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 43 0页 :“不待见 ,谓不喜欢。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 :‘小官鲁斋郎 ,自从许州拐了李四的浑家 ,起初时性命也似爱他 ,如今两个眼里不待见他。’《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难道图你舒服 ,叫他知道了 ,又不待见我呀 !’”按 :“不待见”是“不喜欢见 ,不想见”的意思 ,“不待”才是“不喜欢”。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楔子 :“俺姐姐针线无心不待拈 ,脂粉香消懒去添。”《金瓶梅》第十一回 :“弄得汉子乌眼鸡一般 ,见了俺们便不待见。”又第四十回 :“我心里还不待吃 ,等我去喝汤罢。”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姑妇曲》…  相似文献   

2.
洪帅 《船山学刊》2009,(3):95-98
本文就《论语.先进》中“小子”具体指谁进行了讨论,首先从内证和外证两个方面证明“小子”并非“对地位极高的人的称呼”:其次又具体讨论了“攻”在本句中的含义,认为“攻”是“责让”的意思,是口诛笔伐。而不是动用军队讨伐;最后又联系史实、旧注得出结论,《论语·先进》中“小子”指孔子的弟子,而不是指鲁哀公。  相似文献   

3.
在时间背后     
这不是一个哲学命题。凡俗的年代里,哲学被小心翼翼地规避着,但这般海德格尔式的话题,还是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与我们相遇———因为,这个叫“时间”的人。有人写过一篇文章:《时间:不只是一个名字的故事》。但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时间之于我,就是一个名字,或者说,是电视上的一个符号,一个颇富意味且极具号召力的符号。《东方时空》开播那年,我刚刚20岁,那时,正迷着有声有色的MTV,最喜欢看的自然是《金曲榜》。但时间的名字要比他的栏目《东方之子》更醒目,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并顽固地认定那是个笔名,是“东方时空”的配套产物。其后的十年…  相似文献   

4.
一“文化大革命”中歌颂毛泽东的歌曲铺天盖地、不可胜数,最重要的显然首推《东方红》。原歌是晋西北民歌《芝麻油》(一首情歌小调),歌词为:“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哼儿咳哟,哎呀,我的三哥哥。”在延安时期先由安波等人重新填词改成反映抗日内容的《骑白马》,歌词是:“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嘿呦,打日本就顾不上。要穿灰,一身身灰,肩膀上要把枪来背,哥哥当兵抖起来,呼儿嘿呦,家里留下小妹妹。”随后,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又重新填词改成《移民歌》,《移民歌》是依照…  相似文献   

5.
五四是一个群星明灿人才喷涌的时期,许多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还有持久影响的也不少。其中,胡适、陈独秀、鲁迅,无疑是屈指先数的前三名。一胡适以26岁的青年,在《新青年》首倡白话文学,同年归国任北大教授,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新文化启蒙运动,“暴得大名”  相似文献   

6.
我哥哥做灯饰生意,2006年,为拓展业务向银行贷款50万元,贷款期限为1年。但2007年贷款期到后,我哥哥没有按时还贷,并且一拖就是两年。2009年,银行催要贷款,但当时我哥哥去了外地,银行就让我代哥哥在《贷款催缴通知书》  相似文献   

7.
刘贻群 《文史哲》2005,(1):34-37
在新出楚简《恒先》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学界目前对“恒先”有两种解释 :终极的先 ,还是道的别名。笔者赞同把“恒先”理解为终极、绝对的“先” ;而认为“恒先”不等于道 ,当然也并不与道无关 ,它是对道的属性的一种描述。二是关于朴静虚三个概念。这朴静虚 ,也是对恒先之时的一种描述 ,而并非等于道本身。从一种角度看 ,那时是静的 ;从另一种角度看 ,那时是虚的。将静虚二者合言之 ,又可以说 ,那时是朴的。三是《恒先》不像马王堆帛书《道原》明白地指出“道”之为“原”的本体性 ,也不像郭店楚简《太一生水》那样描述万物又“生”又“成” ,而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自生” ,表现了中国哲学将宇宙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统而言之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史谭同志的《陈独秀的名、字、生年和留学学校》(《学术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一文,根据第一手材料论证指出“陈的生年并非一八八○年”。我同意这个论断。把陈的生年视为一八八○年,似乎已成定论。据我所见,除了史文已经指出的陈善德的文章外,还有北京外国语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江青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十四日写了一篇反动文章《我们的生活》,用蓝苹这个名字发表在上海的一个刊物《光明》第二卷第十二号戏剧专号上。她在这篇文章中,有意避开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以谈演员的“生活”为题,抽象地侈谈所谓“纯真的天性”、“灵感”的“记忆”、“意志的支配”,极力鼓吹所谓“纯正”的“戏剧活动”,声嘶力竭地叫嚷:“我什么也不希望,我只希望能做一个演员!”并厚颜无耻地  相似文献   

