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体学理论回归中国传统文章学的语境发现中国文学自身史实,赋予中国古代文体学之“体”明确的文学概念,即体裁、文体类别、体性、体貌风格、具体章法结构与表现形式、文章或文学本体,从中国文学固有的文体角度,以西学为鉴,以科技为助,以制度为考,以实物为证,切入研究文体学。新文体学理论的介入让中国古代文体学得以复兴,具有战略和方法论意义,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都对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理论上改变了既有的文体观,为中国古代实用文体研究找到学科归属,刺激学人打破文学研究与非“纯文学”研究之间的壁垒;在实践上更多地关注古代那些以实用文体取胜的作家或群体,非“纯文学”作品文体特点及其使用、运用的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散文史和文章学的研究空间,从而扩大了文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黄爱华文学文体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有关文学文体诸问题的。它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文学文体的一般阐述,文学文体具体的语言因素构成情况,文学文体的分殊(模式和体裁),文学文体与语言发展的关系,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发展,以及文学文体批...  相似文献   

3.
说明文的特征主要是描述的客观性和说明的准确性。说明文的教学应抓住其文体的基本特征,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但是,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看,说明文的文学性也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 必须承认说明文的文学性 说明文是一种非文学体裁,非文学体裁是否具备文学性,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为了维护文学的“纯洁性”,从纯文学”的角度看问题,或从狭义的文学性的定义出发,住住认为非文学体裁不具备文学性;也有人为了精细地划分各类文体,不主张提非文学体裁的文学性,认为提了会导致文章体裁界限的混淆,使初学者难以区分,为写作教学带来麻烦。由于构成各种文体的语体之间存在着交叉现象,所以,就很难排除非文学体裁中具  相似文献   

4.
新闻和文学的分野与融合——新闻文学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文学”界定的是这样一类文体,它既有新闻体裁要素,又具备文学体裁特征,创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才华,将两种文体要素溶于一炉: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活泼,融汇感情,文字精彩之长,补新闻写作结构呆板,语言枯燥之短,典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普遍意义的现象和问题,使新闻价值的体现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四) “论文叙笔”的著述意图之一是“原始以表末”,即阐述各种文体的始末发展进程。实际上,它是以文体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为论述主线的文学发展简史。这些文学简史体现了如下的文学史观: 第一,文学体裁的产生: 文学体裁的产生,实质上就是文学的产生。这个问题,不仅文学理论需要回答,文学史也需要阐明。“论文叙笔”各篇对此的观点是:  相似文献   

6.
赋体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弄清这一问题,能加深对于赋的文体特征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赋体文学.汉代赋论家的赋体探源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有把文学体裁和文学方法、起源和来源等混为一谈的毛病,但他们都看到了楚地作家和楚文学与赋体文学的密切联系.不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无论是从文化精神还是从文体风格上都与赋体文学有较大差异,荀子赋作乃其晚年入楚所作,时间晚于宋玉作品,因此赋体文学的真正创始者是宋玉.赋的丈体特征反映了势尊道卑的政治语境下丈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与心态,同时也显示了丈人由王者之师的角色期待向言语侍从之臣的现实处境转化的文化轨迹.宋玉的处境和心情对于后世丈人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的文体创造开启了有汉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体乎经",不是为了"励德树声"、"随仲尼而南行",而是为了"建言修辞"、"按辔文雅之场"。刘勰在"体"的层面征圣宗经,所看重的是先秦五经对于批评文体的意义;刘勰禀经而制《文心雕龙》,使得他的批评文本"体有六义"。刘勰对五经之体的尊崇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树立五经之体的"六艺"并标举其典雅和风骨,二是辨析体制(体裁)类别并归纳体貌(风格)特征。刘勰以"体乎经"为理论基础的立体辨体之实践,不仅直接影响了《文心雕龙》这一批评文体的创制,而且对当下文学批评的书写与批评文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散文文体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有着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育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上,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同时散文是可数之体。这样,在高师文体等作教学领域,散文文体教学不仅应该,而且必须、能够大有作为。所以,其位置应给予更高认定。  相似文献   

9.
《史诗与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研究方法论》标志着巴赫金对传统小说理论和体裁理论的革命性突破,巴赫金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将不同文学体裁的分野归结为史诗与小说的对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观,为平凡文体(prosaics)的发展繁荣推出了理论先导。但同时巴赫金的理论又具有相对局限性。巴赫金在二元对立的文学世界中弃史诗而扬小说,为平凡文体的发展繁荣扫清了理论障碍;而思考巴赫金的相对局限性则有助于增益文学的多元丰富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体学问题,但对文体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还很不够。从侧重于语体功能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侧重于体裁功能的文学文体学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来看,目前古代文学研究将文体问题简单化为体裁问题有其不足之处。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文体学传统,文体学是整个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传统的文体学内涵与方法,正是包括了目前学术界使用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文学文体学两方面的内涵,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文体学。古代文学的文体学研究应该充分汲取这一传统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