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恩格斯早就指出:“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2页),说明辩证的思维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一开始它只是一种“自在之物”,并未为人们所反思、所研究罢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辩证思维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它曾随着人们变自然界“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随着人们认识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而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辩证逻辑作为一门研究辩证思维(或者说作为历史地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型世言》与“三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世纪末,《型世言》的发现,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三言”、“二拍”不同的范本。对《型世言》和“三言”进行比较研究,不仅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明代丰富多采的小说世界,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话本小说发生、发展的历史也会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 《蚀》的问世,好象文学之树上绽开了一朵奇异的花,既引起了读者的普遍注意,也招来了评论界的不同评价。意见分歧之大,是文学史上罕见的。建国以后,虽然肯定了《蚀》的成就,但具体评价仍然不同,其中心是作品的真实性和价值的问题。本文仅就此提出一点想法,就教于同行。《蚀》诞生以后,对它议论最多的是关于时代的描写。有人认为它是“真能代表时代”的著作,有人则认为它虽然“具有革命的时代的色彩,然而不是革命的创作”;有人说它写出了历史的真实,有人却说它没有正确地反映现实。随着《蚀》读者范围的扩大,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人》的编者在其前言中说:“认真负责的吐尔贡·阿勒玛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对待历史”,在这本书里“写出了我们的历史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真面貌”。给《维吾尔人》及其作者戴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桂冠。但读了这本书就清楚,这是编者有意伙同作者欺骗和迷惑读者。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简明地说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生活;社  相似文献   

5.
试论《读者》杂志的编辑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杂志经过十几年不懈地努力,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杂志之一,现在每期的发行量保持在350万份左右.在杂志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读者》杂志还能以高印数,保持较稳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读者》现象”,并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我想从《读者》的编辑方面,找找它的特色,探求它为何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6.
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革命的技术源流》(以下简称《信息》)是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青年讲师宋德生同志的新作. 《信息》作为《走向未来》丛书之一,是当前全国的畅销书。 《信息》所以能够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在于它的适时性。该书从电子技术的一个“窗口”反映了当代科学的最新成就,探索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及时地解决了读者心中急待解决的存疑:作为宇宙的物质和运动的不均匀的量度——信息,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发展变化的?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中国的科技信息又应当怎样对付世界性的挑战?第二,在于它的丰富性。《信息》仅十六万字许,但它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科学涵量。从纵的方面说,全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通向未来信息社会的两个助跑器——电报、电话”讲起,至当前“通向未来的信道——光纤通信”止,  相似文献   

7.
信息是物质世界的普遍现象,它与物质、能量一样地本原和永恒。信息科学则是七十年代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与被称为“三论”的系统论和系统科学、控制论与控制理论比较,相对而言,显得比较单薄。由周安伯主编、李正耀、丁小文共同参与编写的,1990年9月第一次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科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为信息科学的深入研究、繁荣和发展,为信息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作出极为可贵、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值得赞许和向读者推荐的是《论纲》的马克思主义析学的指导,设计思想的高度,逻辑结构的特色,学术观点的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注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从1989年开始,京沪一些中青年评论家就指出,随着文学的历史转变成为不可阻遏的趋势,“前新时期”的神话已经讲完了,“后新时期”的文学阶段已经开始。就作品来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文学发展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从审美品格上看,“前新”文学是一种呐喊、控诉、抗争的文学,形成了创作上的“喷井现象”和接受上的轰动效应。《我应该怎么办》、《乔厂长上任记》、《人啊人》……这类题目,足以使作者和读者一齐兴奋;而“后新”文学则变得冷静、冷峻乃至冷漠起来:《一地鸡毛》的琐碎、烦厌,《懒得离婚》、《不谈爱情》的疲沓、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退休年龄问题近期成了养老保险研究者与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个敏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局。本研究专题由三篇文章组成。《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分析比较》一文根据美国社会保障署最新编写的《全球社会保障—2002》和联合国编写的《人类发展报告—2002》的资料,介绍了2002年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的现状,并对“预期寿命”、“收入水平”、“老龄化”等各项因素与“退休年龄”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比较客观地描述了退休年龄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一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学者对…  相似文献   

