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宏亮  王峰 《南都学坛》2010,30(5):38-42
东北问题是中苏(俄)关系史上一个具有历史争议的遗留问题,中苏外交战略对此存在严重分歧:对中国而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东北问题不仅关系中共领导人能否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民族屈辱的革命目标,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政治形象影响至深;对苏联而言,东北问题事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实际经济利益和长远的军事战略利益。面对分歧,双方在是否"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以及如何"废除旧约,重订新约"等问题上展开激烈博弈。最终,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努力和坚持抗争下,中苏双方本着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原则较圆满地解决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纠葛,从而开启了中苏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假想的伦理困境中,产生了对孟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义"字理解的分歧.这一分歧实际上也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所无法避免的.不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我们发现这种分歧只是字面上的矛盾,而矛盾的化解却能发掘孟子学说的时代新意--从职业操守的角度来理解"义".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作为开国之君和中兴之主,历来为后人所关注和比较.作为文学家的曹植撰<汉二祖优劣论>盛赞光武帝.而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则对曹植所论予以驳难.他们的分歧在于前者较多地考虑光武帝个人才能,后者则强调众多人才的作用.这种分歧,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和观察问题的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光武帝作为"中兴"之主大为史家所关注和"热评",自有其历史原因.因此,曹植所论,亦非偶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民间与官方"等关系成为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争的三大焦点。其论争的结果是,分别产生了"本质主义倾向与时代主义"、"我族中心主义倾向与文化相对主义"、"民间中心论倾向与合力论"三对二元分歧。然而这些看似对立的二元分歧其实有许多"假想"或"被放大"的成分。找出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这些"假想的分歧",能够使我们更快更多地形成对如何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共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早日找到具体措施,并加快落实,这一点,对于当前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尤为重要,因为时间不能在"假想的分歧"中被耽误。  相似文献   

6.
创作于1979年4月的《乔厂长上任记》,呼应了从1978年底开始的"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代转型。然而,在历史转型的初期,人们对"揭批查"与"现代化"两个"时代任务"之间关系存在着认识分歧,再加上小说叙述的是1978年6月"揭批查"运动尚未结束、时代转型尚未开始时的故事,因此文艺界对蒋子龙处理"揭批查"的方式产生了争议。受"文革"遗留的种种历史身份与人事恩怨的影响,小说处理工厂人事问题的方式也引发了评价分歧。从《乔厂长上任记》评价风波,可以了解当时文学论争、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有不同的哲学知识背景,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意识形态涵义的理解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阶级存在,民族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8.
王元骧的"审美超越论"重犯了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所犯的错误,在历史观、美学观、艺术观和思维方式上背离了唯物史观,陷入了唯心史观.过去没有从理论上彻底解决的文艺理论分歧仍在制约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1986年至1988年,文艺理论家陈涌、作家姚雪垠与刘再复进行了一场文艺论战,这场文艺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不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而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在把握文艺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的不同.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只有从理论上彻底地解决陈涌、姚雪垠和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历史决定论问题,作为历史本体论得以建立的前提性问题,构成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所在。哈贝马斯的"学习机制"决定论,在方法论上陷入了逻辑悖论,在本体论上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从而背离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然而,哈贝马斯的理论对于我们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有着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追溯宗教学史可以发现,有两条相互分歧的研究路线:一条主张科学主义的路线,倾向于科学地、批判地、历史地和比较地研究宗教;另一条则倾向于宗教学的实践功能,认为促进各宗教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改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宗教学的主要任务。后一条路线以宗教间关系为研究之起点和目标,从中可以引出我们所寻求的跨文化方法。当代跨文化研究的先驱雷蒙.潘尼卡的相关思想,经由梳理,可以从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方法(包括"历地解释学"、"对话的对话"、寻找"形式相似的等价物"等)两方面为我们竖立起跨文化宗教学的某种样态。  相似文献   

11.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治外法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在中国所攫取的治外法权 ,对清政府实行了多方面的限制。清政府为了达到迫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目的 ,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同自己的子民打了一场由外国人充当裁决者的荒唐官司 ,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暴露无遗。治外法权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害 ,但在《苏报》案中 ,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启蒙时代》从叙述内质来看,是以文学的方式揭秘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历程,王安忆“文革”思想的历史叙述是在建构一种时代启蒙、一种人生意义上的启蒙,这才是时代启蒙的“成长”真相。  相似文献   

13.
王治涛 《南都学坛》2006,26(5):32-35
“不断革命”论阐述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前提、根本原因、赶超目标和主要努力方向、途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工作方法等问题,因而成为“大跃进”的指导思想。同时,“大跃进”运动年代里的一些言论也指出“不断革命”论是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史学界对此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叙述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东方国家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而非"定一性"的命题,列宁对跨越峡谷的发展模式予以了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前苏联的解体正是跨越峡谷的两重性在历史实践中的应证."卡夫丁峡谷"的论争是一种关于历史"线性"的论争,它与当前的全球化问题缠绕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孝慈精神与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富含“孝慈”精神,重视父慈子孝。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经历了痛苦的历史转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更是从政治上、制度上、经济上推动了新型家庭伦理的建设。文化大革命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家庭伦理,而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因素的强调也同样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伦理之间形成碰撞与冲突。在今天的家庭伦理的建构中,传统的“孝慈”精神应当成为有益的思想资源,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关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围绕着"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这一实践主题,在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实践超越和实质性实践超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大陆史学发展的状况可分为初期的过渡和后期的发展两段考察.初期史学受外在时势的影响比其他时段更大,各类学术建制的改造和新建受到自上而下的关注,体现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新型办事特色.研究者思想和学术的转变明显,但老先生对新方法往往努力学而学不会.那时大多数人惯于思考宏观问题,所谓"五朵金花"就是代表.学科上提倡注重近代史研究,但真正落实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今日史学言说中,"十七年"的史学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种学统的中断导致"与国际接轨"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颜色革命"·美国的民主战略·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从中亚到中东刮起了一股“颜色革命”的风暴,它与所谓的“天鹅绒革命”一脉相承,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操纵的以和平的“街头政治”形式颠覆民选的非亲西方政权的系列事件,是一串“美国化”的事变。它的最大卖点是和平的非暴力的不流血的方式,它反映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势地位。我们应以两手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0.
"新名词"从必有到可无的前后变化,其原因有三第一为了争取更多的"诗界革命"的支持者和更广大的读者群;第二出于对诗歌艺术特质的觉醒并维护之的意愿;第三则是由于受到了精神革命思想的影响.最后一点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