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首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2.02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14.9%。蓝皮书预测,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11—2020年统计局数据,描述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老龄人口基数大、比例高,老龄人口数量增多的同时人口总量不断下降。分析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育水平低下、中青年人口流失、健康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等。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在采取措施加强老年群体健康服务的同时应重点发展省内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之后,鉴于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和紧迫性,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老龄工作的重大意义,解决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的支撑,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动员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力量来保障老年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200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关注低生育率条件下研究新的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为我们在新世纪更好地研究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事业普遍面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提出相关建议对策,促进老龄事业健康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市场化建设是当年世界克服人口老龄化冲击的主要选择,也将是我国发展的基本策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对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相关单位对大连老龄人口结构变化、养老资源配置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老人增多,区域不平衡、农村老龄人口比例高等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现象呈现严峻形势。本文侧重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勤 《领导之友》2011,(3):40-42
人口老龄化浪潮已遍及全球。从国际范围看,老龄问题是21世纪公认的世界性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龄问题也日益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4,(39):17-17
正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截止到2013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中国未来发展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这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国情。另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近5亿,人口老龄化水平也将由目前的14.8%逐年增加到本世纪中叶的35%左右。中国已经迎来了"银发社会",养老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人口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社会养老保险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浅谈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特征进行论述,并对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公民提供养老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对政府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尤其是在广大西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不断增加,政府承担着老龄人口养老的巨大压力。本文从重庆市荣昌县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现状入手,分析县级政府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服务相关理论出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年型社会。按照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则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2003年,东营市跨入了人口老年型社会的行列。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营市老年人口总量增加,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社会养老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实施的好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社会养老模式上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此来解决中国农村人口存在的养老问题,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和相关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老龄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在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面临巨大压力,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矛盾突出。这个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城乡统筹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吴玉韶 《决策探索》2014,(20):17-18
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联合国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念,获得了全世界老龄界的认同。党的十八大和新修订的《老年法》明确指出,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必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决策探索》2011,(19):4-4
国务院目前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未来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正>一、我国面临的养老形势当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老龄化率达到17%,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养老需求正在快速释放和稳步增加,养老事业已经成为新热点,无论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日益关注并积极推动着养老事业发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9064养老模式,即90%的老龄人口将选择居家养老,6%的老龄人口将选择社区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在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迟滞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和传统管理体制都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老年人口已达1.5亿人,若加上"内退"人员,总数达1.7亿人,占总人口的13%以上.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且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高守国 《领导文萃》2013,(15):105-107
问题268:B市是我国一个较发达的地级市。据B市老龄委统计,截止2012年末,全市城乡60岁以上人口达到26.4万,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8.6万,占老年人口的32.5%,B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全市上万名需要照护的失能老人,养老床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其中能用于护理的床位严重短缺。由于缺乏护理设施和专业人员,以及经营者的赢利需求等原因,全市的社会养老机构仅有800多张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仅占全市养老床位总数的8.4%。B市老龄人口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顾和护理的问题已十分突出。根据《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B市开始探索实行社区养老和社区照顾服务,简单地说是对有照顾需求者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托养服务以及志愿者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减轻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从我国19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在带来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时,也过快的改变了我国的人口结构。我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在总人口当中的比重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问题,也对我国政府与社会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