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始皇的血统问题秦始皇的血统问题,向有不同说法。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载,秦始皇为吕不韦的私生子。原文是如下: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一名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  相似文献   

2.
一、吴佩孚没有亲临汀泗桥督战说吴佩孚曾亲临汀泗桥督战,这在解放后出版的有关著作中屡见不解,如《北洋军阀史稿》载:汀泗桥战役中,"吴佩孚亲临前线,坐镇指挥,临视各军,一日之间杀死退却逃跑旅、团、营长九人,逃兵被杀者不计其数."(见该书第340页)而史事并非如此.南口大战结束后,吴佩孚八月二十五日抵达汉口,设司令部于查家墩.当晚,他召集军事会议,  相似文献   

3.
苏秦张仪年辈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多年来,苏奏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大搞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下简称《帛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本来,这一问题已为新出土的《帛书》所解决,但诸祖耿先生在其《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类似《战国策》部分的名称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诸文》)  相似文献   

4.
张仪与秦楚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张仪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承受了一些恶名。这一方面是出于人们的反暴秦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朝秦暮楚的战国策士的鄙视。在张仪与楚国的关系上,受人责难最多,人们甚至认为,由于张仪在相秦期间,几次诳骗引诱怀王上当,因而使楚国一蹶不振。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我们先看两段记载: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是台湾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近年来已有许多成果相继问世。但我们发现,一些论著对若干民间信仰神明及相关史事的记述,与史实并不相符,应予更正。以下我们就台湾学者凌志四主编《台湾民俗大  相似文献   

6.
珠玑巷史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北南雄有地名珠玑,广州市内有路名珠玑,它们原来都叫做珠玑巷。南北两珠玑,不是名称偶然巧合,而是有它们历史的联系的。一九五七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了一本册子,题为《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不分卷,约五十页,是中山黄慈博辑的遗稿。遗稿从各种诗文集、家谱、族谱中摘录出有关珠玑巷的记载几百段,并且作了一些考校工作。这是一部在解放前若干年写成的稿子。经过作者不少岁月的辛勤劳动,单是有关的家谱、族谱,他就收集到四十余种,这就很  相似文献   

7.
<正> 丘浚(1421—1495),字仲深,号深庵,广东海南琼台(今琼山)人.学者称为琼台先生.明孝宗时历官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有《大学衍义补》等诸多著作,是我国十五世纪较杰出的地主阶级思想家,被时人誉为“谈经济者之宗”.近年来,丘浚其人及思想开始引起史学界关注,对其研究的工作有进一步深入下去的趋势.因而,搞清有关丘氏的一些基本史事,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各种原因,丘氏生前死后颇遭物议,甚而受到歪曲;并且,《明史》等关于丘氏纪载多语焉不详.凡此皆有碍对丘氏的研究,笔者拟据所见,对有涉丘氏的一些史事作考辨,其挂一漏万处,有盼于史学界教正.  相似文献   

8.
李光作为南宋四名臣之一,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文学上也久负盛名,但是作为史事宗易学代表,关于他的易学渊源以及易学思想却鲜有深入研究。文章以李光的《读易详说》为载体,结合南宋社会现实,探究他的易学渊源、易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光并且深入把握易学史中两派六宗之一的史事宗易学。  相似文献   

9.
甲申史事的启示白钢1944年3月19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郭沫若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载4日。这篇史论,总结了明朝未年由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灾荒遍地、官逼民反,导致明朝灭亡的历史经验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以后...  相似文献   

10.
商鞅变法史事考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里的一个重大事件。学者们对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多有研讨,然而对其史事则所论甚稀。商鞅变法的不少史事,尚在若明若暗间。本文拟对《史记·商君列传》所载主要史事试作考析,进而探讨商鞅...  相似文献   

11.
张仪和苏秦是战国时代权谋机变的代表人物。到了汉代,随着乱世的结束和儒家道德观念的确立,他们也逐渐成为儒家“忠、信”教条下的牺牲品,从乱世英雄沦为历史的反面人物。二人都是战国有名的游说之人,太史公为之立传,着重记叙的是他们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明末农民战争史上的几个重大问题,均依据当时人、当事人所写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考证,得出了与成说相反的结论。作者指出,李自成自崇祯七年六月从兴安车箱峡突围之后,即在陕西活动,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均未出关,不在河南和安徽。因而,以李自成在会上排解马守应与张献忠之争、提出分兵定向战略为重要内容的河南荥阳大会,应属子虚乌有;李自成也根本没有参加和领导攻凤阳、焚皇陵、围滁州的几次战役。作者还指出,李自成很早即是一支独立部队首领,并不是高迎祥的部将,即令曾为高的部将,为时恐怕也是很短的。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统率其众,遂自称闯王云云,全不可信。  相似文献   

