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并真正实现人类学电影在学术规范下的“电影化”表达 ,而不是概念式的“论文化”表达 ,已成为今天影视人类学发展 ,尤其是影视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影视人类学与“书面人类学”的简单比较 ,讨论影视人类学自己的视听表述语言、人类学电影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2.
对于许多人来说 ,视觉人类学是民族志电影的产物。结果大多数的教学计划为了使学生创作电影纪录片 ,都着眼于他们的应用训练。与这种观念相反 ,作者这篇论文的目的是要强调视觉人类学也包含有民族志电影制作以外的研究。首先 ,作者要唤起人们对在最初的 30年里 ,视觉人类学领域的争论中占优势的主要话题的记忆。接着 ,作者尝试去简述一些目前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电影作者论”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特吕弗的说法,提出"电影作者",就是为了强化导演个性,把导演个人的理念与设想带进影片之中。"电影作者论"随着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而得到扩展。在其后的传播过程中,"电影作者论"成为了一种电影的批评方法或策略;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电影理论;嗣后更成为了一种电影历史研究的新角度。但将"电影作者"当作导演是电影单一作者的等同概念,同样遭到了理论界的质疑。"电影作者论"自被提出开始,始终是从其与文学作者的相比较中来展开概念和含义阐释的,并没有认识到"作者论"对电影的这种历史性意义,因而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果。显然,"电影作者论"的真正含意与意义一直未被发掘出来,甚至出现歧义。"电影作者论"表面上将电影导演视同为文学的作者,其背后揭示的却是对电影性的确认: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发明,从娱乐的"玩意儿"到叙事的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经过近60年的历程,才使发明电影的人类真正认识到电影的本体特性,将电影真正从西方以文字阅读为中心的传统中彻底解放出来,还电影的影像本位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的人类学电影肇始于“文化救险”和保护文化“活化石”的目的,后来同应用人类学一起,服务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学和比较文化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学电影滥觞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在美国最后成熟并获极大发展。人类学电影不仅是学术电影,而且影响到了艺术影片,商业影片甚至故事影片的内容与风格。不论对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发展,它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推动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成功建立了迄今还在广泛使用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作为民族志电影的先驱和启蒙,本片也一直是人类学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讨论焦点。在方法论上,影片的参与观察、合作反馈、文化表演等方法启发了以让·鲁什为代表的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在认识论上,本片对当地文化深刻的洞察理解与人类学精神本质吻合。尤其是影片提倡"发现"与"探索"的创作宗旨,成为当代影视人类学"观察电影"的核心概念。在《北方的纳努克》启发下,西方民族志电影朝向人类学知识的理解而迈进。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2):I0001-I0001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文章:叶舒宪<<阿凡达>与卡梅隆的"人类学想像">、刘慧<<阿凡达>:博取东西,再造神话>、王婧<"繁华落尽见真纯"--电影<阿凡达>中伊娃原型的神话学解读>,他们透过光艳的视觉冲击和神奇的想像,对电影<阿凡达>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解读,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敏锐.  相似文献   

