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为应对MBA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了"通过建立交流分享机制,取长补短,顿悟智慧,深化书本知识,升华理论学习,助推全面成长"的体验式MBA教育教学SCP培养模式。其中,交流分享机制以"拓展旅游、主题演讲和主题沙龙"为前奏,以融"移动课堂、参观交流、案例研讨、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班级大讲堂活动为载体,撰写小论文,拓展毕业论文,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全日制(脱产)MBA学生的需求特点,对传统的以课程为主线的MBA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创新视角,以创业过程的重要阶段所需理念、知识和工具为核心,以整合管理知识,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课程平台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能力整合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构建了一种新的全日制MBA培养模式。“创新与变革领导力培养计划”于2012年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得到学生、企业及社会一定程度认同。  相似文献   

3.
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创办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在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等问题深入探讨基础上,构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社工人才的办学模式。本文认为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拓展了医学院校办学范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层次社会工作者的重要途径,发展完善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性人才、个性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合作型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为准则,应从“基础性、先进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文章提出了创新人才“三因施教”的培养模式,从“知识结构的构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育人环境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发现知识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 ,当前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而决策树方法是数据挖掘技术中最有效的算法之一。它以其出色的数据分析效率和直观易懂的结果展示倍受广大使用者的青睐。目前学校MBA教育定位在以“IT(信息技术 )为导向的技术MBA(techno MBA)” ,为配合技术MBA教育的有效实施 ,本文结合技术MBA教育的特点引入训练集 ,运用决策树方法对训练集进行分析 ,初步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了技术MBA培养模式 ,最终得到技术MBA培养模式决策树 ,为技术MBA教育准确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大众传媒业迅猛发展,作为培养大众传媒人才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文章从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定位依据与特色研究出发,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学生个人需求的多样化,着重提出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强能力、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以便及时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外高校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办学特色,从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探索具有合肥工业大学特色的复合型拔尖人才本科培养体系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9.
“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师型"人才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具有教师资格和能力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就"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培养途径、素质要求提出了看法.基于社会对专业"双师型"人才需求发展的需求,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实践,指出了"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内涵,提出了"双师型"人才培养"主修+辅修"、"理论+技能"、"国内+国外"、"校内教育+校外教育"、"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建设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新时期高等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食品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实践应用;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特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实用人才;结合食品安全法从法律角度提升人才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同时具备科学性和法律的规范性;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实验,由培养实用人才迈向培养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以涉海英语笔译MTI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色为基础,以涉海英语笔译MTI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方式为依托,探究构建涉海英语笔译MTI 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化涉海英语笔译高级翻译人才,为我国的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市场,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文秘人才,解决文秘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文秘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社会对文秘写作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探讨文秘写作内在机理,探索新形势下文秘写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学科专业培养与教师专业培养分离的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学科教育 教师教育"框架内实行的分离式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教育类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模块单列,并提高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同时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类型、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课程,从而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分离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培养软件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大学生创新实验区建设实践出发,在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案例库和实验相关软件)以及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同时,从理论上阐述了三者是个有机整体,只有衔接得好、建设得好才能培养出国际一流的软件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介绍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阐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学科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对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描述了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中医特色化人才的新定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较强的中医临床技能、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的中医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并分析了科学的特色化中医人才的培养方案的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企业生存环境面临空前压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会计人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传统的会计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会计本科教育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如何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应用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人才,是会计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会计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借鉴国际标准,建立自己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办法》,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的接轨。而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必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心理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做了理性思考,并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途径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待聘人员分流安置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待聘人员的分流安置是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文章在总结高等学校待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