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从理论维度看,经济增长理论、精神生产理论和生态正义理论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通过聚焦自然资源的财富属性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生态文化的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构建,促进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传承、生态组织管理、生态主体协调、自然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前瞻规划,坚持全局意识,促进多元协调,实施整体推进,以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打破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先例。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唤起民众觉醒,开展人民战争,它所领导的武装成为抗战中最坚定的民族抵抗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和抗争而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大力支援.今天,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复兴大业,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坚持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民族的团结,同时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我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不仅对于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断抗争与奋斗的历史轨迹,亦即探寻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史,说明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愿望的中国梦实现之不易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现实性。当代青年学生作为践行中国梦的有生力量,应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思想意识与愿景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理论性、民族性、时代性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了一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根本目标,表明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尊重与遵循,彰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功能定位,设定了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从而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构建的中心,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工作的指引。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思想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文化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该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内在的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研究民族精神在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对推动和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国家目标而言,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抗争史;从个人目标来看,是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从社会目标来说,是中国社会摆脱文化危机、恢复文化自信的探索史。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压倒一切的历史使命,革命潮流裹挟了现代化及其完整内涵;国强民富是现代中国孜孜以求的时代主题,共同富裕遮蔽了市场化下的文化危机;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战略抉择,文化复兴将助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民族独立到国强民富,再到民族复兴,以文化复兴助益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前无古人的革命,是一次新的壮丽的长征。这是中华民族振兴、崛起之路,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华民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伟大的梦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同时要发挥协商民主的共筑功能,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设建立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种话语叙事的历史逻辑开端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形塑于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觉醒于各族同胞共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典型形象、精神家园、物质发展、目标使命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内涵外延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理想.“中国梦”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奋斗过程中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和价值观的结晶,其价值内涵在于:公正是“中国梦”的根本、团结是“中国梦”的基础、平等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国梦”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和平崛起之路指明了方向,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然而脆弱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造成了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而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首要和核心任务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战略,实践证明只有创新乡村建设人才的体制机制,打破原有的人才培育体系的桎梏,才能通过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目标。当地的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返乡参与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从主体维度上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主体功能与价值,强调主体因素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作用,指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高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来处理族际关系和协调族际政治,把整体建构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实现民族群体和民族个体的协同发展。主体维度下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有其生成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坚持主体功能与价值,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创格局,对促进当今世界民族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民族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实现的行动空间及空间生产基础,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即各民族交往的物质空间生产是基于共同利益与互惠发展的经济交往、各民族交流的符号空间生产是注重共有价值和情感寄托的文化交流、各民族交融的精神空间生产是强调生活互嵌和共生体验的精神交融。基于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应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构建以平衡互惠为原则的多民族经济圈;促进民族乡土文化交流,发展以情感共鸣为重心的乡村文化中心;深化各族群众生活交融,规划以结构互嵌为内核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上述路径,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系统梳理2014年党中央号召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倡全方位嵌入期间的学术动态,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民族互嵌主题文献发现,这一研究的发文量增长快、研究层次高,现有高影响力文献多属基础研究;从关键词图谱看,已形成了“民族团结”“共同体”“乡村振兴”等聚类,反映出研究正在向应用拓展、向基层下沉、向实践落地。文章按场域、关系、治理和发展四大类分别综述现有文献,在此基础上前瞻下一阶段知识生产的要点:空间方面,研究如何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文化方面,研究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经济方面,研究如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社会方面,研究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心理方面,研究如何引导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全党的智慧,是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目标,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此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凝聚中国各族共同奋斗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