7.
"文化空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常用术语,但中外学者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文地理、都市研究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其概念与界定历来存在诸多不同表述。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化空间"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其发展和应用进行归纳和反思,指出"文化空间"不只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而应该在更宏大的视野和框架之下阐释这一术语的多重概念和复义内涵,同时也要反对那种认为一切文化现象都是文化空间的"泛文化空间"论。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人类学群与中国人类学"大会上,庄孔韶以世界人类学群与中国人类学关系为题,表达中国学者跨文化与跨学科做人类学研究与应用的多种思考。以费孝通、林耀华的作品为例,讨论老一辈作者的学术态度、撰写与行动选择特点;新一代学者参与公共卫生调研和灾后重建项目中体现的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忽视历史遗产的思潮影响,重申当今世界各地多样性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文学人类学和汉人社会研究中,强调了中国古典文论钩沉的现代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大学生的观影渠道、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格局浅析中国国产电影无法吸引大学生群体观看的原因,指出为应对新形势,国产电影要走出唯票房论和电影文化"贫血"的低谷;努力改变国产电影产业"轮盘赌"现象,探索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律;借鉴别国先进经验,培育健全的中国电影生产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由三个短片组成的《艺海风光》,是"联华"—"华安"公司于1937年出品的第二部短故事片合集,同样属于新东家凝聚人气、巩固市场的应急之作。这部近几年才对外公映的(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影片再一次证明,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中国电影制作主流,主要涵盖国防电影(运动)和新市民电影形态。对《艺海风光》读解的当下价值和意义在于,国防电影、新市民电影与新民族主义电影,不仅是战前中国电影生态的全部面貌,而且也是抗战期间能够被不同地缘政治接纳和得以发展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电影《长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商业电影的跨文化制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商业电影跨文化制作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个案历史的追溯,可以描述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跨文化电影制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与好莱坞合作,初试国际市场的初期阶段;借鉴香港方式,探索多元类型化与大片制作的中期阶段;最终转向立足本土的创新,促生主流大片的后期阶段。其发展轨迹既印证了在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全球接轨的时代,跨文化制作必然是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探索了"以我为主、汲取众长、多元制衡、回归主流"的运营模式与理念,其经验值得未来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谜题电影是近年来新兴的电影类型,本世纪初国外学者纷纷研究这一新课题,然而至今未引起国内学者关注。不可靠叙述是该类影片的基本特征,从讨论不可靠叙述基本理论入手,论证不可靠叙述者是谜题电影的谜题机制之一。华语谜题电影的不可靠叙述者可以归类为"心理障碍叙述者""高智商叙述者""抒情叙述者";这三类叙述者相应产生了三类谜题电影,即"心理学谜题电影""高智商谜题电影""抒情式谜题电影"。  相似文献   

13.
"小津电影"是日本电影史上的奇迹;是传统性与现代性唱和的典范;也是日本电影研究中恒在的课题.以"小津电影"的代表作<晚春>和<东京物语>为对象,考查"小津电影"的风格特征.民族性与现代性表征等指标,揭示"小津电影"的发展演变与审美魅力是"片论"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4.
明星公司主要代表了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戏人电影"的创作倾向和潮流,文华公司则主要代表了更加注重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此也更富于艺术个性的创作倾向和潮流."文人电影"与"作者电影"具有较多可比性,其艺术上的异同及其所体现的艺术规律,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正显示日久弥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是针对大众市场制作影片的作者导演”,美国著名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这样评价吴宇森。回归华语电影市场的吴宇森弃枪战动作转求三国历史,难度可想而知。不仅是在中国,近邻如日本国民心中,可以称得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三国。赤壁之战是后来形成三国对峙的重头战役,许多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连环计、苦肉计和草船借箭。它是如此地家喻户晓,要拍一部让众人交口称赞的国民级电影会有多难。  相似文献   

16.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玉霞副教授潜心五年撰写的《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继《电影艺术三论》《电影艺术鉴赏》之后的又一部电影学术性论著。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影视艺术与文学比较研究"的结题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作序。全书共三十余万字,其中既有宏阔的史论探讨,又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2014年国产电影创作生产数据的分析,得出"网生代"助推"轻电影""粉丝电影"及热门IP改编电影,3D电影制作持续升温,新生代跨界编导的中小成本电影挤兑资深编导商业大片市场份额,"主旋律"电影在积极尝试类型化创作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是民国电影研究加速发展的时期。左翼电影和抗战电影是电影创作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对这一时期电影理论进行了探索,民国电影的外来因素影响、电影与电化教育的关系及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些专题研究存在不足,史料建设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媒介的发达,与西藏风俗、风景、文化有关的电影总是层出不穷,大体上,西藏电影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西藏作为一个背景,西藏被想象为一个类似于武侠的神秘世界,作为神话的西藏存在;第二类是有关西藏文化、风俗的电影,作为地理学上的表征存在;第三类是国外关于西藏题材的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西藏存在;第四类就是西藏人类学纪录片,作为人类学记录的西藏存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国内受"欧陆传统"电影理论的影响,电影语言学或电影文化学代替了电影学的研究,理论的滞后和实践的活跃矛盾重重.一方面,巴赞理论只是起到奠基作用,其非系统性和时代局限都有待再阐释;另一方面,创作界推出的轰动全球的科幻电影史诗巨作<阿凡达>对电影媒介特性进行了完美展示,客观上要求理论界对此予以回应.在"英美传统"中的认知理论回归电影本体研究的背景下,分析电影<阿凡达>的空间拓展和形式美学,以期重返巴赞"实在"论研究.继续经典电影理论的追问.同时从创作和接受两重视角建构的电影媒介特殊性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