10.
由肖父、李锦全主编、九所高等院校参加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材,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初读之后,颇感这是一部值得称道和推荐的好书,它具有以下几点特色。一、较好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教材》将哲学史研究的对象理解为“哲学认识的矛盾发展史”(上卷,第4页),将论述的重点放在“围绕哲学基本问题所展开的哲学矛盾运动。”(上卷,第8页)这样,该书既保持以往论著、教材比较重视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社会阶级斗争、自然科学发展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优点,又更多地考察了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即哲学自身的特殊矛盾性,给人们勾勒出一幅中国哲学史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陌上桑》在汉代被采入乐府,西晋崔豹首先揭开研究它的序幕,梁代沈约《宋书·乐志》首次将其收入,成为《陌上桑》接受史上的里程碑。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和推崇它。因而它的传播日益广泛,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历代的作者也纷纷在创作中借鉴和模拟它,或者将它化成典故用在诗文里,写出了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作品,并进而更有力地推动了学者对它的研究。经过各代读者不同层次的传播和接受,《陌上桑》逐渐由汉代的“街陌谣讴”变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3.
张雄同志的博士论文《历史转折论——一种实践主体发展哲学的思考》已经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汝信、夏甄陶、辛敬良三位知名专家为该书作序,给予了很高评价,称赞这部学术著作“不失为一部品味高、富有创见、理论分析有深度的上乘之作”(夏序),认为“它的出版问世,在国内理论界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汝序),“填补了国内理论界有关历史转折论系统研究的空白”(辛序)。笔者不揣浅陋,从若干学术问题探讨研究的角度,提出一得之见,就教于该书的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一本向读者全面介绍兰州历史文化的书籍——《金城漫话》,最近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西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编辑协作出版的“丝路丛书”之一,是一本富有特色、值得一读的好书。 兰州,古称金城,它以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今市区西固的黄河南岸构筑金城而得名。如果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算起,到现在它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金城以西控河湟,北推朔方,道通西域的险要地理位置为我国古戌重镇。随着古代中西交通“丝绸之路”的开辟,它又成为中西之间、国内中原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千百年来,悠悠  相似文献   

15.
评《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靳华在社会史的研究已引起广泛重视,正在走向繁荣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雷家宏同志撰著的《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一书。作为“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的一册,它帮助读者从一个侧面走进了中国古代寻常百姓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一、非政治国家:它是“正在消亡的国家,在它消亡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 国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也和其他社会存在一样,表现为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无产阶级国家是“过渡性质的国家”,就它从剥削阶级的政权机关变为被剥削者的政权机关,变为全体人民用来管理社会生产的工具来说,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列宁称它为“半国家”(《列宁选集》第3卷,第185页)。正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半国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地要由政治国家向非政治国家发展。 对于“非政治国家”,列宁指出它是“正在消亡的国家,在它消亡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其特征是由“政治职能变为简单管理职能”(《列宁选集》第3卷,第224页)。因而要理解“非政治国家”,首要的问题就是明确“一定阶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读者》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现象”值得深思。它之所以出现 :一、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 ;二、甘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三、自新时期以来 ,甘肃形成了思想解放而又实事求是的思想群落 ;四、编辑部同仁在办刊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由是造成了“《读者》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兵要地志是军队根据作战需要,对某一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的现实与历史情况及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进行综合论述和评价的一种参考资料。地方学者沈克尼在《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撰文《我国兵要地志源流概说》认为,“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地志”一词始于西汉。而“兵要地志”之称在我国的出现和使用则在民国初年。文章以“兵要”与“地志”的考论为始,叙述了我国兵要地志由明代军事要地志的雏形,发展到清代末年的“地理兵要”,直至现代的兵要地志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 ,通过消解“宏大叙事”所依赖的“深度模式” ,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观照历史的新视野 ,使读者越过沿袭已久的历史叙事 ,得以见到被遗忘或者压抑了的另一些历史景象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沙东迅研究员编著的《广东抗日战争纪事》一书,近日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作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陆续参加撰写《简明广东史》、《广东民国史》、《广东通史》、《广东史志·大事记》等书,收集有关广东抗战的大量历史资料和有关的科研成果,并力图遵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按时间顺序,以全景式、多方面的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内涵展现给读者,比较全面客观地记录广东抗日战争历史的工具书。《广东抗日战争纪事》问事@史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