13.
尹弘兵 《江汉论坛》2008,(5):115-119
鬻熊为文王师,向有争议,本文剖析鬻熊史事,认为鬻熊为周文王之师当无疑问,其地位尊崇,但因归周时年事已高,因而事周时间甚短,鬻熊族人则因鬻熊的关系得以服事周室,以其司火的特长为周人服务.鬻熊为周师,鬻熊的子孙则为火师.  相似文献   

14.
庄林丽 《东南学术》2013,(1):216-224
台厦兵备道梁文煊因在朱一贵事件中弃职潜逃而颇被诟病,但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梁文煊的一生进行考辨,我们应该还梁文煊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仔细分析导致梁文煊退回澎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台湾吏治本身的缺陷,虽然理论上台厦兵备道是台湾最高文官,其职权要高于台湾总兵,并被冠以兵备之衔,被赋予了保境安民的重大职责,但实际上,其手中兵力有限,而且不能有效地参与武官的军事指挥和调度。因而,对于朱一贵事件这种大规模的民变,台厦兵备道梁文煊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总之,梁文煊事件反映了台湾道台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并最终促成了台湾道台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大变动。  相似文献   

15.
从藏、汉文史料相结合的角度分析,7世纪前的藏地上古史主要包括5件史事,即人类起源、内四族与外四族、世界的形成、王统的由来以及藏族的族源,作者对这5件史事进行了具体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何礼,1912年1月生,四川郸县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积极参加“一二·儿’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党的青年工作和教育工作。1949年.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并代表“青联”出席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曾任共青团中央学生部兼少年儿童部部长、中国少年报社首任社长、教育部高教二司司长。1963一1984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1986年病逝。何礼同志去世已经十四年了,但凡他经历过的大事,在他生前和去世后,我都陆陆续续地帮他整理发表了,只有两…  相似文献   

17.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 任尚厩局使,秩从五品。五月以副统之职随平章政事仆散揆反击南宋军队。六月奉命与完颜达吉不等随都统完颜赛不等,帅军在溱水一带阻击宋军。“会溱水涨宋兵扼桥以拒,赛不等谋潜师夜出,达吉不以骑涉水出其右,万奴等出其左,赛不度其军毕  相似文献   

18.
<正>一、是否出席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宋庆龄是否出席了这次大会?一些论著对此之表述,均含混不定。 例如: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的《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第41图说明文谓:“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宋庆龄是仅有的三位女代表之一。”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的《孙逸仙夫人——宋庆龄传略》第25页谓:“1924年1月,孙中山召开了一次特别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庆龄是199个代表之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也是代表(另外还有一位女性代表)。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在政治组织中,或者说在任何组织中,被选任高级职位的中国妇女。宋庆龄被任命为国民党妇女部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的《宋庆龄传》第  相似文献   

19.
清初驻牧于达木(今西藏当雄)境内的蒙古部落,其属领关系清一代几经变化,随着清代对西藏地方统治逐渐加强,俨然成为清朝中央在西部边防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达木蒙古历史上对于稳定西藏地方、维护国家的主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曾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杜勇 《中州学刊》2023,(2):130-140+2
在传统认知上,幽王失国,平王东迁,是前后两年相继发生的事情。近年清华简《系年》问世后,人们始知平王东迁经历了多种力量的角逐和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两周之际重大的历史变局。依清华简《系年》所示,幽王死后,携王立二十一年,复经无王九年,平王被正式迎立,三年后东迁洛邑,此时已到了平王三十四年(公元前737年)。这一时间节点,粗看起来似已超出助力东迁事宜的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在位年代的下限,然据新出清华简《系年》、古本《竹书纪年》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晋、郑、秦三君年代详加考察,发现均有舛误,实际上他们都是在平王三十四年东迁之后辞世的。在这个乱云飞渡的历史过程中,东周国家虽遭内乱外患的严重打击,但文明未曾中断,重启了接续发展的新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