度"的核心是禁止"越江争买",这种木材垄断贸易规则有力地维护清水江流域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当地生态的平衡。"当江制度"崩溃与清水江流域生态退化同步。换言之,"当江制度"的兴废关系到清水江流域生态的好坏。  相似文献   

5.
试论两宋时期的农民负担“明白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和南宋初的"户贴",其用途与今日"明白卡"相近,目的是认定税负,防止吏弊,但是它的颁发并不经常.在南宋经界法的推行中产生了新的产税认定文书--砧基簿,它有着明显的优点,同时南宋后期以及元代的农户手中的产税文书多与鱼鳞册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6.
"锦屏文书"也称"清水江文书",2010年2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第1期开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了以清水江文书为研究对象的特色专栏"清水江学研究",自栏目设立之初,就聘请清水江文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主持人,同时以贵州大学法学、哲学、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历史学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及博士点为基础,依托多学科背景的研究机构及作者团队,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支撑,紧跟学术热点。截止2019年第6期,"清水江学研究"专栏共刊登48组131篇文章,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实现了跨学科多元发展。2019年11月,"清水江学研究"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栏目不仅聚焦方法论层面的探讨,更注重现实社会问题的关照,始终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实现了知识成果的转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2018年12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的正式公布实施,以及以锦屏文书为支撑的"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获"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一系列行动。当下正在进行的清水江文书"林粮间作种植复合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的行动,可以说是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清水江流域苗族群体属于"平权"社会,但并没有实行"逃避农业"和"逃避的社会结构"。尽管有清水江市场的发展和移民的流动,但苗族以血缘、地域、姻亲网络等结群。清水江苗族群体的"开寨始祖崇拜"、"姑舅交换婚"、"鬼蛊指控"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分类体系,然而这样的分类体系并不是"等级"的,其实质在于以"差序"的形式维护"平权",并以集体民主决策的议榔制度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8.
清水江文书是一种活态的民间契约文献资料,直接涉及清水江流域土地制度、财产转让、地权股权、婚姻家庭、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是了解清水江流域乃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从证据学角度看,其既是民事权利的凭证、还原历史真相的见证,又是民间证据制度的载体,也是构建清水江学学科的依据,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我国封建社会乡民的证据维权意识和民间的证据制度,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具有积极的文献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水江文书有关田地买卖,多涉及"田边地角"的权属交易,这是清水江文书区别于其它区域田地买卖契约的最大特色,构成混农林经济的显著特征。"田边地角"确认林地和田地的边界,是了解"林农兼作"的切入点。田主对"田边地角"一定范围内的树木和荒地享有所有权,在田地买卖中可以保留或出售。"田边地角"所涉的田地多为岭子田和山冲田,且常分布于群山环抱的林地中,因而多用于种植禾,故林间开辟田地种植禾是林间套种的特殊方式,而"田边地角"的荒地多用于种植旱禾以及培植以杉树为主的林木。"杉禾间作"是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林粮间作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历史上清水江木材市场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至民国时期,以贵州省锦屏、黎平、天柱、三穗、剑河等县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各族群众在木林生产经营过程中与外来客商共同培育了享誉全国的木材市场。一时间,清水江木材市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清水江成了当地与外部交流的水上长廊,成了木材贸易的黄金水道。清水江木材市场如此繁荣昌盛,是有其重要原因的,本文对此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1.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起源".本文将首先说明黑格尔为什么要以"感性确定性"作为<现象学>的开端;其次,我们将阐明黑格尔本人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过程;最后,我们将指出黑格尔在此处用语言瓦解感性确定性时所犯的错误,并就此提出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期货期权是期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目前虽没推出期货期权,由于它对深化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其产生、发展和壮大是必然的。期货期权的主要作用是为期货提供避险工具,但同时它本身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风险。借鉴国外期货期权风险管理的经验,探讨我国期货期权风险的管理,对日后推出期货期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