10.
我认识司徒宗的时候,他的名字叫孔彦英。他的本名叫孔令杰。他的哥哥叫孔另境,弟兄俩都是茅盾夫人孔德沚的亲弟弟。1939年春,钱君匋邀我同编《文艺新潮》,并把组稿、编稿的任务都交给了我,由他去发稿、付印、校稿和发行。我那时曾采用过司徒宗的小说稿,可是和作者还未相识。 那是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突然沦陷,因许广平先生与朱维基的同日午夜  相似文献   

11.
一1954年出生的陈平原.也属于被“文革”耽搁了的一代.他初中毕业后当了整整8年“下乡知青”.他自己说:“我生也晚.赶不上那书肆林立的年代.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许多人家正忙着卖书、烧书.当我开始买书的时候.书店里又只有《朝霞》、《法家著作选读》之类.再加上各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儒学是“学”还是“教”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儒学是“学”,还是“教”?是我几年来一直深深思考的问题。对我思想刺激最大的是1996年秋,我受我校外事处的委托,与陈玉书、水国章两先生座谈。水国章先生说到他们印尼华侨的婴儿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生命生...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记云:“下午得内山嘉吉君信,并成城学园五年生橘林信太木刻一幅。”《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就把林信太误作“橘林信太”。其实,这个“橘”字并非是林信太的名字的组成部分,《鲁迅日记》在林信太的名字前冠一“橘”字,是另有寓意的。这里先要从《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内山嘉吉说起,内山嘉吉,是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一九三一年来中国,通过内山书店与鲁迅相识,并为由鲁迅发起主办的上海一八艺社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标题是指戏剧的名称。 萨特给其戏剧命名,不是随随便便的,据他自己透露,他在为《脏手》命名时,曾考虑过以“激情的罪过为名,写《阿尔托纳的隐居者》时也打算以“赢者输”为名,总之,是经过再三地考虑才选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一般地 ,“吾丧我”被理解为《齐物论》的主旨 ,“吾”之境或与之相关的“物我”问题是文本中的最高问题。对“吾” ,《齐》文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说明 ,只表明了“吾”的外在样态———“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两行” ,此时这种外在样态的发出者“吾”显得很神秘。《齐》文存在“吾”和“我”两个空间 ,而以生存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同样存在着两重境域 ,一是如上所说“我”的 ,一是在“我”之先的 ,而后者 ,是否就是“吾”呢 ?本文在回顾《齐物论》的主旨之后 ,给出了一种解读“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是一株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舆论的毒草。此书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獗,尤令人可恶的是:它既引经据典,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又偷换引文,伪造证据,欺骗读者。这里,试举《龚自珍》一条为例:此条一开始就给龚自珍戴上“法家”的桂冠,为了说明“龚自珍猛烈抨击儒家的反动思想”,煞有介事地说,龚自珍“在诗中写道:‘我疑经籍志,著录半虚哄,我生恶周孔,《考工》特喜诵’。认为儒家的‘经籍’多半是虚伪的,他讨厌周公和孔丘的说教,却喜欢阅读《考工记》一类科技方面的书。”依此看来,它引录原诗,“照”诗阐释,似乎可信了。然而,一查《龚自珍全集》,就立即发现上述引文被斩头去尾,拦腰切断,而且私装假货,偷换原文。按龚自珍原诗是这样的:“唯有《孟》七篇,千秋等尘封,我疑《经籍志》,著录半虚哄,义与歆、莽违,下笔费弥缝,何况东汉年,此书未珍重。余生恶《周礼》,《考工》特喜诵”。《哲学小辞典》所称引的,就是这一段。它先把“唯有《孟》七篇,千秋等尘封”的头砍掉,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五四”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六首新诗。关于这些诗,作者自己后来有过说明:“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集外集·序言》)这与《呐喊》的创作动机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鲁迅写这几首新诗。为的是“呐喊”几声,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新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卓著,但他在《沸羹集·序我的诗》中却说:“我不大高兴别人称我是‘诗人’,但我却是喜欢诗。”郭沫若确是“喜欢诗”的,除创作之外,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诗的评述,尤其对鲁迅的诗,推崇备至。在《鲁迅诗稿》序中,他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说来奇怪,鲁迅也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诗。他说:  相似文献   

20.
邹先松同志在《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一点看法》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现在我就邹同志提出的几个论据一一加以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吗? 邹同志认为“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的第一个论据是:“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我认为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思想的基本意思是:(1)客观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