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重点论述了没有+VP之前与VP之前在时间表达机制上的异同。文章认为:1.没有+VP之前所表达的时间范围的集合真包含于VP之前所表达的时间范围的集合;2.两种格式表达时间的方式不同,没有+VP之前以没有VP所形成的开区间为临界点,VP之前以VP所形成的闭区间为临界点;3.两种格式表达时间的差异均取决于人们对VP临界点的取值差异。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法研究中,"差点儿(没)VP"句式一直是很多语法学家关注的重点。朱德熙从说话者是否企望该结果发生这一角度出发将"差点儿(没)VP"句式区分为4种类型,这一区分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存疑点为"差点儿没VP"这一句式。与通常认为的情况不同,当VP表达的是说话者企望发生的结果时,"差点儿没VP"不仅可以表达肯定含义,还可以表达否定含义;当VP表达的是说话者不企望发生的结果时,这一句式在特定语境中也可能表达肯定含义。并且从历时角度看,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表达的需要,"差点儿(没)VP"这一句式的结构日益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4.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词“没”的使用主要受时制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的是“已然”的时制意义,可以用于先事时、方事时、过去时、现在时,但不可以用于将来时、后事时。位于句中的“了1”至少包括两个,其一是具有先事时意义或者过去时意义的时制助词“了11”;其二是具有动词意义,充当补语的动词弱化形式“了12”。因为“没”和“了11”具有相同的语法属性,所以不太能在同一小句中共现,一些共现的情况要么语感接受度不高,要么受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或其他语法条件的限制;“了12”与“没”的共现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5.
“VP之前”和“没有VP之前”语义差别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P之前”和“没有VP之前”是两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表时间的格式,它们在表达的时间概念上趋于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差异,笔者从这两种格式的构成理据、语义上的几点不同来说明这种差异,并进行了解释。由于构成理据的不同,决定了两种格式在语义方面有三个方面的差异:即是否表示接近于“VP”发生的时间,是否含有条件或原因的意味和是否有隐含对比的意味。但三者的约束力是否相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也谈"Ns+V+得+NP+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Ns+V+得+NP+VP"句加以分析,得出"Ns+V+得+NP+VP"句与兼语句没有很强的内在语法意义和外在语法形式上的可类比性,不应该将此类句归类为兼语句.  相似文献   

8.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句法语义角度对现代汉语"NP+为+O+VP"句式中的"VP"进行分析。对于VP的研究主要根据句式中"为"的不同分出五种格式,即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引进导致积极结果动作的承受者、引进心理活动关心(关涉)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重点分析每种格式中与介词"为"搭配的核心动词。  相似文献   

10.
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结构涉及代词时会出现歧义;歧义是VP省略结构的重要特征。包含VP省略的汉语并列句与关系小句,显示的歧义特征基本相同:当VP省略结构包含一个代词时,有严格和松散释义歧义;当VP省略结构舍有多个代词时,除了严格意义与松散意义外,还有混合意义,但对混合释义有限制。这两种歧义表明汉语VP省略结构与英语VP省略结构一样,呈现两个特征:严格和松散释义歧义及删除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人们把诗歌、绘画、音乐并称为"抒情艺术三姐妹".这三者在各自的艺术创造中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推而广之,各门艺术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斑斓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VP”格式在语义表达方面,表达背离性的“结果义”和一致性的“行为义”;在语用功能方面,该格式普遍具有凸显“VP”的功能,同时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还具有特殊的“反驳”功能;在句式联系方面,表“结果义”的“死活+VP”格式不能形成取舍句,而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一般能形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13.
某些情况下"小心VP"的语义和"小心别VP"相同,但不是所有"小心VP"结构句子的语义都和"小心别VP"相同,运用替换法和添加法可以证明"小心VP"是一种歧义结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式"有+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 VP”在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当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有 VP”构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VP”结构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复兴,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该构式的复兴也有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的原因。“有 VP”构式中,“有”依然是动词,在其为谓语中心的句子中作谓语,表存在,不是动词“有”的虚化;“VP”的内层语法特性依然是动词,表陈述,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其体现的外层语法特性是指称,包括自指和转指,表行为事件本身或行为的对象与主体。“有 VP”构式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它具有形式简练、表达丰富、功能鲜明的特点。其中“有”的“存在”义使得其后的VP动态性弱化,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意义得到强化,可以用来表明动作行为等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和持续等,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有”自身也是信息焦点,表“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VP 去”句式的类化分析,认为“VP 去”包含两个类别:“VP 去1”中VP修饰限定“去1”,表明“去”的方式、时间或是对象,“去1”是实义动词,凸显自身的动作行为;“VP 去2”中VP是目的语,“去2”虚化为动态助词,与“了、着、过”构成一个完善的体标记词类系统。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趋同论的本质是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统化。意识形态趋同论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与趋势,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从权力转移到权力共享——新兴体系内国家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权力转移,而非建构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身份转移,能解释国家在进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后,某些体系内外行为体对它采取的敌对态度。国际体系是权力体系,国家进入国际体系意味着权力的上升,改变了原有的相关权力对比和资源支配格局,造成了体系中的权力转移。国家的理性、国家间的重叠性利益能使国家采取权力政治新思维,实现权力共享,其特征是权力效力的客观外溢、权力的整合和嫁接效应。  相似文献   

18.
"V个VP"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格式.当其中的"个"不表示任何实际量时,整个结构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多个层面上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且当其主观性体现在量范畴上时,整个结构又具有表示主观大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伪信息”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信息"一经产生,即伴有"社会化"的色彩,体现在其有社会化的性质,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的问题,分解它的社会化体系就具体涉及到"伪信息"的政治化、经济化、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因素。其中,"伪信息"的文化认同属于最深、最玄、最不易把握的,因为文化的发生、改进、转向、定型与消亡都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进行的整体变迁。所以,本文梳理"伪信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定型"伪信息"的文化效应更是一种尝试与发问。  相似文献   

20.
南京方言中存在两种与普通话不完全对应的结构:“V不起来”与“阿/还VP”。它们与普通话之间的部分对应使得人们在学习普通话时很容易忽视二者的区别,直接把与普通话不同的方言用法带入普通话,因此,只有明确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在学习普通话时避免方言语法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