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依托朝鲜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延边地区独特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把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形成了具有朝鲜族特色的藏书体系,成为收集、整理和发扬传播朝鲜族文化的基因库和中转站。  相似文献   

2.
金东勋、金昌浩合著的《朝鲜族文化》(汉文版),最近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朝鲜族文化的著作,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和文献、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该书综合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多年来积累的调查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从有典型意义的几个主要侧面重点反映朝鲜族历史文化面貌及其对祖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其中,现代文化、文字、文献、民间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等章节,对研究朝鲜族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联系及其与中原和东亚北诸民族的文化交流,尤有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进步,是与古典文献整理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分不开的。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电子文献和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文献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使新时期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新文献与电子文献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研究范围的扩展,更促进了研究视野、观念与方法的转变。进入21世纪,综合的历史的文献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以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朝鲜族人群为调查客体,从基督教信仰的视阈出发,以朝鲜族的身份认同对象所涉及的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朝鲜半岛的同源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三个层次为内容,阐述朝鲜族认同的现状,分析朝鲜族认同背后的因由,总结基督教对于朝鲜族认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沈阳市朝鲜族群体基于共同的族源、血缘、语言等因素,在群体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向等层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5.
延边朝鲜族是以朝鲜半岛的音乐文化为根基,在中国社会主义体系中又保存着民族共同体同质性的少数民族.延边朝鲜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传承和发展了朝鲜族的民谣.本文将延边朝鲜族民谣分为机能与非机能民谣,分析了社会主义中的现实主义对朝鲜族民谣的影响,以及朝鲜族民谣的传承与变异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朝鲜族体育文化的定位,是对现阶段中国朝鲜族体育文化的一种整体评价,应从中国朝鲜族体育的生存现状和民族性入手,探讨中国朝鲜族体育文化定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地制定出中国朝鲜族体育文化发展战略,即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战略、学校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竞技体育文化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战略及体育科研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纳西族新创文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述,总结了纳西族新创文字自1957年创制至今历经半个世纪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纳西族新创文字已有研究成果分为两类,一是有关纳西族语言文字使用调查与研究成果;二是纳西拼音文字的相关文献研究。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东北朝鲜族的国籍演变过程,是清政府、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朝鲜族人民进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血泪史.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才能使东北朝鲜族人民同全国少数民族一样,获得中国国籍.  相似文献   

9.
1907年8月,日本在东北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龙井设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之后,便开始进行对朝鲜族的教育渗透,以便最大限度地“怀柔”和利用朝鲜族扩大对东北的侵略。20世纪初,日本对朝鲜族的教育侵略,主要是通过殖民主义教育机关及补助学堂的设立、殖民主义教育政策的推行、对朝鲜族民族主义教育机关的控制与取缔等途径来进行的,而且其教育宗旨始终未离“忠良臣民之养成”的殖民主义教育之谱。  相似文献   

10.
萨满教与朝鲜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在今天的朝鲜族中似趋衰落,但它并没有彻底消逝。萨满教在其漫长的变迁过程中,已和朝鲜族文化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并深入到朝鲜族民众的潜意识之中。即使它或许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宗教,但其影响仍将在朝鲜族文化的各方面感觉到。全面论述朝鲜族萨满教文化,非笔者力所能及,本文仅就萨满教与朝鲜族文化的关系,萨满教对朝鲜族文化的影响做一大致观照,进而简单探讨民族文化形成的某些规律,以就教于硕学、同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大众文艺》等左翼文艺期刊对朝鲜左翼作家和“同伴者”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部分翻译介绍,它们是两国左翼文学交流的踪迹,是两国现代文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大学在研究朝鲜-韩国文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韩文学与文化研究体系。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韩朝文学学科建设研究;二是中国朝韩文学比较研究;三是中朝韩日文学流播变异;四是朝韩东方各国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韩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韩人形象大都是英勇的反日爱国斗士;当代文学作品中,韩人形象则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重在描摹现实生活,挖掘人性美。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朝鲜文学经典《春香传》,在其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这两个层面,与中国相近的同类作品予以比较,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不论在对真爱的憧憬,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对任何破坏他人幸福之恶势力的憎恨等方面,均能找到同属汉文化圈的中国意向与中国情结。不仅体现了东方文化的伦理精神,而且预示着彼此间各种文化融通与精进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体在域外发展的支流,韩国辞赋作品是汉学研究的“新材料”之一,了解和借鉴韩国学者研究韩国辞赋的成果,有助于深入研究韩国辞赋乃至东亚汉文学。韩国学者不仅全面关照韩国辞赋并梳理其发展脉络,也尝试就某一角度,如属于主题范畴的“和陶辞”、属于形式范畴的“科举赋”等予以历时性考察,梳理其发展脉络,而且重视对一些重要的赋家赋作的个案研究。然而相对辞赋作品之数量而言,相关研究还远不够深广,须不断开垦和经营。  相似文献   

16.
李朝时期,朝鲜使臣频繁出使明朝,由于其另一身份为精通汉学的文人,因此与同样深受中国影响的域外文人进行了文学交流:李安讷同孔闻謤的诗歌酬唱,体现了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金尚宪与吴大斌的惺惺相惜,体现了文人间的友好情谊;李醉光与安南使者冯克宽、琉球使者蔡坚的文学往来,体现了朝鲜文学在安南等国的影响.朝鲜使臣在出使明朝的过程中,以文学为裁体,同域外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回眸20世纪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轨迹,对韩中两国的学术界都有重要意义。20世纪韩国的中国现当代 文学研究与中国的研究方向差别不大,中国当代文学及港台文学研究方面较落后,研究对象集中。21世纪的研究倾 向是:韩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更多起来,并脱离中国研究的既定道路,韩中比较文学研究相对活跃。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清代康雍、乾嘉、道咸、同光时期台湾地区游记文学发展轨迹的梳理,分析台湾地区自然与地理的变化、历史与人文的变迁,探讨清代台湾地区游记散文的文化轨迹和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驴、牛和马是古代的坐骑,但在中国、朝鲜、日本的传统诗文和绘画中,“骑驴”、“骑牛”或“骑马”却有着特殊的象征意味。唐代诗人孟浩然作为一个布衣诗人,他的骑驴在后代形成了一个典范。朝鲜古代文人接受了这种传统,但结合其自身的生活而选择牛为坐骑,其蕴含的精神同于中国诗人之骑驴,都是和骑马相对,表现了在朝与在野、出与处、仕与隐的对峙。有趣的是,尽管在日本诗人笔下也有骑驴的描写,但却消释了驴马相对的政治意味,仅仅是出于对中国诗人外在标志的模仿。从三个国家汉文学中有关骑驴和骑牛的描写中,可看出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的形成、演变以及东亚文学世界中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相似文献   

20.
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与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