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粮食问题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1世纪中能提供足够人们消费的粮食吗?本文主要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九五”时期我国粮食增产1000亿斤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通过合理的假设,从增产的各种可能角度出发,大体估算出200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并且还利用移动平均法对2000年粮食单产进行趋势预测,以此来证明粮食增产目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曹伯然 《理论界》2002,(2):46-47
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对粮食产业十分重视,提出要充分利用大连的口岸优势,加快形成国际性的粮食贸易中心,积极发展粮食中转业,建成东北地区粮食流通走廊的龙头,使大连成为东亚大型粮食仓储、中转、加工和贸易基地。这一发展目标的确立,是根据大连在东北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粮食流通环境特点提出  相似文献   

3.
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有效供给 ,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为此 ,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社会制度及经贸方式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决定了其粮食政策不尽相同.粮食政策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人民生活,以至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对一些较为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政策进行分析、比较,以求对我国粮政策的制定和正在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朝君臣继承并发展古人重视粮食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粮食乃民生之根本、治国之要务,并将粮食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确立了食为政首的重粮思想。为保证粮食生产,他们主张减轻赋役、保证农时、赈济灾荒、恢复生产等。在粮食储备方面,他们强调国库储备的重要性,提出宁积于人,无藏府库的民间藏粮思想。为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唐朝统治者还认识到控制粮食价格及粮食流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辽宁粮食仓储设施现状与粮食生产、流通发展需要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表现在仓容总体不足、永久性仓容短缺、设施陈旧、技术落后、仓储库点分布不合理等许多方面。改善这种状况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使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与粮食流通企业改革同步进行 ;二是开拓粮食仓储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 ;三是调动多方积极性 ,建立多元筹资机制 ,增强省级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完善存储和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粮食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促进政策提高粮食的自行生产能力以及调剂余缺的能力。在粮食获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来提高其获取粮食能力,并加强安全网的建设应对临时冲击。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供给和获取能力的政策与减贫的政策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缓解和消除贫困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是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金代的粮食生产与粮食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政府制定的有利于粮食生产的举措收到了很大成效:粮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粮食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金代不同地区粮食的供应能力和交易价格差距较大。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和市场稳定,政府以设立常平仓、开展和籴等方式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在学术界围绕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粮食生产和需求、国内粮食市场、国外粮食贸易以及粮食安全的基准和测度等方面,对现有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将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对山东省粮食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粮食发展在新时期存在着突出问题 ,因之制定和实施优质粮食发展战略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山东省实施优质粮食发展战略的具体对策措施是 :实施科教兴农 ,发展粮食精品战略 ;加强优质粮食产品的市场营销 ;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完善粮食产业化运行机制 ;健全政府的有效调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朝历代都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经历了单纯重视粮食生产、逐渐重视粮食流通、强调粮食贸易的变迁过程。发展到今天,当谈及粮食安全的时候,很少会单纯指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或者贸易安全,更多的是指一个粮食生产、流通、贸易综合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思想的内涵表现出由封闭向开放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曾晓昀 《兰州学刊》2013,(7):190-194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需要自然因素、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制度手段等的综合发展。其中,制度手段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引入"软法"概念,提出通过粮食"硬法"与"软法"的结合,尤其是中国《粮食法》与粮食政策并进,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创新。粮食"软法"的提出,有助于实现公共治理、私人治理与第三方治理的有机统一,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是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战略性资源的粮食工治久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人口、耕地面积、多咎作物的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的单位产量的变动入手,分析21世纪前30年我国粮食需求和供给态势,讨论影响我国未来30年粮食安全是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尚范 《松州学刊》2000,(5):54-55
不容置疑,自粮食经营放开以来,粮食经济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企业承担了政策性业务,但对其的利益保护政策却得不到落实、政府行为与经济责任严重脱节。对此,国务院出台了科学的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优化了粮食企业的经营环境,使粮食经济逐步脱困成为可能。但脱困首先要从思想上扭亏,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这是使可能成为必然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徐畅 《东岳论丛》2011,32(11):60-69
近代中国粮食流通格局的多层级性、长距离性和量大值低性,决定了粮食市场具有重叠性、寄生性和不成熟性;粮食运输方式的缺乏系统性、新旧并呈性和线路曲折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粮食流通成本高昂;粮食流通的高成本,又导致了流通的低效率,限制了国内粮食自我调剂的能力,从而为外国粮食进口创造有利条件;粮食流通只是近代中国经济的一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没有得到改造之前,单纯的粮食流通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日益高涨的全球粮食价格引发广泛关注,众多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文献多以市场为中心,对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因素关注不够,要全面理解全球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还需要分析全球粮食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塑造这种结构的政治权力因素.粮食制度理论通过分析政治权力在国际粮食生产与消费体系形成与变更中的作用,指出世界体系中主导国家的农业部门及以其为中心结成的政治权力联盟塑造了世界粮食制度的基本形态.粮食体系周期的变化源于这种权力周期的变更,而粮食危机便是体系内在权力关系失衡的极端表现.  相似文献   

17.
继1984年粮食获得创纪录丰收以后,1985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却出现了逆转,总产量比1984年减少280亿公斤。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三: (1)自然因素。1985年,不利的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据测算,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约为50~100亿公斤。 (2)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表现为粮食生产投入下降,播种面积减少,耕作粗放。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低于生产其他经济作物。据统计,1984年四川省粮食每亩平均纯收入为22.95元,而经济作物每亩平均纯收入为83.41元,种粮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冀鲁豫边区时常出现粮食危机。党和边区政府开展生产自救运动,通过奖励垦荒、科学种田等手段增加粮食总量,提高边区自给水平,规范边区的税收制度,制定策略与敌人开展粮食斗争,制定严格的粮食供给标准,保障边区民众的粮食需求,使根据地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在与敌人开展粮食斗争中建立起了比较合理的应对粮食危机策略。这些措施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这是解决边区粮食危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双重影响,我国粮食供应缺口不断增大,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粮食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形势堪忧:快速城镇化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都会减少粮食生产规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会提高粮食消费数量,国际贸易新规模可能影响到粮食进口。粮食金融化会从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贸易四个方面影响粮食供应。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利用贸易新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要抓住重点,坚定正确地执行党和政府的粮食工作方针政策;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突破思想上的桎梏;要继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